聚热点 juredian

30岁北漂女孩相亲实录:有钱有颜,还是因为「三无」被嫌

 

作为中国超2.4亿单身人士中的一员, 又年近三十,相亲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家生活中的母题。

 

今天分享的文章主人公, 河南农村户口,非独生子女,北漂。 国庆假期,就是她的KPI考核周。

 

往年我都在老家疲于出席各种相亲局,但今年有些特别,因为没有买到合适的票,我前几天滞留在北京,后几天才回到老家县城。

当然, 相亲项目依然是我的假日主题。

 

只是,北京线和老家线双管齐下,一通操作下来, 她完成了相亲KPI,结果依然单身。

文章来源于首席人物观   ,作者淘漉

 

鄙视链底端

 

作为资深单身人士,主动或者被动地,我早就听说了 北京公园里那些著名的相亲角 。

比如, 天坛的七星石,玉渊潭的留春园,中山公园的格言亭,海淀公园的河边小休息区 等。就像农村大集一样,这些相亲角也是每周固定日期开放。

 

国庆假期第一天,我去了每周六开放的玉渊潭相亲角。一找到留春园,我就有点发慌: 在这个放眼望去都是老年人的角落里,我显得格外突兀。

 

这里有被花草树木环绕的石板路,有长长的回廊,有可供春日里吹笛演艺用的亭子。所有目之所及的这些地方,都聚满了老人,他们或坐,或站, 统一的标识是身边都有一张A4纸。

 

 

相比之下,空手而来的我就显得准备不足了。好在,我还有一位单身女性朋友同行。

 

很快我就发现,作为 无房无车无户口的普普通通的北漂女青年 ,我们在线上相亲或许还有些许竞争力,但在长辈扎堆的公园相亲角,毫无疑问,是要 躺在鄙视链底端的。

 

结论来自我看到的那些A4纸。这相当于相亲简历,包含了各种个人信息,比如性别,年龄,学历,籍贯,是否北京户口,身高,体重,职业,收入等, 基本上,一个人的前半生都在这里了。 其中女性简历明显更多,而且,都很优秀。比如我看到的第一份,88年,硕士学历,互联网行业,年薪40万,择偶要求只有北京户口。

 

一位91年男孩的简历一度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知名院校毕业,互联网大厂,年薪60万,身高175,阳光帅气,有短暂婚史。

 

我正在犹豫「短暂婚史」自己是否能接受,很快发现这完全是多虑。对方明确要求: 要有北京户口,至少也是城镇户口。

 

我,河 南农村户口,非独生子女,北漂 ,自然是不在对方考虑范围内的。

 

后来的几场攀谈都证实了这一点。一位阿姨本来对我不到三十的年龄、本科学历、从事互联网行业这些信息都很感兴趣,她目光炯炯,如同发现了什么猎物,很快,提问也逐渐尖锐起来。

 

「你是独生子女吗?不是的话,你哥哥结婚了吗?」我感觉对方的兴趣明显降低了一些。

 

「哪里人?是城市户口吗?」听说我家是从农村搬到县城的,阿姨便完全失去了继续问的兴趣。我一转身,她便失去了踪影。

 

 

可能因为出没在相亲角的年轻人太少,那天我俩得到了很多目光关注。那种从上而下的打量,仿佛我们是个二维码,她们的眼睛是个扫一扫。但,也仅此而已。毕竟,相亲角的男性资料只有两成左右, 「女多男少」的供需失衡,早已写定了结局。

 

来之前,我想象中的相亲公园场景:我凭借着一张老实敦厚、深受老人喜爱的脸,和大妈们话家常,聊烦恼。

 

去之后,现实场景:我只是个过客,匆匆来,匆匆走。

 

最大的收获只是认识到:

 

自己这个「三无」产品找不到对象可能也是正常的。

相亲流水席

 

我丢失在北京公园相亲角的信心,在老家县城倒是找了回来。

 

忘记从哪年开始,「每逢佳节必相亲」已经成为我家铁律。每次爸妈问我「放假你回家吗」,其实潜台词都是「能安排相亲局吗?」

 

我甚至总结过假期相亲的全流程,大概分为四个时间节点:

  放假前两周左右 ,介绍人安排男女双方加上微信,简单聊聊;

 

放假前一两天 ,约定好见面时间、地点;

 

到家第二天 ,双方吃饭约见;

 

饭后反馈以及介绍人的后续跟进。

 

一般来说,它们会 精准地如同大厂里的项目推进表 ——除了不需要使用飞书这类的协同工具。

 

果然,这次也不例外。介绍人早早就开始追着我问假期是否回家—— 除了12306,她是最早知道我放假安排的。 得知我只能在家待4天,她发挥起产品经理的精神,要把时间安排得一秒钟也不能浪费。

 

我被安排了3场相亲。跟男方加上微信后,介绍人会随时跟进我们的聊天进展,关心约见面的情况。 一旦发现我态度懈怠了,她要么搬出曾经的失败案例提醒我如何避免踩雷 , 要么劝我「父母年纪大了,不要让他们操心」。有天早上6点半,她还给我发了一条短视频,「你不结婚,没儿没女」。

 

 

在这样的轰炸之下,麻木的我只能精神摸鱼。比如,在她连续给我发几条60秒语音介绍男性信息时,我只用微信转文字的功能,连蒙带猜看个大概。我获得了一些信息,又好像没有,因为我也分不清,她介绍的三位男士中,谁有房子,谁的哥哥姐姐结婚了,又是谁的父母工作不错。

 

但见面的环节终究是躲不过去的。10月2日晚上我刚刚到家,第二天中午,我就坐在了被誉为县城美食地标的一家主打烩面的饭店里。地方是相亲对象选的,他在老家工作生活。

 

我对一切流程已经轻车熟路。由于生意火爆,作为主餐的面要等到半个小时,就着一盘凉菜一壶热茶,我们断断续续聊着天。聊天内容我早就记不清了,只记得他一次次加水,用筷子夹起藕片,一小口一小口吃着,细嚼慢咽很斯文的样子。

 

回去后被家人询问见面情况,我答:「人不错,有想法,能说上话」。

 

第二场安排在晚上。其实县城的相亲局一般是半天,先吃饭,再开车在附近玩玩,但我想早早完成相亲KPI,便只保留了吃饭的安排。因为中午吃得太饱,第二场相亲饭局,我提议吃更加随意的串串。

 

 

这一次,我刚开始就想结束。看到他的第一眼,我的判断是: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打扮有些潮,还染了奶奶灰的头发,而我素面朝天,更像个学生的打扮,朋友开车,他坐副驾驶,我钻进后排时,脑子里冒出了很多女孩独自出门遇害的新闻。我握紧手机,想着一旦有事随时报警。

 

一路相安无事。到店后,他朋友走了。吃饭时我发现,以貌取人并不靠谱。我们都不善言辞,但在无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他在尽力引出话题。从性格来看,他简直就是男版的我。不过, 那天结束后,我们也默契地相互都没有发送消息。 或许不是不善言辞,只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主动联系吧。

 

相亲对象都不差,但都没感觉。 我的相亲流水席,总是这样的状态。 长辈们无法理解,好在也不强求。当我推掉了第三场假期相亲局,爸妈默许了。

 

经验

 

无效相亲局参加的次数多了,也就没什么可受打击的了。

 

尤其 在北京,大龄未婚的人太多了,「宁缺毋滥」是我们最好的借口。 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城市对独居人士的友好度远远高于县城。最起码,无需承受太多非议。

 

消极相亲,是我对让人窒息的县城相亲局的抵抗—— 打着「为你好」的旗帜 ,似乎周围所有人都有权安排和推动。多年下来,我已经熟练掌握了 「不拒绝、不接受、不负责」的渣女式相亲套路。 这样既可以避免跟家人发生正面冲突,又不至于影响我的正常生活。

 

当然我也清楚,能从相亲鄙视链的底端挪到头部,这份底气很大程度是源于 「男多女少」的县城相亲格局——这正好与北京相反。

 

 

在县城相亲市场,女性远比男性要枪手。 于是,在考察对象时,女方家长会考虑房子、学历、工作甚至对方父母收入和人品情况,而男方家长多数都不在意女性是否有工作,人贤惠,会过日子就可以。

 

不过,我已经能感觉到 自己从县城相亲鄙视链头部位置滑落的风险。 今年我就要30岁了,「上大学的结婚晚」这个借口,我很快就要用不上了。很明显,我在相亲市场上的标签已经明显变化:

 

那谁家的女儿 (重点是我父母的人品) , 上过大学, 在北京。

 

那谁家的女儿,性格好, 上过大学, 在北京。

 

那谁家的女儿, 上大学 出来的找对象都比较晚,所以才耽搁到现在。你放心, 肯定回老家的。

 

那谁家的女儿, 上过大学 ,学的是法律,做的啥互联网,咱也不太懂,就听说工作不错。 在北京。

 

显然,越到后面,介绍人需要往我脸上贴的「金」就越多。 这都是年龄增长的代价。

 

在相亲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趣事。我所在的县城只有2所不错的高中,相亲的次数多了,匹配到同学的概率也越来越高,比如名字听起来很耳熟却忘记了长相,或者因为追过你闺蜜而记得长相的同班同学。

 

另外一个神奇的现象是,凡是和我相过亲的,几乎都一个月之内在朋友圈官宣脱单了。一位去年十一和我相亲的男生,今年十一已经在朋友圈发布了10月6号的结婚邀请小程序。换个角度想,我好歹也是为国家贡献了一点结婚率——虽然新娘不是我。

 

 

那天在玉渊潭相亲角,有位男性在摆摊为自己征婚。出于好奇和一丝佩服,我们主动上前攀谈,并简单交流了个人信息。但在对方提出摘掉口罩的要求后,有点颜值焦虑的我还是礼貌拒绝,仓皇而逃了。

 

迈出这一步,其实很需要勇气。

 

北漂女生们在相亲市场的尴尬在于:

 

一边是看不上的县城,一边是够不着的北京。

 

把希望寄托在匆忙的老家假期相亲局上,不靠谱;

 

在2000多万人口的超级城市里,找到那个完全合适自己的人,也很难。

 

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我的躯壳出现在无效相亲局,灵魂却在四处游荡。

 

本文转载 自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

▼精英说旗下账号 点击关注发现更多内容

你 “在看” 我吗↓ ↓ ↓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