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从东坡所记儋州风情看儋人长寿的历史原因与必然

从东坡所记儋州风情看儋人长寿的历史原因与必然

——兼为儋州长寿之乡代言

     【内容提要】希望长寿,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儋州人的长寿,不是数据统计出来的,不是抽样测算出来的,是有史为据的,是经由以儋州为家乡的苏东坡先生认真考证、精心研判、仔细记录、世代传承下来的。通过归类、分析和整理东坡在儋三年大量乡土风情的诗文记载,可以印证儋人长寿的历史原因与必然,证明东坡所言“儋耳颇有老人百余岁者,八九十者不论也”,并非妄言妄,而是具有社会、自然等原因的,包括遗传的、环境的、餐饮的、心态的甚至酒量的原因等等。长寿者主要得益于包括水土、气温、阳光等绿色生态自然环境,以及敬老、和谐的社会环境。当代科学,全面完整地论证了苏东坡920年前的记载。东坡先生是儋州作为长寿之乡的史上最优代言人。

     长寿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祈盼,同时,也是所有希望以产业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政府共同的美好愿望——有了“长寿”的社会资本或国际影响,旅游业必然大发展,关注度、知名度、美誉度提升,进一步带动投资、开发、建设,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位于海南岛西部的儋州,历史记载环境恶劣,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形容此地“非人所居”。但东坡先生记载的儋州是长寿之乡。这不是数据统计出来的,不是抽样测算出来的,是有史为据的,是经由以儋州为家乡的苏东坡先生认真考证、精心研判、仔细记录、世代传承下来的。

     一、遗传好——“百余岁岂足道哉”

     元符元年(1098年)九月二十七日,秋雨不止,到儋州已逾一年的东坡先生,“顾视帏帐,有白蚁升余,皆已腐烂,感叹不已”,信手书成《记海南风土》一文:“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然儋耳颇有老人百余岁者,八九十者不论也。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炎鼠皆可以生……百余岁岂足道哉!”“颇有老人百余岁者”,“百余岁岂足道哉”,这两句中的“百余岁”,已经明确无误地指出:百余岁在儋州实在是一种“新常态”。这已是清楚地表明了,儋州人的世代遗传,基因甚好。

     东坡在儋州曾写过《和陶拟古九首》,《其七》吟咏记事:“鸡窠养鹤发,及与唐人游。来孙亦垂白,颇识李崖州”[1]。《琼崖小儿》载,宋太平兴国(976~984)年间,李守忠奉使至琼州,受81岁杨避举邀请去家中做客,杨的父辈都在120岁以上。在杨家时,发现梁上鸡窠中有一小儿探头下看,杨家人解释:“此九代祖也,不语不食,不知其年岁。”“鸡窠小儿”,当然不能认真考证,只是记载高寿人多、习以为常罢了。《尔雅·释亲》注:“来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不仅健在,而且“亦垂白”,六代七代同堂,应是有的。

     南宋李光谪居儋州,曾作《赠杜介之》一诗,诗云:“南极多老人,今见九代孙。君生古儋耳,德性柔而温。今年八十二,颇觉行路奔。白发映红颜,疑是羲皇昆。”也记载海南有九代相见之家。朋友杜介之红颜白发,好像是伏羲皇氏。

     我对儋州名称来源颇有兴趣。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儋耳之国”。郭璞注为:“其人耳大,下儋垂在肩上。”《淮南子・形训》,“儋耳”亦作“耽耳”。耽,本义即耳大而下垂。《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聸耳国。”《儋县考》说:“其人耳长及肩。”可见都与耳大有关。古书说人“双手过膝,两耳垂肩”,虽有夸张之嫌,但超出常人应是有依据的。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外观与肾极像。先天遗传耳大之人,一般都会肾精充足,寿命较长。西医观察:耳朵平均每10年长1.4~2.2毫米。年高之人,当然耳朵也就大一些。俗语云:“头大聪明,耳大有福”。反之,无寿焉能有福?

     二、环境好——“天容海色本澄清”

     东坡初至儋州时写给程儒的信《与程秀才书》,真实地记载了生存艰难的状况:“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官为“七品上”的知雷州朝请郎张逢派公差二人送东坡至儋州后返雷,东坡写信带给张逢:“海南风气与治下略相似,至于食物、人烟,萧条之甚,去海康远矣。”海南,古称“南极”或“南荒”,也是极言此地远离中原、环境恶劣。这种记述当然是客观的,但却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多是来自中原各地,未曾深入了解儋州的“北人”所识。三年之后,东坡离开此地时,评判就截然不同了。有宋范正敏在《遁斋闲览》中的记载:“东坡自海南还,过润州,州牧,故人也。因问起海南风土人情如何?东坡云:风土极善,人情不恶。某离开昌化时,有数十文老皆担酒馔,直至舟次相送,执手泣涕而去。”

     中国老年学会陆续认证“长寿之乡”的奥秘之一,在于良好的自然环境、水土质量。我国长寿区域的分布呈现特征:一是北纬38°线附近地区。二是多沿江河流域和近海地区。三是主要分布在中南亚热带、热带边缘,没有温带地区,更无寒带区域。四是海拔高度适中,一般都在1500米以下。五是多为少数民族或多民族聚居区。六是土壤和食物中富含微量营养元素,尤其是土壤中Se含量偏高。这简直就是儋州的自然地理图示翻版:儋州位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南缘,北纬19°11"~19°52",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间,全境大小河流36条,黎汉民族聚居。儋州峨蔓火山海岸是100万年前火山喷发后溢出的物质堆积而成,具有多个时期的火山喷发和熔岩流入海景观。火山及火山沉积成因的矿床,常含有Se,有时可达百分之几。

     因此,孤峙瀛海,天悬地隔,“天气卑湿,地气蒸溽”以及“升余白蚁”,均不影响北宋时期儋民的长寿,何况当今现代社会。

     元符二年(1099),抵儋近两年的东坡,感觉中的儋州已是十分美妙的了。他在《和陶游斜川正月五日与儿子过出游作》中描写身在其间的儋州是这样的:“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闲适之感中的优美风光与自然之乐跃然纸上

     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海南考察时作重要讲话,先后引用了苏东坡的四段诗文。其中引用东坡三句诗,以赞美海南的生态环境。他说:900多年前,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儋州时,就写下不少描绘海南风景的诗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出生出自东坡《和陶拟古四首》,前面几句则是:“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相信总书记已经看到东坡关于海南“自古无战场”的评价了。这就是海南的环境,儋州的环境。环境,也包括人际环境。无战场,敬老者、重友情,亲游人,这样和谐淳朴的社会环境,是长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坡抵儋伊始,就向地方官员申请给一点土地:“不缘耕稼得,饱食殊少味。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籴米》)得到土地之后,三位土著仆人,自发相助:“蓬头三獠奴,谁谓愿且端。晨兴洒扫罢,饱食不自安。愿治此圃畦,少资主游观。”三个蓬乱着头发的黎族村民,打扫卫生完事之后,愿意负责菜园的种植,帮助主人挣些游览的资金。其他如是。东坡抵儋当年写《与程儒书》云:“近与儿子结茆数椽居之,劳费不赀矣,赖十数学者助作,躬泥水之役。”东坡造屋,也得到了王介石以及其他十多位学生的鼎力相助,泥水劳作。如此友好的社会环境,人情不恶,而且至善。

     三、餐饮好——“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儋州,江河湖海均有,渔业发达,海鲜甚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当朝被贬副宰相(参知政事)王仕熙被流放到吉阳军(今三亚市属),他深谙此地以及邻邦儋耳的风土人情,作《崖州八景》诗,之二“鲸海西风”有句:“占城日出鱼龙静,儋耳人来草树腥。”太阳升上印支半岛南部天空时,鱼龙都平和安静;儋州那里人来到崖州大吃海鲜,连草木都有海腥的气味了。

     就是这海腥的鲜品,养育了健康快乐的儋耳人。内地饥荒,“人相食”。南宋中期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描述儋耳风俗时说,此地“无饥寒之民,凶年不见丐者”。

     记述儋州海鲜之美,莫过东坡《食蚝》一文:“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作了发明“海鲜烧烤”的历史记载。这是元符二年(1099)食过之后,还留下了“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的调侃。抛开当时朝廷政治斗争情形的影射,从可口美味角度来欣赏,这是儋州鲜蚝生动的“食用推荐书”。

     儋人自古就懂得营养均衡,并非天天腥味海鲜。时至今日,酒宴仍以薯蓣和玉米为主食。绍圣五年 (元符元年,1098年),东坡作《记薯说》:“海南以薯为粮,几米之十六。”《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载:“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任姓是禺号的子孙,禺号是海神,即黄帝之子,儋耳国人是以谷为食的。

     四、心态好——“黎音笑语说坡翁”

     东坡本来好心态,谪居海南,当地黎族土民富有超越苦难、怡情快意的生活乐趣,进一步影响着苏大人。“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咬葱叶送迎翁”(《被酒独行,行遍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访黎子云》)。他受到儋州百姓真诚爱戴,这才真是“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一位挑担进城卖柴的黎族青年,没有文化,不知道孔子颜回,但见苏东坡衣裳单簿,就把自己身披的一块吉贝布(木棉布)赠送给他。东坡当晚就作日记:“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交臂之际,语言不通,生活艰辛,这样的黎族山民慷慨地把自己身上的披布送给寒风中素昧平生的外来书生。这应是儋州有史记载最早的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道德模范,也是儋人善待游客、包容外来人、尊重书生的最早范例吧。无独有偶,苏过在生动描写黎族乡民夜间围猎情景的《夜猎行》中写到:“余寓城南,户外即山林,夜闻猎户声,且有馈肉者。”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情感矛盾,减少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给生理机制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有益健康长寿。孔子“仁者爱人”和大德必得其寿的思想,所反映的就是这样的规律。明代思想家吕坤《呻吟语》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

     当然,儋州人性情宽容,同时勤劳爱动。而今的百岁老人都有一个共性:少时生活艰辛,吃苦受累,常年劳作,但心境恬淡,善良仁爱,作诗词,唱调声,对楹联,写书法,不一而足,乐在其中。

     五、酒量好——“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

     东坡《书东臬子传后》中自叙曰:“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吾上者。”

     东坡自喻酒量不大,每天五合。古代计量单位,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不考虑古今计量标准的差异,按每升为1000毫升计,五合仅相当于500毫升,酒水质量,约为一市斤。折为今日状态,即是一天只能喝一瓶啤酒。果如东坡自称:“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然而,东坡好饮,也天下无双。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四月,东坡居儋已近三年,完全彻底地融入儋民生活之中了。他所写的《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一词,生动记载了他与百岁乡民举杯痛饮的豪迈现场:

     我私下里总想找到这样奇特、硕大、浑圆,也应是晶莹剔透的“海南奇宝”玻璃杯,应是海南特产水晶杯的证据。然而杯的大小好坏,尚在其次,“百岁痴顽”,嘴像海口,酒如黄河,豪饮似电,这老人的健康和酒量,应是长寿的“标配”。当然不会当真活过“四百有四十五甲子”,但绛老之典所说王老的确长寿无疑。康熙《儋州志》卷二《王肱》篇载:“王肱字公辅,居城东,童颜鹤发,寿一百四岁……与苏文忠公友善。”上世纪70年代台湾学者昌彼得等编撰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载:“王公辅,俗称王六翁,儋州人,苏轼甚重之……公辅年一百三岁卒,人号百岁翁。”“王仲翁”,应是“王公翁”之音误,但该翁酒量之大、酒速之快、酒风之美、酒德之盛,活到一百零三四岁,实乃儋州人民的优秀代表。

     这当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但儋州家家备酒、人人举杯、夜夜买酒,则是有东坡记载的。元符二年(1099)年 苏轼在儋,正月十五,“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书上元夜游》)

     东坡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楷模。他在《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中记述:“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其乐融融的民族盛会,似乎全体儋民都沉浸在醉笑之中了。

     东坡需要,在儋州随时可找到不醉不休的酒友。他一首七律专门用了长篇引言作诗题,记述一次寻醉经历:“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这位安贫守静的老符秀才,想必酒量也是可以信赖的。

     更有甚者:东坡大人像任何一位初到海南的外来人一样,不免在酒桌之上,“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四)之时,学说几句海南话,“加媒”“倒丁”之类。绍圣元年(1094)东坡被贬惠州,九月经广州出发时作《发广州》:

     尽管贬谪之途遥远艰难,但沿途酒要喝饱、觉要睡足,这是不变的。同时,学几句本地方言,融入民众之间。在儋州,东坡与黎汉百姓皆大欢喜!

     六、当代科学的验证

     根据国际自然医学会标准,“长寿乡”的标准为每10万人中有7位百岁老人。海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并发布:2015年底全省有百岁及百岁以上长寿老人1371人,平均每10万人就有百岁老人13.22人。而儋州市光村镇以平均10万人中有82.49位百岁老人位居全省榜首,为全省百岁老人密度最高的乡镇。光村镇现共有百岁老人12位,其中7位生活在欧宅村,欧宅村也成为全省百岁老人最多的村庄。

     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的百岁老人不同,海南省的百岁老人多数常年生活在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相对匮乏的地方,儋州又是海南西部开发较晚的地区。长寿者主要得益于自然环境、绿色生态以及敬老、和谐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独特,植被茂密,气候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适宜,与寿命有直接关系。儋州的火山灰覆盖地区百岁老人密度最高,这些地区的水、土富含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

     当代科学,全面完整地论证了苏东坡920年前的记载。

     (2017年5月20-21日,在海南省儋州市召开的“第二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主旨报告)

     参考文献

     [1]苏轼:《苏东坡全集》[M],中国书店,1986年版。

     [2]苏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苏轼:《苏诗补注》[M],查慎行补注,王友胜点校,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4]韩祐:《康熙儋州志》[M],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5]韩国强:《苏轼笔下的儋州风情》[J],《琼州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第54~58页。

     [6]韩国强:《论苏轼的儋州词》,天涯社区·天涯论坛·儋州。

     [7]韩国强:《苏东坡与酒》,天涯社区·天涯论坛·儋州 。

     [8]王天意:《海南:古来郡邑多老人》[J],《椰城》2011年第三期。

     [9]蒙乐生:《南溟奇甸 人瑞传奇》[N],《海南日报》2010年5月24日。

     [10]王友胜:《苏轼南贬儋州经行路线考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9卷第3期,第126~131页。

     [11]《海南百岁及以上老人共1936名 长寿人口密度居全国第一评论》[N],《海南特区报》2016年1月11日 

     [12]《海南长寿老人分布图公布 百岁老人密度全国第一》[N],《海南特区报》2014年9月18日。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