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植物界全系列】石竹目—柽柳科(上):红砂

石竹目—柽柳科(上):红砂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石竹目

柽柳科

 

柽柳科(Tamaricaceae)共有5属约90种,其中最大的柽柳属就有55种,广泛分布在东半球的温带、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美洲只有引进种。中国有4属27种,主要生长在西部和北方荒漠地带。

本科植物都是亚灌木或小乔木,适应生长在砂荒、草原和盐碱地的耐旱植物,可以容忍高达15,000 ppm的含盐量,叶互生,1-5毫米长,呈鳞片状,无托叶;花辐射对称,两性,单生或排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萼和花瓣4-5;果实为蒴果。种子有束毛或有翅。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放在堇菜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将其列在石竹目下。

柽柳科(Tamaricaceae)是一个古老的科,起源于第三纪,包括亚洲中部在内的"古地中海”沿岸地区。该科植物主要为旱生植物。其中大多数种是防风、固沙造林和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对改造沙漠和改善气候条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同时,该科植物在荒漠地区还具有广泛的经济用途。

自法国人Desvaux于1825年建立本科以来,一直在属的确立和有些种的归属问题上存有争议。

1.形态特征

灌木、半灌木或乔木。叶小,多呈鳞片状,互生,无托叶,通常无叶柄,多具泌盐腺体。花通常集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稀单生,通常两性,整齐;花萼4-5深裂,宿存;花瓣4-5,分离,花后脱落或有时宿存;下位花盘常肥厚,蜜腺状;雄蕊4、5或多数,常分离,着生在花盘上,稀基部结合成束,或连合到中部成筒,花药2室,纵裂;雌蕊1,由2-5心皮构成,子房上位,1室,侧膜胎座,稀具隔,或基底胎座;胚珠多数,稀少数,花柱短,通常3-5,分离,有时结合。蒴果,圆锥形,室背开裂。种子多数,全面被毛或在顶端具芒柱,芒柱从基部或从一半开始被柔毛;有或无内胚乳,胚直生。

2.地理分布

柽柳属是典型的旧世界温带分布属。对柽柳属3组68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本属3个频度分布中心依次为伊朗,-吐兰区的西亚亚区 (30种3组,其中特有种13种 ) ,中亚亚区 (20种2组,其中特有种6种 )和地中海区 (12种3组,其中特有种 6种 )。由于伊朗-吐兰地区的西亚亚区存在本属最多的组与种、特有种多且可以见到柽柳属系统发育系列,因而认为该亚区是现存本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

地中海地区包含的组、种数仅次于伊朗 -吐兰区,并且特有种为6种,带有新特有种的性质,全是系统发育上相对年轻、进步的类型,被认为是本属的一个次级分布中心,另一个次级分布中心在中亚亚区,尤其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根据柽柳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化石资料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柽柳属起源于古地中海热带成分盛行的早第三纪始新世,具有起源古老的性质,并且随着晚第三纪古地中海的退缩、气候逐渐干旱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许多新的以温带成分为主适应旱生环境的现代柽柳属种类。柽柳属起源之后,首先繁衍、散布到以伊朗为中心的现代分布中心,其后以伊朗为廊道向西、向东扩散 ,在地中海沿岸。

柽柳属约90种,主要分布在亚、非洲,部分在欧洲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域,沿盐渍化河流泛滥地和滨海盐碱滩地,可以分布到森林地带。这一属还间断分布于南非西海岸。大多数种类分布在平原半荒漠及荒漠区。在盐渍化荒漠河谷平原及滨湖,一些种常常成为荒漠河岸林的主要组成成分。红柳分布最广,是一个多型的古地中海种。常成为不同类型的荒漠河岸林的建群种。

本属在中国产19种,其中有7种为特有种。棰柳为华北特有种。T.austromogolica则为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荒漠平原和干草原地区特有种。其余的多为吐兰,亚洲中部种。非洲撒哈拉流沙上特有的抱茎叶类型无叶柽柳在中国台湾省沙地有引种,它与中国近年来发现的T.taklamakanen-sis非常相似,同是流沙先锋树种。

3.红砂属

红砂属(学名:Hololachna)是柽柳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植物。该属共有12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南欧和北非。中国有4种。

(1)形态特征

半灌木或灌木,高达80厘米,有多数曲拐的小枝。叶细小,鳞片状,短圆柱形或线形,全缘,常为肉质或革质,几无柄,有泌盐腺体;花单生于侧枝上或生于缩短的小枝上,或集成稀疏的总状花序状。花两性,5数;苞片覆瓦状排列,较花冠略长或略短;花萼近钟形,宿存;花瓣脱落或宿存,下半部内侧具2枚鳞片状附属物,边缘繸状撕裂,锯齿状或全缘,雄蕊,5-多数,分离或花丝基部合生成5束,与花瓣对生;雌蕊1,子房圆形或广椭圆形,花柱3-5。蒴果软骨质,3-5瓣裂;种子全面被褐色长毛。

(2)生长习性

红砂是荒漠和草原区域的重要建群种,生于荒漠地区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上和戈壁侵蚀面上,亦生于低地边缘,基质多为粗砾质戈壁,也生于壤土上。土壤都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富含石膏。在盐土和碱土上可以延伸到草原区域。 [3] 

红砂群落可用作荒漠区域的良好草场,供放牧羊群和骆驼之用。

(3)红砂

红砂(学名:Reaumuriasoongarica)为柽柳科红砂属下的一种灌木。广泛分布于亚洲内陆干旱区温带荒漠。起源于第三纪。

小灌木,仰卧,高10-30(-70)厘米,多分枝。叶肉质,短圆柱形,鳞片状,上部稍粗,长1-5毫米,宽0.5-1毫米。小枝常呈淡红色。花单生叶腋(实为生在极度短缩的小枝顶端),花萼钟形,下部合生,三角形,边缘白膜质,具点状腺体。着生在花瓣中脉的两侧;子房椭圆形,花柱3,具狭尖之柱头。蒴果长椭圆形或纺锤形,或作三稜锥形,长4-6毫米,宽约2毫米,,通常具3-4枚种子。种子长圆形,长3-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变狭,全部被黑褐色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红砂是中国荒漠地区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及隐域性植被中建群种之一,生长于年降水量60-300毫米、海拔500-3200米的荒漠、半荒漠的山麓洪积平原、山地丘陵、风蚀残丘、山前砂砾质和砾质洪积扇、戈壁等。土壤一般为灰棕沙漠土,在荒漠灰钙土上也有生长,并出现在盐化以至强盐化土上,有的还富含石膏。

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东自鄂尔多斯西部,经阿拉善、河西走廊、北山山地、柴达木盆地、嘎顺戈壁,西到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边缘。俄罗斯、蒙古也有分布。

红砂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值得重视的极耐旱灌木。阿拉善地区的牧民有“滩地三样宝,枇杷柴(红砂)、沙葱、节节草”的说法。红砂是品质中等的饲用灌木,是营造饲料灌木林和退化草场保护培育的主要灌木树种之一。其适口性因牲畜的种类和其本身的生育期不同而异。骆驼一年四季均喜采食,也是羊冬春的主要饲草,牛不采食,马仅在干枯后少量采食。红砂植株含盐量很高,家畜食后可以代替补盐,可提高家畜的食欲,促进家畜增膘。在饲草缺乏的干旱年份,其食用价值显著提高,是骆驼和羊的度荒饲草。红砂耐牧性很强,红砂青鲜时含有较高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分枝期含量最高,粗蛋白占风干物质的18.26%、粗脂肪占2.21%、粗纤维占21.43%。开花期,含钙4.10%,含磷0.39%;胡萝卜素苗期最高,达204.99毫克/千克。

园林:可丛植于坡地、林缘、篱旁,又可做花坛、化境、庭院、路边绿化材料。丛植、片植,做背景材料及地被材料。

生态红砂群落是荒漠绿洲与荒漠过渡带的重要植被,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

药用:红砂嫩枝、叶用于治疗湿疹、皮炎,还可以解热发汗。

 

搜索建议:
热博

 看大师现场教你色彩静物吸分大法

色彩是美术高考的必考科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认识能力和色彩技法表现能力。考生在考场上如何正常发挥、取得高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因为很多考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