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5讲:大小泻心汤

日期:10.9.11

讲于大汉医魂QQ群:123637863

赤脚民医(404993129)20:01:45

各位同修,晚上好。今天与大家一起继续学习汤液经法。

赤脚民医(404993129)20:02:47 因为以前在讲肝脏病方时已将基础法则讲完了。所以,以后的方子就不再细讲了,只讲一下方证或主证就可以了。 小泻心汤1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这个小泻心汤的结构,是二苦一咸,二苦以泻心,一咸以补心,补少泻多,是名泻心汤。 主病者谓之君。此方以龙胆草为君。所主病,都是龙胆草证。栀子为之臣。戎盐为使。无佐药。 病在胸膈以上,有向上之势,用吐法。

但是,并不是一概是凡在上者都用一个方子来吐。

经方里面好就好就同一个吐法,也依见证不同,而用药也不同。仍然以辩证施治为基本原则。

本方就体现出龙胆草证,才施用此方。 主要是胸膈间痰与热互结所致之病。 若是胸中有寒,痰饮结于胸膈,则用瓜蒂散吐之。 如果是风痰,则用金匮的黎芦甘草汤。 黎芦的量一般在10到15克,甘草用5至10克。这样是比较安全的。 如果有兼证,则随证加减。所以涌吐剂,并不是一个瓜蒂散一吐了之,就包治一切应吐之病了。

黎芦有毒,用之要小心。但是,也有服大量的。

张子和的儒门事亲里就有一则故事。

一个妇人自小的时候就患痫病。后来几天就发作一次。 一年闹饥荒,百姓大饥。 妇见有植物如葱样,采而蒸食之。大吐,三日。此后痫病不再作。 这次服食的量是不少的。以此旧案做为用此方时的参考。 大泻心汤。就体现了随证加味的特点。大是广大之义,并非只是大小之义。广大,就是推广应用的意思。通过随证加减,可以治疗更多的疾病。 大泻心汤1 憹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 心中懊恼,是豉证。所以加了豆豉。 这个加味只是示例。其它皆仿此。 切不可把经方当做是一个固定的死公式。到处套用,不知变化。 经法才是根本的东西。经方是经法的运用。经法是规矩,经方是方圆。依规矩而成方圆。 临床处方要依经法之规矩,则方圆自在其中了。 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什么我们讲药证,引用本草经的内容不多。

这是因为,经法经方里面用药,是药之用。本草经是讲药之体。二者是体和用的关系。体有一本,用有万殊。

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以静为体,以动为用。

照搬本草经来解释经方,那样只能是把本来很具体的药证解释得更加抽象,更加虚玄了。 容易滑向神秘主义的泥潭。 大泻心汤2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泻心汤2 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 这两张方子是泻心包的。有的版本认为是泻心的。前面的是泻心包的。我们不去讨论这上问题。我们关注的是方证体系。关注的是经方组方的法则。 小泻心(包)汤。胸腹支满。这个支是古人的简化字,就像我们今天习惯把笔划多的字用一个简单符号代替一样。后来的一些学者们很认真地在这个字上去考证。那是学者们的事。 这个字,支,就是窒。满,就是懑。所以,支满,就是窒懑。 胸是黄连分区。胁是黄芩分区。胸与胁区窒懑,热痞,是黄连黄芩合证。

心中跳动不安,就是伤寒论里的“心中悸”,是黄连证。忙乱。

黄连证是,心中悸而心下痞,舌赤,舌上生疮。等。不必俱见。

这里省略了大黄证。 连芩二味苦,大黄味咸。二苦以泻心,一咸以补心。所以名泻心汤。 此方还主吐血鼻出血,下血。等因热而作者。 在此条文中没有出现。这个证应当知道。 这个书里每一个方子所主证都往往很多,书上只是示例性的指出一二。很多都省略了。所以,有人看不懂,光看有限的几个证,当然有时费解了。 这个方子是浸服法。不是煎服。取其气,因为在上焦嘛。 如果用于止血,服煎服法。大黄不要后下。 现在临床上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医生一开方子,顺手就在大黄后面写个“后下”。 经方的原方里面,很多是大黄与他药同煎的。其意不在攻下。大黄同煎,久煎,入血分,逐瘀血。如果后下,就顺大肠跑了。达不到下瘀血的目的。

芩连之苦以坚肾,肾主收藏,所以,不仅出血证,可以收藏之。热利证,大便臭秽下利者。亦可收藏之。

这时就不必用大黄了。这是变方。

芩连之苦寒,助肾以行冬令。冬天万物收藏,天地以静以宁。 所以,腹中有虫鸣者。服之则鸣止。耳鸣者亦然。乃行夏令,万物浮出而躁作,所为之声。故以冬令收藏之。 大泻心汤,这个加味法以前讲过。就是补足几味药。姜芍芩黄甘。缺哪个补哪个。但这只是形式。

所以,只方补出了干姜炙甘草芍药。

主要是因为出现了这些证才补这些药。不是凭空想像着补出的。更不是机械地套用某个五行生克公式补出的。

大泻心汤,在小泻心汤的基础上,更明确了一些证候。 心中怔忡不安,黄连证。这个更比上面的重一些了。

口中苦,是黄芩证。与柴胡汤里面的“口苦”一个意思。

舌上生疮,前面说了,是黄连证。

面赤如新妆,这是大黄证。大黄证在这里明确显现出来了。 为防止用寒凉太过。用了炮姜甘草汤。这个也是止血的。主吐血下血衄血。 像柏叶汤中,都有这样的作用。 芍药证在这里没有明现。芍药与干姜有一个特定的化合作用。辛与酸化甘。 干姜与甘草,辛甘化苦。苦以坚,行冬令。 所以,芍药一味,虽无主证,但有其用。是无用之用。形成一个化合的链条。最后归结到化苦泻心上。 同时按后世医说来讲,也有防止苦燥伤阴之作用。 后世的理论大家都很熟悉,就不讲了。

赤脚民医(404993129)20:54:29

谢谢大家。晚安。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