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李云涛|艺无止境-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大展


【个人简介】

李云涛,1979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200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6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花鸟画系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画院院外画家。“繁花烂漫”获十二届全国美展天津展区铜奖,“满园春”入选十三届全国美展。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出版个人专著画集十几种。

中国花鸟画教学与研创的思考

——“画语诠.新语境”: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与研创学术论坛

作者 李云涛  

我结合我们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及我个人在教学创作中的问题与感悟,和大家简单交流下,希望诸位同道、专家、老师及前辈指正。

【作品鉴赏】

中国画的发展从魏晋到唐宋元明清,从未偏离中国文化精神的轨道,但随着近现代西学东渐,西方价值观念和绘画观念的“化育”中国画传统思想理论体系被砸碎,对于“意象”造型的优势被西方观念冲击,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历史承担。

花鸟画的创作较之人物画、山水画的确在物象的表达上容易产生时代感模糊。比如唐代的牡丹花、宋代的竹子和现代没有什么变化,而人物、山水尤其是人物画具有较强的时 代感,不同时代的人的衣着、发饰以及精神面貌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花鸟画的创作上用旧的理论和程式去套现代人的感受与生活表现上难度较大,确实需要改变和充实,更需要炽热情感的孕育和丰厚学养的滋养,甚至是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充实。

我们现在的学生在高考之前大多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更糟糕的是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这些孩子对艺术的认识非常狭窄,很少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有很多学生,在考上美院之前都没有拿过毛笔,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精神及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孙其峰先生是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的奠基人,霍春阳先生主持中国画教学近二十年,贾广健先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确立了现在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体系。我们天津美术学院的花鸟画教学历来非常重视传统,以继承中国花鸟画优秀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审美精神为研究重点,追求宋元以来文人画精神气质的现实表达。我们主张正本清源“先入为主”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的一定要是宋元以来的艺术正脉。学生吃的第一口奶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好的东西、经典的东西、中正的东西占据自身,养正气与胸中,自然就能抵御当下艺术新潮与艺术市场化的诱惑;浮躁虚华风气的困扰;以及西方艺术观、价值观的冲击和“化育”。

老子讲“强其骨,弱其质”骨的东西是内在的支撑和根本是共性的有规律性的东西,而质的东西是外在的面貌与观念是个人的精神气质往往与个人的知识结构、生命感知、人生阅历及先天的性格有关系。我们注重“强其骨”注重对艺术规律的认知,注重对传统精华的继承。突出扎实的笔墨的训练,以及中国特有的意象造型的理解与关照。我主张在重视笔墨技术的同时不仅仅拘泥于技术层面。中国画是讲精神内涵的,精神的传达除了可以通过造型传神呈现出来以外更是通过笔法“筋、骨、肉、气、势”来表达与深化。例如,“雄强、中和、平正”的意韵与儒家观念和方法论相关联;“灵动、飞扬、恣肆”的品格往往与道家相通约;而“空寂、深幽、玄远”意境则与释家的人生理想与审美追求息息相关。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古代经典哲学与画论,深悟古人程式造型。对于传统程式的理解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程式的过程也是深化认知传统的过程,“程式”也是“骨”就像数学公式或是定理,或是打拳的拳谱,是古人经过提炼、沉淀下来的精华。对于“程式”规律的理解掌握,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知识结构、阅历性格、观念及人生感知,赋予它新的解释,新的内涵。重视笔墨技法,但又绝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这样才能生机无限、和而不同。

这是谈到“骨”我想多谈一点,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画的根本大法。六法里有一法叫“骨法用笔”在教学中有个同学把“骨法”错写成了古代的“古”。为什么是骨头的“骨”而不是古代的“古”,我们现在的“古玩城”都是古代的“古”,在民国以前包括现在的日本、台湾都还用骨头的“骨”,把经营的人叫骨董商,其实是“皮肉尽腐,唯骨尚存”的意思。不是老的东西都是骨董,两千年前的粗瓷大碗到现在还是粗瓷大碗,只有历史沉淀下来的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精华的艺术品才能称为“骨董”。所以“骨法用笔”这个骨法不仅仅是用笔的力量与骨力。我们现在看宋元是古代而在当时就是当代,每个时代的画家因为文化、历史、政治背景的不同都有鲜明而强烈的时代感。几百年之后现代就成为古代,有多少东西会随风而逝随皮肉尽腐,我想一方面是一味复古泥古不化钻到古人的故纸堆里而没有时代感;另一方面是一味创新的、革命的有“时代感”而没有优秀传统文脉的传承与支撑。那么有多少东西会成为日后的“骨法”它必须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脉的传承,又要有时代感,能够代表这个时代。所以在教学和创作上,我注重追求宋元以来文人画精神气质的现实表达。注意一定是“现实表达”,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简单机械的临摹复制古人我们总讲“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画的造型观念是写意、是“意象造型”而西画是写实的。中国古人在乎的是造型的“造”它是主观的,是物我两化。这源于中西方哲学的不同,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古印度的恒河文明和我中华之黄河文明。现代西方文明的主要来源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和古罗马虽然非常优秀但却不算四大文明原因是他并不是原创,例如古希腊是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在地中海的碰撞产生的。西方哲学主要关注人与物(也就是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至于今天西方的自然科学很发达,反映到艺术上就是客观与写实。当然还有古印度的哲学,主要关注人与神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宗教发达,才有后来东汉初年汉明帝时期“白马驮经”佛经传入中土。我们中国的哲学的源起,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更多的是关注“人”、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反应到艺术上就是强调主观的感受、强调“写意”,“意”当然是人意,是主观人的“意”是一种完全形而上的“意象造型”的观念,所谓意足不求颜色似“得意忘象”。中国画讲“生发”,老子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书法讲“一点一字之规,一字而通篇之准”中国画是以实的方式处理虚,往往是从一个局部推出整体,注重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的争让、开合、疏密、聚散等关系。所以中国传统的花鸟画无论工笔、没骨、写意都是重体验、重感受、重趣味,不肯处处实画,面面俱到。即使是较细腻的工笔画例如我们看宋代赵佶、崔白;元代钱选、赵孟頫等人的画在除了大的形构外都没有丝毫束缚,都不会丢掉意趣与情志的意象把握。

我记得李苦禅先生在评八大的画时,讲八大的画“笔不恭而心恭,笔不周而意周。”我想这就是对写意精神的最好诠释。而我们现在的很多画不是表面的假大空,就是面面俱到,至死方休的匠气制作,不客气的说是“笔恭心不恭,笔周而意不周。”作为一个花鸟画家更重要的是做为一名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要始终铭记教育的终极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承担的重要责任就是“正本清源”,在这个物欲横流、利令智昏充满着灯红酒绿的诱惑的时代,推却物质和功利的影响与牵累,不仅仅是笔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理想的坚守,继承和发扬中国花鸟画优秀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审美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