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贾浅浅拟入作协风波:尴尬了,黄瓜等网传诗歌竟然不是她写的

原本以为作协决定不将贾浅浅列入2022年新会员名单后,贾浅浅拟入作协风波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没想到的是,在《给我个理由,我为何不能加入作协?》(已被证实非贾浅浅所写)的文章传开后,贾浅浅也授权媒体辟谣,强调《雪天》、《真香啊》《黄瓜,不仅仅是吃的》这三首诗歌,不是她写的,和她毫无关系。

这就尴尬了,舆论层面吵了半天,原来也只是在稻草人谬误中打转。当然更为值得玩味的是“作协最终的决定”。毫不夸张地讲,这场风波从一开始就跑偏了。一定程度上,“贾平凹的女儿”这一标签应该是贾浅浅被关注的第一波流量包,而紧随其后的网传诗歌“屎尿屁体”算是第二波流量包。并且我们都知道,这两个流量包已经发酵了很多年,只不过因为贾浅浅上了作协的拟入名单,再次被拿出来发酵。

只是回到入作协的根本原则上,我们会发现“贾平凹的女儿”这一标签只是个客观事实,而网传诗歌“屎尿屁体”属于边缘事实。之所以这样讲,就在于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贾浅浅写没写网传诗歌“屎尿屁体”,跟她能不能入作协不存在必然关系。

要知道,入作协肯定是以作者平均水平以上的作品,或者最高水平的作平为参照的,并且还要达到作协的要求才行。至于说作者写过一些不入流的作品,没达到作家水平的作品,这本就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说到底,再伟大的作家,也是从写不入流的作品开始的,而不是一出手就是作家水平。

强调这个逻辑,就在于贾浅浅授权媒体辟谣网传诗歌“屎尿屁体”不是她写的,可能并不在于澄清这个污名,而可能是借助澄清在强调舆论吵错了方向。因为从始至终,舆论层面对贾浅浅拟入作协的争议,都是来自于对边缘性因素的强化。而非是把贾浅浅的所有作品拿来,作协的入会要求摊开,进行具体的比照。

这使得,舆论层面其实也是有分歧的。当然在没有辟谣之前,多数人基于网传诗歌“屎尿屁体”,都对贾浅浅的水平存疑。但是回到诗歌赏析层面,不管“专业派”多么客观中立,在“道德派”面前都好像立不住。这就使得在风波后期,贾浅浅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原则和标准还有没有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贾浅浅入没入作协,这更多是她自己的得失。但是如果入作协的原则和标准开始被舆论裹挟,或是容易被舆论左右,那么这才是这场风波最为尴尬的地方。甚至当贾浅浅授权媒体辟谣网传诗歌“屎尿屁体”非她所写时,意味着这场风波本身就是尴尬的集合。

另外,非专业人士到底能不能评价文学作品?以什么样的眼光评价文学作品?这其实也是这场风波中显现出的问题。普遍来讲,专业人士在看待文学作品时肯定是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的,但并不意味着就看不上非专业人士的眼光。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都要抱有对彼此观点的宽容和理解,而非是苛责和排斥。

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文学是个异想天开的世界,它会遵循这个世界的美好,也会全盘托出这个世界的污秽。正因为非虚构无法描摹更多的人性面,才会有虚构和夸张这种手法站出来补位。所以就文学作品而言,即便在很多时候可能不完全是真实世界的反映,但是它所呈现出的世界,不应该被过多的道德化。

因此我们在看待网传诗歌“屎尿屁体”时,不管是谁写的,也都不妨碍它们本身的存在。当然,从文学品味上看,这些诗歌确实乏善可陈,但是一味的强调污秽,其实本身就反映出评价者们的趣味取向。因为真正的道德家,是不太乐于把道德挂在嘴上的。甚至可以负责任地讲,真正关心文学的人,往往是愿意接纳异见的。

所以说回贾浅浅拟入作协风波,从头到尾都写满尴尬,没有谁赢了,也没有谁输了,有的只是人们对标准和规则的肆意践踏,对常识和逻辑的不闻不问。以至于质疑走到最后就变成一场不折不扣地围猎和杀伐。

搜索建议:
热文

 墙壁贴砖如何做踢脚线

踢脚线似乎是装修中绕不过的坎,吊顶可以不要、背景墙可以不要,甚至餐桌、茶几都可以不要,但踢脚线就是不要不行!踢脚线的存在,一方面奇丑无比,另一方面使桌椅无法紧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