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同样主打性价比,为何尼采没能成为小米?

说到性价比手机,很多人会想到小米。但是在小米刚推出第一部手机时,以「每部手机,只赚十块钱」的尼采性价比手机,年出货量就已经超过千万台,年销售额超过50亿。看起来,小米在尼采面前只是个弟弟。但是,时过境迁,如今尼采手机已无人谈及,小米却已稳坐世界前五。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两位煤老板的一拍即合

和华强北无数草根创业者一样,尼采手机创始人卢洪波有着一个非常「草根」的出身。1973年,卢洪波出生于四川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初中毕业后,卢洪波就考入了中专,就读经济专业。20岁毕业后,卢洪波被分配到事业单位,端上了「铁饭碗」。按理说,对于出生于农村的穷苦小子来说,进入体制已经是很好的工作。

但是,在辗转从内蒙古、陕西到江苏、山西等地做了两年公务员之后,每个月几百元的薪水并不能让卢洪波满足。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掀起了改革开放的风潮。到1995年,下海经商的风潮席卷全国,于是卢随势而动,选择了辞职下海。

做什么好呢?当时卢洪波选择进入了虫草和保健品行业。这是一个在当时发展势头相当猛、一个名副其实的暴利行业。1987年至1996年十年期间,全国保健食品厂商多达3000余家。很多80后、90后小时候被「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电视广告洗脑的脑白金,正是在那个时期推出上市的。

那时候虫草等保健品价格堪比黄金,靠着倒卖虫草赚差价的卢洪波,赚到了下海后的第一桶金,完成了原始积累。

2005年,卢洪波将事业转向在当时被成为「疯狂的」煤炭市场。自从2002年,煤炭需求激增、价格放开以来,这个行业就一路高速发展。而卢进入的时间,正值煤炭市场发展的巅峰时期。那时候,煤老板是暴发户的同义词。也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卢洪波另一个「造机后辈」,贾跃亭刚刚从煤炭行业「洗白上岸」。

卢洪波转向煤炭行业后,就在老家四川、陕西等地收购了多处煤矿。身为资深「倒爷」的卢,再次赚得盆满钵满。和贾跃亭赚到钱后进入影视行业、创立乐视网不同,卢洪波选择了到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读EMAB镀金」。

也正是在读EMBA时,卢洪波找到了他后来称之为「他人生最后一项事业,我一定要把它做好」的手机行业。

卢洪波读EMBA时,恰逢乔布斯打造的智能手机iPhone风靡全球。当时电视购物非常流行,橡果国际、七星购物等专门以电视为媒介进行营销的公司迅猛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了尼采手机的联合创世人蒋德才创立的摩能国际。

摩能国际从2007年开始做手机导购,主要客户包括康佳、波导手机厂商,年销售额最高做到近20亿,被媒体称为「中国手机电购王」。后来,摩能国际摇身一变,成为了微商「鼻祖」(如今已倒闭)。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蒋德才擅长用夸张的电视购物式的广告进行轰炸营销。而保健品行业出身的卢洪波,对于广告营销也有着自己一套心法。两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因而,2009年,同为四川人、又曾经都是煤老板的蒋德才遇到卢洪波,两位老乡一见如故。正好当时卢已经抛售煤矿产业,听蒋介绍手机行业正在迅猛发展,又一次,卢洪波毫不犹疑,纵身跃入历史的洪流中,和蒋各占50%股份,创立了尼采手机,卢任总经理。

短平快下的「薄利多销」

从两人的经历来看,一方面卢洪波有抓住时代热点商机的能力。从倒卖虫草到经营煤炭生意,卢都立在了时代的潮流之上。此外,卢有线下开店的能力,且能在退潮之前及时抽身;另一方面,蒋德才对于手机行业的了解以及在宣传上有摩能国际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两人在经营经验上得以互补。

实际上,从尼采后来的发展来看,也确实是依靠两位创始人过去的成功经验和资源,并结合手机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首先是产品上,采用完全模仿爆款产品「iPhone 4」的思路(也就是「山寨」),解决了尼采本身设计能力不足的问题,当然也节省了大量设计经费。尼采设计的手机,和iPhone 4外观上相差无几,售价399元,而当时iPhone 4售价超过4000元。当媒体问及尼采手机能不能赚到钱时,卢洪波说:「一吨煤矿我只能赚10块钱,一部手机能赚10块钱我已经很知足了。」

此后,凭借iPhone 4的「低价平替版」,尼采手机迅速在国内占据了一席之地。

经营模式上,卢蒋两人以自己以前卖煤炭的经验为基础,创造了「尼采模式」。虽然尼采是以线下店铺销售为主,但是其绕过了传统线下渠道的全国总代理、地区总代理、省代理、市代理、卖场等五六道经销商体系的销售模式。 也就是说,尼采的手机从工厂出来后,就直接被运送到了其遍及全国的零售店。这种模式被业界称为「直销」,而尼采则自定义为「手机工厂店」。

实际上,对比小米对于手机行业的创新式颠覆,和尼采可以说如出一辙。小米成立之初所推行的线上销售模式,正如雷军所言:「小米手机要打造首款网络手机品牌。完全采用线上销售,主要是为了去掉中间渠道、门店的成本,提供低价、高品质、高服务的顶级手机」。

不过,尼采和小米的差别在于,一个在线下,另一个在线上。尼采开创的这种手机工厂店模式,无疑为其「每部手机只赚10块钱」的宣传,作出了消费者在质疑其真实性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背书。

而在营销上,两位创始人借鉴自己在电视购物和卖保健品方面的经验,采用了「电视轰炸+地方报纸广告+扫街宣传+明星代言」这一整套立体式传播方案。在那个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年代,尼采的这种针对目标人群,全方位、无死角的宣传轰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有业内人士直言,卢洪波这完全是在将手机当做保健品来售卖。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尼采在全国迅速开设了3500多家直营手机「工厂店」。巅峰时期,尼采年出货量超过千万台,年销售额高达50多亿,其手机被誉为国内最成功的苹果山寨产品。而与此同时小米当年出货量只有27万台,同为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小米在当时的尼采面前,就是个「弟弟」。

这时候,尼采的成功让卢洪波相当膨胀。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他直言:「业界一开始是对尼彩看不起,然后是看不懂,现在是看懂了却跟不上了」。而在一次公司会议上,卢更是表示将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带领公司超越苹果。这虽然可以理解成为激励团队画下的「大饼」,但是口出狂言也让其草根企业家的本色尽显。

被误解的「性价比」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小米等一众互联网手机的崛起,尼采逐渐衰落,2015年尼采正式退出市场。而也是在这一年,小米已坐下了国内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同在性价比赛道上厮杀,为何短短几年时间,能够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因在于,尼采等山寨产品,误解了「性价比」,只想以低价来吸引消费者,而不在产品质量和创新上下功夫,只有「价」没有「性」,价格屠夫而已。

另外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说,尼采所谓「只赚10元」的性价比,很容易就被其他山寨厂商模仿,根本不具备企业护城河的价值。小米的性价比能成功,既来源于商业模式创新,也是因为在产品创新上下足了功夫,相对于山寨产品来说,构筑了足够强大的护城河。

比如说,在小米手机推出之前,小米就已经有了MIUI这一口碑爆棚的产品,并且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群体。而小米手机在推出之后,价格便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针对国人使用习惯进行专门优化的MIUI系统,和国际大厂同等级的硬件配置,这些软硬件质量,都是山寨产品所没有的。

而尼采手机,虽然模仿的是iPhone,但本质上还是个功能机,运行的MTK系统,装的是和诺基亚手机一样的Java应用。虽然看起来和iPhone一样都装有影音播放器、浏览器等应用,但是等你真正拿到手就能深刻地体会到:根本无法像尼采所宣传的那样,通过互联网看电视、看视频。同时,相比拥有App Store的iPhone来说,尼采手机所谓的「海量应用」,根本不存在。

可以说尼采手机除了便宜这个优点之外,其他都是缺点。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就在于山寨产品普遍的通病:重营销,轻研发;重份额,轻口碑。

尼采手机年出货量能够超过千万,首先是因为产品价格便宜,销量全靠价格低撑着。那么,为什么价格那么低呢?除了利用直销的方式创造了「手机工厂店」这一新模式之外,就是因为研发投入少、科技含量低。靠抄袭和使用联发科MTK系统,节省了成本大头。

而研发投入低就导致了一大恶果,就是极其容易被其他厂商抄袭。说起来很讽刺。尼采靠抄袭iPhone起家,而其他厂商则有样学样,靠抄袭尼采的抄袭模式也可以做得风生水起。比如说,当年看尼采模式红火起来后,没多久一个主打低价的科风牌手机也起来了,同样是模仿iPhone 4,售价比尼采还便宜1块钱,还外送「纯金手链」,并且也会在电视台打广告。

所以,尼采这种模式,极容易被模仿。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是个「一阵风」的生意而已。实际上,从两位创始人的创业经历就可以看出,追风口、抢红利,让两位创业者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此一来草根始终是草根,永远也成不了企业家。

这不,后来看到尼采势头不行了,蒋德才又和别人合伙成立了所谓的「大可乐」手机,如今该品牌也早已不见踪影。而蒋德才也于2019年因涉嫌传销而锒铛入狱,让人唏嘘。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