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觉

机体觉(汉语拼音:jī tǐ jué;英文:organic senses),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又称内脏感觉。当各种内脏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融合为一种感觉,称自我感觉。在工作异常或发生病变时,个别的内部器官就能产生痛觉或其他感觉。内感受器的神经末梢比较稀疏,一般强度的刺激信号,在从内感受器到达大脑时常被外感受器的信号所掩盖,因而引不起机体觉。只有在强烈的或经常不断的刺激作用下,机体觉才较鲜明。可单独划分出来的机体觉有饥、渴、气闷、恶心、窒息、牵拉、便意、胀和痛等。机体觉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能及时报道体内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态,使有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生命。

内脏感觉神经

人体各内脏器官除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外,也有感觉神经分布,这些感觉神经末梢构成所谓的内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的各种刺激,内脏感觉神经(visceral sensory nerve)将其变成神经冲动,并将内脏感觉性冲动传到中枢,中枢可直接通过内脏运动神经或间接通过体液调节各内脏器官的活动。

如同躯体感觉神经一样,内脏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也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也是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是粗细不等的有髓或无髓纤维。脑神经节包括膝神经节、舌咽神经下节、迷走神经下节,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随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中枢突进入脑干,终止于孤束核。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随同交感神经和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中枢突进入脊髓,终止于脊髓灰质后角。在中枢内,内脏感觉纤维一方面与内脏运动神经元相联系,以完成内脏-内脏反射;或与躯体运动神经元联系,形成内脏-躯体反射;另方面则可经过较复杂的传导途径,将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形成内脏感觉。

饥觉

饥觉是机体缺乏营养物质而引起的感觉。胃受纳食物的状况是饥饿和饱足信息的来源之一,胃空时就会发出饥饿信号。有人认为,机体内部甚至脑本身(下丘脑)存在着一种葡萄糖(血糖)感受器,可以觉察体内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当葡萄糖的含量低于一定水平时,即发出饥饿信号。此外,肝内还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对肝内进行的葡萄糖和糖元的相互转换过程非常敏感,当糖元转换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内占主导地位时,这种感受器也可发出饥饿信号,反之则发出饱足信号。来自内感受器的这些信号传至下丘脑,经过进一步的加工而产生饥感。

有人将下丘脑的侧核看作是饥饿中枢或进食中枢,将下丘脑的腹中核看作是饱足中枢。饥觉的产生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食物的气味,色泽以及用餐的情境和习惯的用餐时间等。饥觉有选择性,当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时,就会引起偏食,可偏食也与生活习惯有关。

渴觉

机体内缺乏水分会引起渴觉。渴觉伴有口干咽燥。引起渴觉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两类:一是血液体液中水分减少,某些化学物质浓度增高,致使细胞脱水而引起渴觉。下丘脑前视区是渴觉和调节摄水的中枢。当体内缺水时,下丘脑前视区的渗透压感受器就会侦测出缺水的状态。二是由于血液的损失,引起容量感受器的反应,即使细胞没有脱水也会产生渴觉。失血过多,从事剧烈运动出汗过多,也会觉得口渴。这是因为肾脏向血管分泌一种高血压蛋白原酶,在这种酶的作用下,血液中的蛋白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当血液流至下丘脑时,容量感受器发生反应,便导致渴觉。

内脏痛

内脏痛(visceral pain)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常由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所致。其特点如下:

定位不准确,这是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如腹痛病人常不能说出所发生疼痛的明确位置,因为痛觉感受器在内脏的分布要比在躯体稀疏得多,而且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即主要表现为慢痛,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

痛阈较高。内脏感觉纤维的数目较少,且多为细纤维,痛阈较高,一般强度的刺激不引起主观感觉。例如,在外科手术挤压、切割或烧灼内脏时,病人并不感觉疼痛。但脏器活动较强烈时,则可产生内脏感觉,如胃的饥饿收缩、直肠和膀胱的充盈等均可引起感觉。这些感觉的传入纤维,一般认为多与副交感神经伴行进入脑干。此外,在病理条件下或极强烈刺激下,则可产生痛觉。例如,内脏器官过渡膨胀受到牵张、平滑肌痉挛以及缺血和代谢产物积聚等,皆可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内脏痛。一般认为,内脏痛觉纤维多与交感神经伴行进入脊髓。

内脏痛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这可能是由于传导内脏痛觉的神经通路与引起这些内脏反应的传出通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referred pain)。牵涉痛有时发生在患病内脏邻近的皮肤区,有时发生在距患病内脏较远的皮肤区。例如,心绞痛时,常在胸前区及左臂内侧皮肤感到疼痛;胆囊炎、胆结石症发作时,常在右肩部感到疼痛;发生阑尾炎时,发病开始时常觉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患胃溃疡和胰腺炎时,会出现左上腹和肩胛间疼痛;肾结石时则可引起腹股沟区疼痛等。在临床上,这些现象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

牵涉痛发生机制可能是,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与病变器官往往受同一节段脊神经的支配,体表部位和病变脏器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脊髓节段,并在后角内密切联系。因此,从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以扩散或影响到邻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从而产生牵涉性痛。近年来神经解剖学研究表明,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叉到躯体部和内脏器官,并认为这是牵涉痛机制的形态学基础。

搜索建议:机体觉  机体觉词条  
热文

 送公仔给女朋友写什么文案

女朋友的心情像是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假如你有一个双鱼座的女朋友,你一定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当你一踏进家门她们就生气了。大家都知道双鱼座的女孩都是比较感性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