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2006年,那个故意考0分的河南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2006年6月25日,河南南阳卧龙区王村乡原本只有150人的蒋庄村,突然变得异常热闹。

几辆新闻采访车停在村口的大树底下,一群媒体记者边走边向村民问路,径直走向村东头的一户人家,话筒、摄像机同时对准一个刚参加完高考的19岁姑娘蒋多多。

村民们猜想,一定是蒋多多考进了好学校,纷纷前来道喜再凑个热闹。

然而,蒋多多的母亲左手拿着一叠“三好学生”的奖状,右手不停地抹着眼泪。

听说蒋多多高考违规,文综成绩被判为0分,所有的人都没法相信,她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会考出0分?

 

             成绩优异惹人羡慕  

1987年,蒋多多出生在农民家庭,她上面有一个大三岁的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小两岁的弟弟。

都说排在中间的孩子会受夹板气,然而,她很幸运。

那时候,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还没有消退,同龄的女孩初中没毕业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外出去打工,蒋多多的父母却不跟这种风。

“只要愿意读,就算砸锅卖铁,我们也愿意供你们进大学。” 蒋多多的父母经常这样跟孩子们说,为了攒足孩子们的学费,他们从来没敢停歇。

家里承包了15亩地,每年的收入只够一个孩子的支出。蒋多多的父亲就到县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做推销员,起早贪黑地在外奔波,母亲一人承担了家里所有的农活儿。

看着父母这般努力,姐弟三人非常争气,学习的事情从来不让父母操心,也能经常考班级第一名。

家徒四壁,但贴满奖状,就显得额外亮堂,特别是蒋多多的5张烫金的“三好生”奖状,让父母感觉无比的荣耀。

有人说“一胎老实二胎精明”,相比姐姐和弟弟,蒋多多确实要聪慧机灵,父母最不担心的是她的未来。

为了考出好成绩,姐姐总要挑灯夜战,一丝不苟地复习。

可蒋多多伶牙俐齿,自带玩性。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视,新闻、娱乐、电视剧她都喜欢看。

虽然在学习上没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她也能经常考班级第一名。

2003年夏天,蒋多多家里可谓喜事连连。

她的姐姐被郑州的一所大学录取,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同时,蒋多多考进了南阳八中。

可为了学费,她的父母东拼西凑,骄傲的笑容里藏不住内心的焦虑。

有人这样劝她的母亲:“女孩子迟早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蒋多多的母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凭,可她只认一个理:不能让孩子跟自己一样在农村种地,拼一条老命也要送他们走出农村。

还好,姐姐进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蒋多多和弟弟的学费才有了着落。

高中离家远要住校,蒋多多没有电视看,却迷上了学校旁边的书摊,不上课的时候她经常光顾那里。

父母满心以为,蒋多多三年之后会跟姐姐一样拿大学录取通知书回报自己。他们万万没想到,蒋多多渐渐偏离了这条路线。

              一项兴趣拉下成绩

高一的第一次摸底考试,蒋多多在班级排名第十。

南阳八中是一所重点高中,学生大多是从各学校挑出的尖子生。按照这个成绩下去,三年后考取重点大学没问题。

跟初中相比,高中的功课难度明显加深,每天都有晚自习,每周六晚上都是数学考试。

离开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经过1个多月,蒋多多还没能完全适应。再加上学习上的压力,生性活泼好动的她找不到人倾诉,在课堂上时常分神。

一个日记本,变成了她的天地,心中有事,她全部记在里面。

第一次语文考试后,老师把她的作文当作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还表扬她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当然,这得益于蒋多多喜欢阅读。

被表扬和认可,是每一个人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渴望,对蒋多多这个从农村来到城市读书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

为了维持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形象,她每次写作文更加认真,被表扬的次数越来越多,班里的同学把她奉为写作大神。

那时候,课间流行看小说,有同学建议蒋多多动笔写小说。蒋多多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模仿看过的电视剧情节,简单地列出了大纲。

她拿起笔来就文思泉涌,下笔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每次写的时候忘乎所以,写完之后整个人感觉畅快淋漓。

高一期末考试时,一部名为《开学伊始》的校园作品初具雏形,被同学们争相传阅,好评如潮。

暑假里,蒋多多的大作在姐姐面前亮相,姐姐大为吃惊,建议她投稿到报社。蒋多多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碎心飞鹰,在姐姐的帮助下跟报社取得了联系。

不久,她这部小说里的一部分文字被发表,蒋多多还获得500元的稿费,这让她喜不自胜。

努力是会上瘾的,特别是在尝到甜头之后。

高二那年,蒋多多又开始写武侠剧,《睡美人复仇记》这个标题引起了周围人极大的兴趣。

然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顾此就要失彼。

期中考试,她的各科成绩滑坡严重。得知她在写小说,班主任老师找她谈心,帮她分析了写小说的利弊,劝她提前为高考做准备。

听老师说得有理,蒋多多决心先抓学习成绩。

然而,看着试卷上密密麻麻的题,因为课堂上没听,她不知道从何下笔,只感觉头疼。等上课的时候,她看上去目不转睛,但充斥在大脑里的都是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

毕竟还是10多岁的孩子,她缺乏自控力。趁老师不注意,她又悄悄地写起了让自己念念不忘的小说。课间10分钟写,晚自习也写,后来,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她也“铤而走险”地偷着写。

她的作品一部接着一部,《天凉好个秋》、《魂断北京城》、《网中人》都相继问世。她估摸着,这些作品如果能被发表,至少也能赚到3万块钱。她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天才,一定能干一番大事,想到这里就不由得有些飘飘然。

动笔写字就能赚到钱,干嘛要那么辛苦地去考大学?面对越来越低的考试成绩,蒋多多开始理直气壮地安慰自己。

对高考这个话题,社会上总有不同的言论,特别是在农村,一些把孩子早早地送出去打工的人喜欢大肆宣扬“高考无用论 ”,出于酸葡萄心理,有些人还喜欢大谈特谈高考制度的不合理。

一心只想写小说的蒋多多自然站到了这一队,这为她的0分高考成绩埋下了祸根。                 

大学无缘抱憾终身

高三的最后一个月,同学们都在为高考做最后的冲刺。而蒋多多,却在忙着为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做准备。

她制定了一项重要的行动计划:高考中故意考0分,还要借此机会抨击当前的制度,指出不合理之处,以此引起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关注。

因此,她经常到网吧去查资料,还去报刊亭翻看报纸,赶在高考前收集更多的“证据”,逐一列出来记在大脑里。

2006年的高考如期而至,考场上是一片“沙沙”的写字声,蒋多多也在奋笔疾书,分秒必争,只是,她写得文不对题。

在文综每一份试卷上的空白区,她写下的全是对高考制度的看法和建议。

为了突出重点,引起更大的关注,她还特意用红色的笔做注释,还在试卷上的密封线之外写下了自己的笔名 “碎心飞鹰” 。

在几份试卷上写下的字洋洋洒洒,加起来多达8千。终于把想说的全部写了下来,她觉得特别痛快。

走出考场,其他孩子都在议论考题交流答案,只有蒋多多一言不发。

考下来感觉怎么样?在父亲一路的追问下,蒋多多说没希望考上,留给父亲一脸茫然。

总算等到0分宣判的这一天。

6月23日,班主任的一通电话对蒋多多的母亲来说如雷轰顶,得知女儿的文综成绩为0时,她几近崩溃。

蒋多多被老师叫到学校,在一份《考试违规处理决定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没想到自己一下子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

引起关注的,不是高考制度,而是蒋多多这个人。

学校领导劝她回去复读一年,当地教育部门还特意给她送了书本和学习用品。

可年少轻狂的蒋多多认为这些不屑一顾。她坚决不去复读,是因为她坚信写小说就能养活自己,

她不看别人的作品,担心误导了自己,“闭门造车”速度也非常快,每天能写出1万多字,还打算写书。

笔记本写完了40多本,密密麻麻的,有100多万字。蒋多多让姐姐打印出来发给出版社,遗憾的是,她再也没有遇见幸运之神,每次寄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跟着母亲下地干活儿,但吃不了农村的苦,又辗转多地去做饭店服务员、进工厂做流水线工人,处处碰壁,但无能为力。

一晃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跟邻村的一个小伙子草草地结了婚,生下一对儿女后,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不得不承担起耕种田地、照顾家庭的责任。

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路,蒋多多当初的想法没毛病。可是,直到成年以后,她才发现那条路对自己来说才是最好走的。

她的姐姐和弟弟大学毕业后都留大城市里,相继成家买了房子,偶尔把父母接过去住一阵,一家人只有她还留在农村,沿着父母曾经走过的乡间小路往前去,一辈子只能跟泥土打交道。

她活成了母亲多年前的样子,每天守护着田地,年年盼着好收成,紧巴巴地过着日子,

想方设法攒下每一分钱,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女将来能考上大学走出农村。

又是一年高考季,地里疯长的野草高过了庄稼。蒋多多弯腰蜷缩在里面,把野草一根根地拔掉。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她伸手去擦,手上的泥浆爬上她黝黑的脸庞,蒋多多眼里只有那些能换钱的庄稼。

 

搜索建议:
热文

 【歌词】上海一九四三 / 歌手:...

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依稀可见几各字岁岁平安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姥姥当年酿...(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