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我,济南趵突泉啤酒原副总,痛心品牌被卖给青啤,10年后重拾啤酒

讲述|刘俊杰

记录|南木

2009年6月6日,我一辈子都会铭记这一天,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这一天,青岛啤酒收购趵突泉啤酒品牌签约仪式正式举行,我呆呆地坐在办公室里,一整天没踏走出门半步。

我是刘俊杰,曾经是济南啤酒集团的生产技术副总,1994年大学毕业就进入济南啤酒,待了15年零1个月(加上品牌被收购后的7年仍在济啤工作,共22年),从普通技术员干到副总,那是我最好的青春岁月,对趵突泉啤酒的感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突然间,倾注了十几年心血的工厂品牌被卖掉了,我们被强制失业了,而自己未来的工作很可能与啤酒无关,心情可想而知。

和我一样被强制失业的,还有一帮技术人员,大家对趵突泉和啤酒都有很深的情结。10年后,我带领21个当年济南啤酒厂的技术人员,重拾啤酒,主要是做技术咨询服务,还打造了一个精酿啤酒品牌——趵突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样的情结。

我想还济南人一杯更好的啤酒,也想让济南人找回当年“黑趵”的记忆。

01、叛逆少年,“误”入啤酒行业

相信很多上了点年纪的济南人,仍怀念当年的趵突泉啤酒。

我是老济南,1971年生人,从小趵突泉啤酒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时,我家离济南啤酒厂很近。厂门口东侧就是卖趵突泉扎啤的国营小卖部。一粗瓷大碗啤酒卖1毛多钱。大约7岁时,父亲带我出去玩,口渴了,买了一碗啤酒解渴,趁他付钱的功夫,我端过碗来,一口气喝掉一半。卖酒的老头说,这小子能喝。

上小学时,放学后,我经常拎着水壶去啤酒厂帮父亲买啤酒。只是当时没有想到,我日后会和啤酒打几十年交道。

我出生在教师家庭。姥爷、父母、舅妈、姐姐都是老师。母亲是当时的铁路第二子弟小学老师,所以我家的另一个明显标志是铁路。

教师家庭有一个特点,孩子比较听父母的话。我从小就属于老实听话的孩子,但是在大事上有自己的坚持,甚至可以说是叛逆。读初中时,我学习成绩一般,中考时父母要我报济南三中,我偷偷报了省实验中学。一直到公布录取名单那天,母亲要我去看有没有被录取,我才告诉父母,我报了省实验。

还好,我被省实验录取了。

高考时,父母要求我报考铁道学院,我不想去,又自作主张,报考了当时的山东轻工业学院啤酒酿造专业。

大学毕业,父母想让我到铁路部门工作。我觉得,既然学了4年的酿造专业,跟铁路完全不搭边,就到了当时的济南啤酒厂。那是1994年。

可以说,到啤酒厂改变了我的一生,也改变了我的性格,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刚毕业都要到车间里实习,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刚到啤酒厂时,我被分配到车间,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涯。干的活儿很杂,操作、维护设备等,时不时还要钻到锅里清洗设备。

进企业改变了我的性格,更准确的说是从进车间开始的,和工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逐渐地理解了人性,在这期间,我对产品,对工人的心态等,都有了很深的理解。

转正前,我就搞了几个技术改造,比如在发酵罐的罐底加一个温度计,这样就能更好地控制发酵温度;还对糖化工艺进行改进,给车间制定了一些操作规程。

在同批的大学生里,我是幸运的,被分配到啤酒车间,更贴近我的专业,利于发挥。1998年,我被提拔为啤酒车间副主任,很快又成为技术科长,是当时厂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实际上早在1997、1998年,厂里就想让我到技术科去。可是我拒绝调动,按照现在很多人的想法,车间工作环境不好,而到技术科,能坐办公室,不用干体力活,可我不想去,为什么?车间工人天天赶我,这又是为什么?

这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事。

02、不去坐办公室:“我在车间还没干够”

我打心底不想去技术科。

1998年春天,为了劝我去技术科,一个领导专门安排我和他一起出差,在火车上,他劝了我一路。我告诉他,我在车间还没干够呢,技术科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有什么意思?在车间,可以每天仔细观察设备的运转、物料的变化、职工的操作对产品质量造成什么的影响,多有意思呀,为什么要去技术科?

后来想想那时候太年轻了,拒绝领导的好意那么直截了当。好在领导的胸怀宽广,不和我一般见识。

那次出差,碰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时,铁路上有些不正之风,和我一起出差的领导买的是卧铺,工作人员居然要强行赶走他,后来加钱才作罢。

我母亲的学生分布在铁路上各个部门。回济南后,闲谈的时候,说起此事。没过几天,铁路部门便派人来处理此事,主动登门道歉。我瞬间在厂部成了“小名人”。

那时,车间里有很多人会偷着喝酒,因为太方便了,拿个水杯,接了就能喝,老师傅还带我做了些类似的事。

而且,他们的一些行为触动了我,让我对工人的心态更加了解,也为我后来做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其中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1995年前后,我的一位师父因为偷偷喝酒被罚了100元,100元相当于月工资的1/3,处罚力度还是很大的。但第二天,师父又去接酒喝。

我看见了,赶紧去劝他:师父不要再喝了,万一被抓到,又是100块。

你猜我师父怎么说?他说,是啊,100块钱,老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喝回来,干嘛不喝?

原来职工是这么想的!这让我意识到不能光抓、光罚,没用,工人们只会想出更多的办法,和管理者玩“猫抓老鼠”的游戏。越罚,越偷着喝,喝醉了,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人身事故。

那时,经常有工人喝醉,下班时,骑自行车出了车棚,直接往工商河里冲。

我当车间副主任时,一位师傅说,违反纪律的事儿你都知道,我们做什么都瞒不过你,你还是赶紧走吧,不然都不得劲儿。当时就想怎么办呢?关系都不错。

后来我当了一厂厂长,觉得管理偷酒,不能像原来那样硬管。

当厂长第二天,我给大家开了一个会,宣传了三条纪律:

第一,上夜班的员工,允许打瞌睡,但是不允许躺着睡觉。原来规定是,打瞌睡都要罚款。这是人的自然生理现象,你是管不住的,躺下呼呼大睡那是要出生产质量事故的,另当别论。

第二,饮酒的判定标准就是喝醉或身边有酒,不专门去抓偷酒喝的现象。因为在实习的时候,我知道职工是和管理者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感觉到挺刺激。我就要告诉他们,我不和你玩这种游戏。我不让你喝酒是因为怕出生产质量事故,而不是感觉你喝这点酒公司心疼。从出发点改变想法,职工就理解配合多了。

第三条,被抓住睡觉,罚款!喝酒,不论是否出现事故,不罚款,直接下岗,因为我知道罚款没用。

第二天,我下车间检查,那时我30出头,在很多老师傅看来还是个“小毛孩子”,有人怀疑我说话不算话。

有2个人就撞到了枪口上,我责令他们立即下岗,谁求情也没用。大家一看,来真的了,之后即使喝点儿,也都有节制,这就是我的目的,别出生产质量事故,逐步提高产品质量。

在车间那几年,让我了解到了工人的想法,所以从事管理工作后,才能找到更好的管理办法。

从另一方面看,很多管理者,并不了解下属的想法,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制定管理规定,简单粗暴地处罚。结果上有规定,下有办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仅不管用,有时候还适得其反,像那位老师傅,被罚了100块钱,反而想把钱喝回来。

想完全杜绝是很难的,甚至,我还赋予工人“喝酒”的“正当权利”,当然不是普通的喝酒。我们技术部门做了一项规定,发酵出来后、过滤前、过滤之后、清酒罐前、罐装前等几个关键环节,必须品尝,主要是为了啤酒质量把关。让他喝了反而有些人当成了负担,当成了任务。

多年后,“疏”代替“堵”的办法,还用在个人家庭里,比如我教育孩子时,也是要先搞清楚孩子的想法。

我是2001年当一厂副厂长的,2004年升任一厂厂长、党委书记。

管喝酒只是小事,后来还进行了一些机制上的改革。4月份上任,到11月,我换掉了4个中层正职,这也来自于我在一线时,对人员、管理机制弊病的切身理解。

03、当厂长第一件事是打破“大锅饭”

济南啤酒厂是家老国企,历史可以追溯到1942年,后来并入山东酒精总厂,1974年,酒精厂济南分厂开始试验生产啤酒,1975年5月,第一瓶啤酒正式下线,并独立成为济南啤酒厂。

那时候的老国企,或多或少有一些国企病,讲究四平八稳,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触达不到关键处,导致问题得不到根本性问题。我前面的几任厂长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改变了一些原先的习惯。

我上任后,推出几项改革措施,很多想法来自于在车间那几年的感触和思考。

老国企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吃大锅饭。

上面说到要品尝酒,是因为,啤酒是发酵的产品,不是机械加工,即使制定了标准,有自动化设备,还是需要人员去控制,一线操作人员对质量的影响很大,酒的品量也会出现波动,品尝酒能更好地监测、控制酒的品质,很多问题也需要他们在一线现场及时发现和解决。

我还在车间当工艺员的时候,发现代班长责任心很差。所谓代班长,就是在当天上班的几个人中,指定一人负责。我一了解才知道,第一,代班长没有权力,第二,每个月只多5块钱。

我去找车间主任,他一直“打马虎眼”,直到有一次我把他堵在厕所门口,无论如何让他解决,他才终于说,我管不了,钱是上面定的。

所以我当厂长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基层权利,打破大锅饭。怎么办?

一是减员,在公司支持下,把全厂从900多人缩减到700人,节省下来的200多人的部分工资,二次分配给所有员工。

二次分配的全过程是我职业生涯当中比较满意的作品。我把全厂职工的岗位列出来。从0.8而1.3一共分为6个系数层级。由领导班子设定每个车间中一个岗位系数为1,其他的岗位以此岗位的体力、脑力付出和工作成果对质量和成本的影响,进行主观评级。每个车间的职工实名对自己车间内其他的岗位评级,但是不允许对自己所在的岗位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给自己岗位打高分,因为都是给别人打,相对比较公平,同时宣布评级结果统计出来公布,按公布的数据发放工资。职工们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哪一个岗位,对其他岗位打分就更加公平。

没想到所有的系数统计出来结果和领导班子打的系数完全一致。公布出去以后几乎没有人反对,即使有人想反对,也不好意思说,所以我们的二次分配就风平浪静的过去,几乎都符合大家的心意。

公司领导也很奇怪——一厂风平浪静的就把二次分配搞完了。甚至有一个公司副总遇到我,说你们改革搞完了吗?我说搞完了。他感觉到很匪夷所思,竟然没有闹事的。

实际上还真有不满意的,因为在车间总额上,我把涨工资的重点放到了又苦又累的包装车间,而我是从啤酒车间的成长起来的干部,这时候山头主义又作祟了。我的师傅们几乎都当了班长,他们结队跑到我办公室,坐在沙发上闷头抽烟。

我就问,几位老师怎么啦?其中一个班长说,你怎么回事呀?给包装车间人均涨90块钱一个月,给啤酒车间人均涨40块钱。我对这些师傅们都很尊重,但是感情不能代替工作,我板着脸说,涨工资就差这50块钱,如果啤酒车间职工谁愿意调到包装去,我立马给他涨上去,师傅互相看了看,都摇头叹气的走了。我是有点愧疚的,但是为了工作也不得不这样做。

遇到效益好的月份,是有奖金的。原来发奖金,从主任到职工,每级差10块钱,主任120元,职工就是90元。我上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铺垫。到了夏天发奖金,主任220元,副主任180元,班长150元,普通职工90元。方案下发后,有的车间主任竟然直接给我打电话,说奖金发不下去。

我当时就召集所有中层干部开会,要求必须把奖金按既定方案发下去,发不下去的中层干部一律免职。

当天,奖金全部发了下去,有一些小的反应,没有像他们想的那样炸锅。

我当时的想法是,一定要打破大家吃大锅饭的思维。

刚当厂长,我晚上根本睡不好觉,因为夜班总会有人不时打电话来反映这事那事。第一个月,我就下定决心,半年之内不能再有电话。

一方面,我们制定了管理标准,另一方面把权力下放给车间主任和班长,告诉他们,有大事必须打电话,小事自己解决。要让车间主任、班长尽职尽责,但没有权和利,谁会尽职尽责?提高奖金的同时,我把很多权和利都下放给车间主任和班长,也把责任压给他们,有权才能尽责,有利才愿意尽责。

果然半年之后,晚上基本没有电话。工人也没有喝醉的。

当时改革确实比较“狠”,到11月份,7个月时间里,我撤掉了4个中层正职,其中一个有比较硬的关系,被我一撸到底,直接看大门,有领导找到我,我也没松口。

当然,集团层面对我很支持。

效果很明显,从产品质量上就能看出来。

在车间的时候,严格执行ISO9000,后来我逐渐发现,ISO9000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标准不涉及财务和人资,在中国,既不管人也不管钱的管理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所有改革,其实就是针对人和钱的。

我所有这些改革和管理,目的不是管人,终极目标是提高质量。济南啤酒集团历任技术负责人对产品质量有一种偏执,后来这种偏执传给了我,传给了我们的团队。济南啤酒厂的啤酒品质一直在国内名列前茅。

至于后来济啤趵突泉品牌最终被青岛啤酒收购,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段历史不得不提。

青岛啤酒在济南掀起大战,后来被媒体称为“三进三出”,其中有很多故事,包括济南啤酒自身存在失误。

04、不得不说的趵突泉与青岛啤酒大战

1990年代末,青岛啤酒、华润和燕京三大巨头开始“跑马圈地”,纷纷收购地方啤酒厂,进军各地啤酒市场。

1997年,青岛啤酒就开始“攻打”济南市场,那时候我们在济南是绝对的老大,尤其是扎啤和一款被市民亲切称为“黑趵”的瓶装啤酒,至今仍有许多济南人怀念。

当时青啤用来打济南市场的产品是“白牌”,就是一种标签为白底的产品。

我们专门去买了几瓶来品尝,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白搭,不用理他,因为品质太差,济南老百姓不可能认的。

果然,那几年青岛啤酒在济南市场几乎没占到什么便宜,我们的市场仍牢不可破。

到了2001年,对方开始“买店”,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所谓买店,就是给酒店钱,要求酒店不能卖别的品牌酒。

他们曾向某酒店承诺,一年给50万元,要求是不能见一瓶趵突泉啤酒。酒店找到我们公司,说如果趵突泉出50万,酒店不会见一瓶青岛的啤酒。我想,他们一方面是出于对趵突泉的感情,另一方面,我们的酒确实卖得好。

但我们不敢答应,一家酒店50万元,跟得起,10家、100家呢?当时济南啤酒的实力,根本承受不起。

这让我们逐渐落了下风,但很多济南消费者仍愿意喝趵突泉啤酒,有人到了酒店,一听说没有趵突泉啤酒,就不吃了,转身就走。所以,到现在我仍非常感谢济南老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和对趵突泉啤酒的帮助。

大家所不知道的是,青岛啤酒接着开始用“技术打市场”。他们将啤酒的麦芽度和酒精度数降到了10度和4度,而我们是12度麦芽和5度的酒精。

别小看这一度的酒精,喝上5瓶6瓶差距就不小。很快,市场上逐渐出现了喝趵突啤酒“上头”的说法。其实,度数高,容易醉,很正常。这时老百姓有些迟疑,但仍有很多人选择趵突泉啤酒。

当时,销售人员坚决要求降低度数,而技术人员则坚持不降,因为我们认为,国际上12度的麦芽糖和5度的酒精浓度,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一直坚持要做纯正德国口味的啤酒,降了度数怎么能对得起济南啤酒的消费者?

这是我们犯的一个错误,当时大家经济条件刚上来,很多人以能喝多瓶啤酒不醉为荣。我们没有观察到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也没有顺应需求。

一年后,我们才把度数降到10度。

青岛啤酒很快又把麦芽糖浓度降到了8度。我们反应仍然有些慢,过了半年才跟着降了下来。

更要命的是,2004年,给我们提供蒸汽的管道出现了问题。啤酒酿造过程中,有一个煮沸过程,即煮麦汁时要“扬波圈浪”,但我们使用的自备锅炉达不到这样的标准。时间持续了2个月。

这2个月,我们的产品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酒发浑,而且容易上头。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消费者怒其不争,逐渐抛弃了我们。

到2006年,济啤已经相当困难,连原料都买不起。有一次,迟迟没投料,我把车间主任骂了一通,骂完,车间主作一声不吭走了。过后,我才知道,是原料没进来,冤枉了人。同事们当时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现在,这位车间主任就在我们的团队里。我们一直在一起拼搏!

也正是这一年,青岛啤酒决定在济南东部建厂,当时传出一种说法,说济南啤酒送给他们,他们也不要。确实,我们已经在市场上被打垮了。

那几年,百威等国内外很多品牌来洽谈收购,2006年底,鲁商集团收购了济南啤酒集团。

很快,我们恢复了一点信心。

(未完待续,下半部分刘俊杰将讲述,趵突泉啤酒品牌被青岛啤酒收购后,暂时离开了啤酒,那时他和一帮技术人员最痛苦的几年,2016年,他带领域原班人马辞职创业,并在遵守“十年之约”后,推了另一款名为“趵突印象”的啤酒。)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7个真人故事,你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有意者请在后台留言!

搜索建议:
热文

 写作班内部的10条爆款“标题”黄...

内容为王的时代,也有套路满满的捷径可走!今天先给大家分享一下爆文标题里面的讲究。做自媒体的朋友们都应该培养自己的标题意识。一个好的标题直接决定了你的文章的点击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