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选自(《社戏》同步课堂知识讲解)

《社戏》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编著了《中国小说史略》等。

《社戏》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知识积累

1.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2.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3.乐土:安乐的地方。

4.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

5.太公:对曾祖父一辈人的称呼。

6.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7.惮(dàn):怕,畏惧。

8.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旧时民俗,在节日或者神的生日,准备仪仗、锣鼓、杂戏等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或村庄,叫做赛会。

9.航船:指航行在城镇或乡村间有一定班次的搭客的木船。

10.絮(xù)叨:翻来覆去地说。

11.伊(yī):第三人称代词,五四时期的文章里常用来指女性。

12.怠(dài)慢:冷淡,表示招待不周。

13.礼数:礼节。

14.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15.写包票:也成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情有绝对把握。包票是保证书一类的东西。

16.委实:实在。

17.凫(fú)水:游泳。

18.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使船的人。弄潮,在潮头搏浪嬉戏。

19.橹(lǔ):在船艄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大。

20.朦胧:月光不明。本为形容词,文中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

21.依稀:隐隐约约。

22.渔火:夜间捕鱼点的灯火。

23.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24.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25.弥散:弥漫消散。

26.蕴藻:水草。

27.叉港:同大河想通的小河道。

28.神棚:演戏时搭的供神像的棚。

29.乌篷的船:即乌篷船,乌篷是用黑油涂过的。

30.一个黑的长胡子的: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演员。

31.老生:戏曲中扮演中年以上男子的角色,这里指会唱、会翻打的武老生。

32.筋斗:跟头。

33.小旦:戏曲中扮演年轻女子的角色。

34.白地:空地。

35.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

36.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

37.一折:一出。

38.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

39.交椅:这里指比较大的靠背椅子。

40.径奔:直奔。

41.漂渺(miǎo):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42.夜渔:夜间捕鱼。

43.罗汉豆:蚕豆。

44.旺相(xiàng):茂盛。

45.撮(cuā):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46.桕(jiù)树:也叫乌桕,一种落叶乔木,种子可以榨油,作肥皂、蜡烛的原料。

47.渴睡:很想睡觉。

48.向午:将近中午。

49.纠葛(gé):纠缠不清的事。

50.棹(zhào)着:划着。

48.楫(jí):桨。

49.姑奶奶:娘家人称呼已经出嫁的姑娘。这里指我的母亲。

50.踱(duó) 51.踊跃(yǒngyuè) 52.怠(dài)慢 53.装模(mú)作样

54.篙(gāo) 55.屹(yì)立 56.懈(xiè) 57.家眷(juàn)

58.潺潺(chán) 59.皎(jiǎo)洁 60.呵(hē)欠 61.蹿(cuān)

考题例析

1.(2015•福建漳州中考)下列各项中,对相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索寓言》中不少故事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的人。

B.在慧骃国,马是理性的载体,友谊和仁慈是慧骃的两种主要美德。

C.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后,用借方和贷方来分析自己的幸运和不幸。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和《社戏》都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2.(2015•甘肃兰州中考)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请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

①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②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2)请用一句话,写出你读《朝花夕拾》的感受。

解析: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D项有误。《社戏》是小说,《朝花夕拾》是散文集,《社戏》选自《鲁迅全集》。

2.此题考查名著阅读。除了要熟读外,还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1)①《阿长与〈山海经〉》 ②《五猖会》(2)示例: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让我感受到了作品的温馨和理性。(要求:内容贴切;表达准确。)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及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这篇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得到的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而在详写看戏这件事上,作者也经过了精心选材。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而是详写看戏前的波折,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偷豆等事,这样写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把握重点

1.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记忆中社戏与豆子的好是与那夜紧密相连的。那夜真正好的是什么样的快乐?那夜真正好的还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那夜真正好的是一种可恣肆的快乐。

那夜真正好的还是一种有朋友陪伴的幸福。

2.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看戏时有什么不同?作者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不好看。理由在于:(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正面写出戏不好看,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神态描写,也从侧面作了烘托。

3.《社戏》有相当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琐事为什么取而不舍?

《社戏》写戏外的生活琐事,如:写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的偷豆、剥豆、烧豆、吃豆等事实质是表现了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赞颂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正是出于主题表达的要求,所以对这类材料取而不舍。

4.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成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5.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表明他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表明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竞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6.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善于为他人着想。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7.本文中的我是鲁迅本人吗?为什么?

不是鲁迅本人,因为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鲁迅先生的小说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特别是有些作品的主人公叫迅哥儿,更容易使读者产生错觉,但鲁迅是他的笔名,并不是真名,所以可以区分。虽然文章的内容是虚构的,但反映的却是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的生活。

8.本文用抒情诗的笔调,刻画了一群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这一群农村少年都是可爱的。他们拔篙、点船、架橹的动作熟练,摇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技巧高超,能干得令人羡慕。他们偷豆时的天真烂漫的内心世界,纯真可爱。最叫人喜欢的是双喜。他主意多,找不着船的关键时刻是他一句话令大家大悟。他机灵,是他发现了大人们的疑惑,来写包票,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三条令人折服的理由,得到了大人们的信任。他知识丰富,铁头老生翻八十四个筋斗啊,晚上懈了不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啊,比谁懂的都多。他很会办事,回来时船还未进平桥,他就先大声喊着:都回来了!安慰桥上的人们。特别是偷豆后和六一公公的谈话。六一公公指责他时,他先大胆承认说:是的,表现了他的勇敢纯真。又用我们请客的正当理由堵住六一公公的嘴,很机智。接着说: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马上转守为攻。最后又下逐客令说: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四句话显出了聪明智慧是别的孩子比不了的。阿发,桂生的朴实、厚道、纯洁、无私,也很可爱。这些小朋友在整日背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我的眼里,实在是一群少年英雄。

搜索建议:社戏选自  社戏选自词条  
热议

 美丽的极光从何而来?

人们知道极光至少己有2000年了,因此极光一直是许多神话的主题。在中世纪早期,不少人相信,极光是骑马奔驰越过天空的勇士。在北极地区,纽因特人认为,极光是神灵为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