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总被误解的河南,到底错在哪了?

前一篇关于河南南阳市举办的迷笛中原音乐节营地被盗事件,引发了很多讨论。

10月5日,“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卧龙区指挥部”发布关于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有关情况的通报,称 “深表歉意”、“将不断改进和完善”。

通报称,已归还身份证79张、电脑3台、手机17部,其余物品正在核实联系,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从偷井盖、行骗、造假到如今的营地被盗……河南,一直被各种污名化,误解得太深了。

人们未曾了解的是,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骂名的背后,也承担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华史。

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大半都发源自河南。

河南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分别为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同时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远古时期,河南这里草木茂盛、各种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山林间更有不少野象出没。

数十万年前,人类也随之出现。

因为捕捉野象的场景惊心动魄,人们用了一个象形词“豫”来指代此地。这里也是《尚书·禹贡》九州中,豫州的核心区域。

定居许久后,古人发现这里襟山带河,四通八达,而且地理位置不偏不倚相当居中,便将此地又称为“中原”,引发各路势力逐鹿中原。

由此,华夏文明的火种便在这里点燃。殷墟甲骨文在这里发现;道、儒、法文化在此繁衍昌盛;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火药也在此起源传播。

河南不仅是人文初祖黄帝的故乡,更有22个王朝在此建都,200多位皇帝在此执政。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与浓浓的华夏风情。

河南就是天下最中的地方,她不南不北、不偏不倚相当“中庸”也叫中原,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说的就是河南。

因此,河南有着“九州之地,十省通衢”的称谓,更证明自身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河南连接着关中平原与华北平原。经河南,可以北达幽燕地区(今河北及辽宁一带),西至关中地区(今陕西中部),南抵江南地区(今江浙皖)。

这意味着,谁控制了河南,谁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控幽燕、关中和江南等地。

围绕河南省,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王朝在河南建都,其中最具盛名的便是洛阳和开封。

洛阳应天门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河南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城市。历经商、周、汉、魏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创造了无数辉煌,留下属于那个时代的古建特色。

说起洛阳,也不要忘了开封这座“八朝古都”,夏、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均在此建都。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看中开封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在此定都,建设了繁华的东京(汴京)城。

开封

“一城宋韵半城水,梦华飘溢伴汴京”。开封城内商旅云集,百姓安居乐业,统统被绘入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中。

时至今日,河南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中部省份,甚至就是中国的缩影。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河南应该说是中国最大的“发展中省份”——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人均水平位于中下;河南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5,而人均只占全国的第22位。

那么,有着如此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河南,为何总是无端被黑呢?

从东汉时期开始,河南因为土地肥沃,城市繁荣,逐渐有大量人口涌入。到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人口几乎占到全国总人口的近一半。

当时的都城开封城内就居住了超过百万人,妥妥的“一线城市”。

人口的涌入和激增是因为太平盛世,可到了战争和饥荒时,原本是“中原宝地”的河南也因此成为战火荼毒的重灾区。

当城市遭到劫掠,农田废弃,大量人口便会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

从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掘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让原本已经遭受旱灾的河南再次遭遇灭顶之灾。

天灾与人祸如影随形,几乎每次都会波及河南,逼得活不下去的当地人只能逃离家乡。

迁徙到各处的河南流民为了生存,特别是在很多资源并不充裕的地方,只能想尽办法与当地人争夺生产空间。

这些人中,不乏偷鸡摸狗和坑蒙拐骗之徒,由此败坏了河南人的名声,遭人唾弃。

清末民初,就有一个顺口溜说到, “山东出响马,东北出盗贼,河南遍地‘流逛捶’”。这里的“流逛捶”指的就是俗称的“街溜子”“泼皮无赖”。

可很多骂河南人的外省人并不知道,河南有句老话,“一把洛阳铲下去,全是祖宗”。

这是因为中国姓氏共11969个,三分之一发源于河南;中国前100人口大姓里,83个源自河南。

这也是为何多少年来,始终有无数安徽、江西、福建,甚至海外的华人来到河南祭祖,因为他们的祖先都是当年逃亡出去的河南人。

所以,对河南人骂来骂去,说不定就骂到了自己祖宗头上。

到了现代,河南不如沿海地区发达,很多产业发展不起来,关键就是在国家战略定位上,河南是中国的“大粮仓”,必须死死守着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全国人民有饭吃。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河南耕地面积约751万公顷,必须保障全国粮食的主要供应,每年要调出400亿斤原粮和200亿斤制成品粮,保障其他省份和城市的粮食供应。

这也意味着,我们的餐桌上, 每10碗口粮就有一碗产自河南;每4个馒头,就有1个是河南面粉制作。

别忘了,河南还是生猪养殖和调出大省,生猪饲养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再直接点说,河南以占全国7%的耕地产出了中国10.15%的粮食,不仅要养活自己,还得保证全国部分粮食供应,连肉食都一并提供了。

可这对河南来说,并不公平。

因为要保证第一产业的粮食主产,那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就连经济作物的种植也会受到影响。

而且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农业种植中,不仅技术和规模化水平与世界还有着较大差距,种粮收益也远低于其他国家。

更关键是河南曾是人口第一大省(现为第三大省),人口超1亿,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地紧张关系也是全国最为突出的省份。

河南不是不想发展,实在是没有办法。

人口越来越多,但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连划作工业用地也很难,无奈的河南人只能外出打工。

随着河南在外打工人群越来越多,少数河南人的不文明行径却被部分地区和媒体无限放大,妖魔化河南。

可无论“偷井盖”还是“棉花掺假”,以及所谓“艾滋毒针”,有的纯属谣言,有的也并非河南人独有,各省都有这些喜欢“顺手牵羊”的群体。

就好比这次南阳的营地偷盗事件曝出后,江苏徐州也出现了婚庆公司连夜搭建的户外布景,凌晨被“当地环卫意外清理”事件……江苏媒体却沉默了。

其实,任何省份都会有负面消息,可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总会借个别事件,以偏概全,有意制造“地域黑”的话题,借此吸引流量,抹黑所有河南人。

有人说,这是因为河南人均很穷。

其实,这与经济无关,全国比河南穷的省份多了去。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人均GDP都算前列,可上海人一样被很多小品和网上段子编排、非议。

尽管背负了太多的误解,可河南没有强势的媒体资源做宣传,也习惯了隐忍和低调,只能用雄厚的历史文化为自己正名。

龙门石窟

除了省内数不清的文物古迹,河南还一直在通过特殊的文化形式,向世人展现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底蕴。

2021年,网友称,“被河南惊艳了一整年”。

当其他省份的电视台还在靠小鲜肉博取流量时,河南却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开始,陆续开启了元宵《芙蓉池》、端午《洛神水赋》,以及中秋《鹤归来兮》等主题晚会。

凭借极致的国潮创意与美轮美奂艺术画面,节目一经亮相便迅速出圈。社交平台上,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便达到了上亿次。

那些穿着唐服、化着唐妆的演员,跳起娇俏优美的舞姿,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令人如梦如幻,仿佛穿越到了千百年前的大唐盛世。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节目,很多人才真正理解河南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历史积淀,醒悟到河南才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大省。

带着好奇和崇敬,人们来到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体验极致繁华的大宋文明;赶赴安阳,拜访古老的殷商文化。

在身临其境的洛阳隋唐古城,人们不仅能领略到辉煌的汉唐之风,还可以在郊外的龙门石窟,感受领略千年岁月也未曾抹去的绚丽文化。

看着久违的香车、舞姬和花灯,令人恍如隔世。

拼搏和不屈,化作无数河南人守护家园、传承历史的豪情。负重前行的河南正撕开低矮的苍穹,伴随时代的粗犷气息,融入到所有中华文明的故事新篇。

那些款款舞步,那些巍峨耸立的古建,那些令人振奋的中华文明,因为河南,与千年后的时代遥遥相连,暗香款款,诗意隽永。

这诗意,抚慰着彷徨的人们,照亮着前方的旅程,让所有人都不再孤单。

感谢河南,也祝福河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河南  河南词条  误解  误解词条  到底  到底词条  
热评

 教育部禁止学历歧视!你觉得呢?

前两天,看到一条让人气愤的新闻。一位公司的HR和求职者沟通时,询问其学历。还补充道:考不上本科的人智商都有问题。网传聊天记录截图显示,求职者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该...(展开)

热评

 关系好就能称得上是人脉吗?

人脉像是一条无形的线,牵扯着许许多多的利益链。什么样的关系算得上是人脉?关系好就能称得上是人脉吗?非也。哥俩好,不一定是人脉。人脉就是交易,双方能进行资源互换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