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泡面背后有何不同的人生?广东人悲情河北人疯狂,河南人被赞良心

文|龙溪

来源|商业传奇

一包方便面的背后,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有人悲情,有人疯狂,有人财富亿万,有人被赞“良心”。

今天就来说说一包方便面背后,3个人的不同人生。

1、被外资“逼”走的中国方便大王

1980年,上海益民四厂率先从日本引进了一条方便面生产线,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产量一直不高,加上刚刚吃饱饭的中国人,还把方便面当成奢侈物,方便面在中国,仍是静水一潭,不温不火。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员开始流动,方便面的需求迅速升温。到1980年代末,中国引进了300多条生产线。

其中,一个叫熊毅武的人,当时在广东珠海一个食品站担任站长,成为力主引进方便面生产线的人之一。1984年,广东农垦从日本引入的一套方便面生产线,熊毅武利用这条生产线,建起了一个方便面厂,很快生产出了一种方便面,几年后,这家方便面成为中国第一个方便面名牌:

华丰三鲜伊面。

直到现在,提起华丰,从广东到黑龙江,很多人仍会说,这是童年的回忆,还记得肥姐沈殿霞的那句“食华丰,路路通”。

华丰火到什么程度?看看模仿者就知道,山东龙口有一种方便面,叫龙丰,也请来当时的明星陈佩斯、吕丽萍代言,广告语叫“食龙丰,万事通”;河北有一种方便面,叫华龙, 广告语是“华龙面,天天见”。看外包装,很多人会误认为他们是亲兄弟。

凭借华丰, 熊毅武被称为“中国方便面大王”。

可惜,随着1992年华丰被卖给印尼的金光集团,熊毅武的命运开始改变,他很快从华丰“退休”,受陕西宝鸡之邀,1994年到宝鸡建起了方便面厂,推出了:

熊毅武方便面。

“中国方便面大王”不是徒有虚名的,除了沿袭传统的三鲜伊面,熊毅武还推出了麻辣牛肉伊面、清真麻辣牛肉伊面,迅速在西北、东北、华北乃至中原等北方打开了市场,建有7个分厂、子公司,几年后年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

然而,命运弄人,1997年,熊毅武遭遇车祸去世。

更让人唏嘘的是,虽然他去世前留有遗书,但子女仍打起了官司,正冉冉升起的熊毅武方便面,迅速衰落,几年之后,退出了市场。

而他创办的华丰,也没能延续辉煌,1997年前后即陷入困境,几年后,几乎消失了。

总体看,熊毅武成为中国方便历史上最悲情的人。

2、充满野心的搅局者

华丰风靡全国时,一个叫范现国的河北人隆尧人,正在做冰糖,熊毅武离开华丰当年,他筹资216万元,建起了一家小方便面厂,并效仿华丰,推出了:

华龙面。

2年之后,他碰到了隆尧老乡王中旺,将之任命为兰州总代理,由于业绩出色,王中旺很快成为华龙的西部总经销。

王中旺是个能人,而且充满野心,随后,搅动了整个中国方便面市场。

1999年,不甘心寄人篱下的王中旺,自认为摸透了方便面的路数,不顾范现国的劝阻,自立门户,推出了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品牌——

三太子。

不得不说,王中旺确实是个能人,第二年的销售收入就突破了1亿元。2003年,获得康师傅3亿元注资,迅速成为中国方便面的新星。

面对旧部反戈,范现国当然不会束手就擒,而且他也非平庸之辈,不仅没有被击垮,2002年还推出了新的品牌——

今麦郞。

“三太子”没有抽老东家这条“龙”的“筋”,反而渐渐露出疲态。

此时,充满野心的他“暗度陈仓”,2005年,另创立了“五谷道场”,并将总部由河北省隆尧县迁到北京,从日本引进了“非油炸”的新概念,并请来陈宝国代言,迅速引爆全国,到2016年,仅用了1年多, 就创造了销售收入15亿元的神话,2007年达到20亿元。

中国很多商业现象之所以被称为“神话”,是因为神话毕竟是神话,不是现实。

据说,为了脱离康师傅,王中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将原来在自己名下的三个生产基地和“一碗香”品牌给了康师傅。同时,为了推“五谷道场”,仅在央视就投了1.5亿元的广告。

同时,主打“非油炸”,攻击油炸不健康,等于与全行业为敌。加上,王中旺在进军高端市场上一意孤行,与团队产生了矛盾。

到了2007年,一直不惜投资的“五谷道场”的形势迅速急转直下,资金链出现问题,瞬间崩盘。

2009年,王中旺将“五谷道场”卖给中粮集团。

“五谷道场”没能在中粮手里重生,王中旺也就此没有了声息。

从1999年到2007年的短短8年里,王中旺在中国的方便面行业搅动起了巨大波澜,其崛起的速度和坠落的速度,都令人惊叹。

可以说,不仅在方便面行业,放在整个企业界,王中旺也堪称疯狂。

不知道他还会不会东山再起?

3、被称为“良心”的河南企业

1996年,方便面企业打得火热时,30多岁的河南人姚忠良,被任命为河南粮食系统下属的一家小工厂的总经理。

他出生于1962年,退役后,到平舆县的粮食局工作,后被调到上级粮食部门。

当时,这家生产方便面的工厂,只是一个占地4亩的小厂,亏损了1000多万元,加上他,6年里换了6任总经理,在谁看来,这都是一个“烂摊子”。

姚忠良上任后,请走了一个不干事还只说闲话的“老油条”,招聘了30多个大学生,凭借一股冲劲,第二年,销售收入就提升到了1亿元,2000年达到了6亿元,逐渐打响了品牌——

白象。

没错,就是日后被称为“良心”的白象。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白象更多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虽然早在2007年,仅凭一款大骨面,企业销售额就突破40亿元,但在康师傅、统一等巨头的光环下,白象谈不上大红大紫色。

今年3.15,多家方便面巨头合作的“老坛酸菜”供应商的制作过程被曝光,白象适时发出了一则信息——

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

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随后,又曝出其曾拒绝与日资合资、企业1/3的工人是残疾人等,加上为郑州水灾捐款500万元,白象被称为“国货之光”’、“良心企业”,在直播间,备受追捧,7天就卖了1000多万元。

其实,姚忠良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前后,上级部门往白象派来几位副总,上面的“婆婆”也频频插手白象的具体事务,姚忠良一时感到施展不开,又无能为力,曾到北京上学。

正是这段时间,白象一度陷入衰退。

获得博士学位后,姚忠良受邀重回白象,才带领企业重回正轨。2013年后,白象也曾遭遇低谷,市场下滑,2012年开始的上市辅导于2014年中止,等等,姚忠良都带领企业一次次渡过了难关。

需要说明的是,外界认为白象是国企,而有关平台的股权穿透信息显示,姚忠良是白象的大股东,而且持股比例超过88%。

但是否“良心”,与是国企还是民企,没有必然关系。

其实,从规模和个人财富上看, 今麦郎和范现国或许是更成功的人,今麦郎2020年的营业收入突破了200亿元,范现国去年的财富达100亿元,是中国方便面行业的首富。

谁能想到,大家饥肠辘辘时泡的一碗方便面,背后却有着不同人的不同命运?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