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文跃然:明年是另外一年

文  /    文跃然,著名绩效管理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来源: 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华夏基石e洞察原创,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对我国抗疫模式转型的几点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文跃然

在过去三年,我对疫情控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主要目的是把疫情控制当成一种绩效发生的试验场加以研究。有些理论认识和实际建议。分享给各位朋友,以求教于各位读者。

01

几个理论思考

(一)结构主义角度

1. 整体性

一个结构是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 。一组管理措施,可以产生一个与这组管理措施相联系的结果,或者效用。总体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完整性。如人的生命系统,四肢里面少哪一肢都不行。这次疫情抗击,如果把疫情消灭看成是目标,隔离、诊断、救治和巩固就是一个系统,要素一个也不少。

2. 转换

一组措施会必然产生某些结果。那么措施是如何产生结果的呢?措施作用于结果的作用机理是:结构的主体(人)一边构建结构(structuring),一边完成了结构的构建(structured)。被构建的结构其实就是一些新结果所形成的条件的新组合。如我们在诊断、隔离和治疗方面,强化开发检测试剂,从而使得检测能力100倍地提高、发展出一夜之间可以有效隔离一座城市的做法和1个月建设了一座有400个床位的方舱医院,我们的新结构就被这些新条件建立起来了。本阶段具有的结果是上一个结构的结果,也是下一个结构的条件。 没有一成不变的结构。结构总是在变动之中。 如诊断不是问题了,诊断的位置就可能归于零。如果国外疫情起来了,隔离的重点不在社区,而在口岸。同理,大家重视交通中的隔离和复工后的隔离,都是结构转化的例子。结构转化的动力是目标变化。发现结构转化的关键是行动和认识。

3. 自我调节

一个可以逆运算的系统就叫结构。 逆运算是检验系统是否成为了结构的试金石。 所以,不是什么系统都可以叫结构的。一堆海边的石子装到一个麻袋中,并不能成为一个结构。

一个结构自带检测对错和纠错的功能。如果我们想说1+1=2是否对,我们只需要反过来看,2-1=1是否对。如抓住抗疫的四个方面,是否就可以消灭疫情呢?尽管我们的答案不会在1+1=2那种自然科学情形下那样绝对有把握,但是如我们做好了隔离,疾病传播和感染会少一些。这就说明这四个因素对结果会产生影响,因为这些要素不可或缺。 人类是通过试错行动和反馈发现问题的答案和存在的问题的。也是靠这么一个特点,社会不会轻易崩溃。

4. 结构是如何产生的?

结构不是先天的。 结构是人在行动中发展出来的。人是结构形成的中心。 说到人是结构形成的中心,这里就会有一个问题:是哪些人会对结构的形成做出贡献呢?结构的形成,与结构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关,如在武汉抗疫的早期,王成建议方舱医院,如李兰娟院士建议封城等等。有的结构来自高层的设想,有的则是来自底层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抗疫结构到底要靠谁来形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5. 行动与节奏

在2020年武汉疫情开始后不久全国迅速地被动员起来,有20万个医生、40万个村、10万多个社区、各级管理者、各种微信言论发表者参与到了疫情的防控中,工作密度高,所以武汉的抗疫结构形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基本形成了,速度很快。 恰当的行动密度,是形成结构的关键。 这些年我们在检测、封控、大数据管理方面迅速地形成了能力,也得益于高密度的恰当的工作节奏。

(二)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人类认识问题的局限

人类是面向未来的动物。未来尚未来,而我们要看清楚它。这样, 认识未来就一直是人类的一个大任务,也是一个大难题。 我先说一下我自己的体会。就武汉做例子。我在抗疫的结构形成以及结局上,有比较好的判断力。但是,我在四个问题上,一直缺乏判断力:1.到底会有多少人会得病?2.这次疫情何时会结束?(具体时间点)3.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会否导致一场经济危机?4.我们的应对方法是什么?

从2020年1月底我就独自提出这个问题:这疫情对经济有多大影响?一直想算清楚一个账:疫情会有多大损失呢?1万亿?2万亿?10万亿?我观察社会上的各种讨论。最后,用自己的方法(用工损失)来估算。但是到底是多少,我也不确定。我看到现在专家们也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

应该用什么对策来解决经济问题呢?我看了各种讨论,有的说要用货币政策,有的说要用财政政策。有的说要用新基建。我提出过一个以就业数减少、资本金损失减少、避免短期危机并用加班时间来弥补损失的方法。我自然也知道,这种说法也不过是对着大海说要把大海舀干的幻想式的言论,并不通达真理。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面对未来,我们总有看不清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突破我们的认知障碍呢?可能有两个办法。 第一,加强我们的理论修养。第二,承认个人认识上的局限,让市场来找到答案。 在这一节,我重点谈第一个途径。第二个途径放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去谈。

我的哲学修养只够我用非专业的方式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想说三个人的理论。

1 )马克思。 如果我把马克思和防疫放在一起,一定会被人耻笑,好一点的,可能被人误解。我还是想冒着这种风险,从马克思的角度看看如何强化认识世界的能力。最近看马克思的书,对他的方法论有新的理解。认识世界要从物出发,一个物一定会对应一种(社会)关系,如交换关系。凡是关系,如交换关系,都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运动,有运动就会有可以度量的结局(如价值尺度)。如果你建立这么一个认识方法,你对世界就会有一个以物质为基础、动态的和自然运行的认识框架。

先说病人数的预测。病人和对病人的治疗是一种对应关系。病和疗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我们可以治愈病人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能够回答两个问题:最终会有多少病人?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床位和医生来治疗病人?因此,对疫情走势的判断,就回到了对治疗力量的判断。对病情是否可以得到控制的判断,就变成了对治疗疾病的力量的判断:如我们可以有多少床位?可以有多少医生,可以有多少检测和隔离能力?而这些都是可以用数量来进行预测的。也许我们不那么清楚传染病例的具体数量,但是只要对医疗条件的能力有正确的计算,我们对一个看不清楚的事情,就会有相对比较的判断。目前的疫情来势汹涌,我们很难估计全国到底会有多大感染面,但是,只要我们对治疗、隔离的能力有一个判断,我们的心中就会更有数一些。而且从力量出发制定政策,不会高估也不会低估我们的防疫政策。

2 )海德格尔。 他有一个概念,就是去蔽。未来看不见,一定是有些东西遮住了我们的眼睛。因此,要加强探讨,有能力去蔽。他有一些概念,如物的有用性(utility)、caring of、dealing、in order to等等。大体意思是通过做某件事情,发现一个物件的有用性,这个有用性又会导致新的有用性。人在这种行动中,在有用性的链接中,发现了世界。

如在抗疫的早期,人们发现治愈者血清对治疗初次患者有用。因此全国就会动员更多的人去献血清。过去三年的防疫实践,让我们在很多方面的认识提高了。就检测能力而言,疫情开始的时候,武汉一天的检测能力只有几百人,后来到7-10天可以检测一个1000万人的城市,到现在一天可以在全国任何城市进行全员检测。这种能力发展是神速的。另外因为居委会、村民委员、公安和各级领导的介入,全国的封控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一个省级城市可以在一天之内实现静默管理,一静默就可以十天、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封控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没有注意到的短板,如物资供应,病人就医,一些基层干部可能办法粗笨,但是都在一个个地被注意到,逐步在解决之中。基于大数据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行程码基本上可以对手机的10亿用户实现行程管理,赋码管理可以对10亿人实行分等级管理和入门管理。这些在疫情之初都是不可想象的。

我个人认为这些能力的提升对我们国家的治理能力的提升、对未来防止或控制任何其他疫情,都有无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这些都得益于探索。在操劳中发现世界。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

3 )萨特。 人有两种存在,一种现在的状态,一种未来的状态。未来尽管被称为虚无的,但是未来有很多可能性。我们让自己变好的可能性不存在于过去,而存在于未来。不过到底哪一种可能性会最终实际属于我们,则是不确定的。我们作为人,必须责无旁贷地进行选择。选择就是行动。因此把握未来的主要手段就是行动。在过去三年里,我们通过行动发现好多可行的或者不可行的措施。行动需要怀着本真的态度,而不是自欺的态度。用俗语讲, 就是要怀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就不会看到本来的世界。

从力量角度说话,算清楚家底,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和实事求是,可以让我们对一个看不清楚的世界看得更加清楚一点。

(三)政府与市场

哈耶克在《经济与秩序》一书中,从认识论角度给出了一个命题: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和他人交换知识,才可以生存。而交换,就需要强调个人所有权,强调政治上的自由,强调市场机制。但是他同时也指出,他的自由主义不同于无政府主义。他知道作为政府,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知识,也会在很多方面做得好。他希望的是,政府有一个边界,不要替代个人之间知识的交换行为。那样会是“通向奴役的道路。”很多学者只注意到他的自由主义,但是没有注意到他对政府参与交易发挥职能合法性的肯定。

就政府和市场,联系到这次疫情防控来说,发表一点什么观点呢?

1.政府有自己的不可认识的领域 。比方说这次在疫情的可能的严重性上,政府就没有第一时间意识到。政府对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规律的认识也会存在局限。

2.市场有自己的弱点 。面对这次疫情,如果用市场交易的方式去解决,有些不赚钱的事情是没有人做的。

结果,政府有自己的活动领域,市场也有自己的活动领域。我个人感觉,防疫应该是政府的责任,而发展经济,在政策领域是政府的责任,而在行为领域则应该是企业的责任。 只有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才可以形成一个更好的抗疫结构 。

02

抗疫模式的结构转型

(一)过去三年抗疫的历史功绩

我个人认为,过去三年的模式有如下七大功绩。

1.在疫情可能带来的生命损失不确定的情况下,挽救数以百万的人的生命,用行动宣示了中国政府的“生命至上”理念。

2.证明了执政者的方法论的威力。

3.向世界展示了政府强大的执行力。

4.测试了执行队伍和人民群众高度集体意识。

5.积累了社会治理的行政和技术经验。

6.获得了一些教训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知道在哪些方面我们的认识不够,也知道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7.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拥护。

(二)旧有模式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过去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对原有模式进行反思。

1.我们的模式面临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 。最主要的变化是病毒的致命性大大降低了。各种专家的意见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都正在证明这一点。

2.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三年,主要矛盾是用一种抗疫系统应对不确定性,保护人民的生命,但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导致了对经济的忽略。如果这种局面再持续下去,民生会成为一个大问题,现在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吃饭这个民生问题。

3.原有模式的成本收益之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的抗疫系统所耗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各种成本都算上的话,过去三年的抗疫成本应该在5万亿以上,这其中包括GDP损失,也包括商家和雇员的经济损失,还包括经济能力退化、国民心理成本和各种行政资源成本。尽管人民至上是最大的账,但是情况变化了之后,算账的方式也可能在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探讨,在新的形势下,是不是有更好的保护人民的方式。

4.可能存在一些认知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提升 。如高估能力、在一些地方采取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层层加码的做法,对事物的优先级之间的平衡的认识还有值得提升的地方,对如何平衡抗疫和尊重法制之间的关系还有认识盲区等等。好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改善认知方面,社会有了一个新环境。

(三)构建新系统

根据新的情况,我试着构建了一个新模式系统,见图1。

图 1:抗疫新模式

对新模式进一步解释。

总的来说,在未来的抗疫结构中,还有三个因素,这和抗疫早期形成的三个因素是基本相同的。但是抗疫结构的总目标等方面和每一个要素的具体行动内容方面,新的结构和老的结构都有明显的区别。经济要最大化,抗疫要适度化,政府管理要常态化和专业化。具体来说,有如下描述:

1.从抗疫为主过渡到发展经济为主 。尽管未来的抗疫结构仍然会包括抗疫的部分,但是新模式会逐步缩小抗疫在政府职责中的权重,而且即使是抗疫的部分,也强调个人检测、居家隔离、少量人员进入方舱、只有重症人员到医院进行救治。原有模式下的工作重点(如检测、隔离等)的工作量权重会大幅度减少,把腾出来的时间更多地放到经济的复苏上。

2.经济的重点以畅通为主。 畅通人员流动、畅通店面开工、工厂开工、畅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环境,畅通货物流通。

3.在行政方面 ,强化各级官员对民生福利的创造能力、强化对民众的教育、强化民众的责任,同时更多地采取正向激励措施,对达到各种目标的领导者予以奖励。

4.在抗疫与经济平衡这个系统上 ,还要特别注意创造两个环境:经济引擎的构造和对外交流畅通。

5.强调疫情防治中的科学精神 ,对病毒和防治的认知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建立一套以科学为指导而不是以行政为驱动的防疫体系。

(四)新旧模式过渡的三个阶段

1.过渡时期的混乱

我个人认为过渡时期一定会有混乱。这是自然现象。好比从艳阳高照突然变成狂风暴雨的状态。这是因为,任何结构的转换都有两个特点:第一,边做边像;第二,时间性,也就是一些措施的采纳到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一些时间。

边做边像。 二十条发布之后,对各地防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人认为二十条提出的“既要又要”模式很难实现。比方说,既要严格控制疾病的大规模传播,又要不随意动用封控手段。本来用封控手段可以有效切断病毒的传播,但是现在不能随意使用。还有,既要控制住疫情,还要发展经济,这本来是矛盾的。再有既要爱民如子又要老百姓自己承担责任。实际上曙光就在寻找到这些“既要又要”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中。这些“既要又要”是一对对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面就是找到新希望。

我们是在行动中发现新结构、找到新的手段的。 不去尝试,我们就不会知道某些方法是不是有用。也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我认为应该为转型创造更好的环境。鼓励个人的创造性。

时间性。 结构转型很多是需要时间才可以证明新结构的作用的。不可能今天进行居家隔离,就会知道居家隔离的作用以及他们对别的要素的影响。

2. 模式转型的三个阶段。 事物发展也有阶段。要从旧模式到新模式,完成它们之间的转型,我估计要经历三个阶段:探索阶段--最佳实践相对固化阶段--最佳实践形成阶段。

探索阶段 (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们要处理的问题很多。第一,病毒的毒性真地很低了吗?第二,病毒真地不会对生命构成很大的伤害了吗?第三,自我检测很有效吗?第四,居家隔离很有效吗?第五,方舱率可以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吗?第六,重症病人很少,不会对医疗资源构成挤兑吗?商店和各种经济场所不需要核酸码验证也不会引起严重的问题了吗?第七,不把乌纱帽和抗疫联系在一起,会导致各级官员的责任感下降吗?第八,减少司法系统对抗疫的介入,会降低抗疫政策的权威性从而导致更大的损害吗?第九,如果用一套平衡指标牵引各地官员,会非常有效吗?等等。可能产生“混乱”的地方包括方舱系统、放开后各个方面的衔接、人们的认知重构,和如果再遇到疫情反复应该如何做等方面,这些要引起高度注意。

最佳经验初步形成阶段 (2024年1月-2024年年底)。经过试错法和一段时间的运行之后,一些最佳实践应该相对固化下来。比方说时间会证明病毒的死亡率、自我检测和居家隔离的效果、不要和少要健康码的后果、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做得好的,我们就坚持,不合时宜的我们就改正。同时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创造性,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经验分享的体系,对那些创造了好的经验的人进行鼓励。我相信,人类的智慧可以战胜病毒,这是自有人类以来的基本经验。生命至上的一个本有之意就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创造力至上。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相信和放手。

新模式相对成型阶段 (2025年以后)。在这个阶段,一些经过一年至两年时间考验的做法慢慢会被我们认识。我们把经过时间检验的最佳实践固化下来。

其他方面的配合。

03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新特征

(一)心态与观念变化

凡勃伦写过一本书,发表于1899年,叫《有闲阶级论》。这本书里讨论所谓的有闲阶级的新的观念,如金钱观念和消费观念,以说明美国正在形成一个有钱阶层的风俗,而这种风俗注定会影响美国经济的运行(粗浅看法)。我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中国也在形成有闲阶级(有钱阶级)。大部分在城市中有住房的人、在政府部门任一官半职的人、IT精英、文化名流、各种企业主等等。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这部分人大概有一亿人。而且已经延伸到第二代和第三代。因此,一个更加保守的社会观念会兴起,这是自然的。这个观念的主流是:爱惜生命;爱惜财产;尊重隐私;更加犬儒主义(明哲保身);也更加相信社会秩序。这些观念通过这次疫情(长时间的高密度的与家人在一起和接触各种知识)而在一定程度上清晰了起来。 中国有闲阶级的新观念是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关键。

(二)未来的中国是一个用智能制造养活全世界的经济体

我们五、六十年代的人慢慢要退出劳动力市场了。这两个年龄段及以上的人大概占了2.5亿,平均每六个半人里面有一个人是60岁及以上的人。而现在劳动力的主力是八零后、九零后。以后就是00+。掐头去尾,中国未来十年内的劳动力有7亿左右。七亿劳动力可以把世界的智能制造基本包下来。马克思年代,英格兰的100万产业工人,大概可以供全球20亿(我猜测)人的工业用品供应,如纺织品。现在中国3-4亿产业工人其实可以把世界主要的工业产品包下来。 中国有继续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这个制造一定是智能制造,因为劳动力越来越贵,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做脏活。

抗疫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在国家的庇佑下,我们有幸没有感染新冠病毒。我们站在国家兴亡的角度,发自肺腑地希望国家的抗疫做得更好,就像胡锡进先生那样,为了国家的模式转变,积极建言,哪怕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自己可能感染新冠也不足惜和不足惧。我们知道,在过去三年,国家尽力了,我们也知道,人类靠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找到新的出路,平衡好疫情控制和经济发展。

明年是另外一年。 Thecoming year is another year!

《滚烫2022:从胜利走向胜利》

——2022华夏基石e洞察大师经典作品赞赏(众筹)出版第八季启动

可谓“史上”最长众筹项目( 施炜语 ),自2015年“华夏基石e洞察”公众号推出第一部赞赏(众筹)出版管理思想文集以来,我们迎来华夏基石e洞察大师经典作品赞赏(众筹)出版第八季,感谢华夏基石e洞察粉丝读者持之以恒的支持!众筹正在进行中,今年姗姗来迟,但精彩不会缺席! 点击图片链接或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众筹方法。

正在众筹

搜索建议:文跃然:明年是另外一年  
热文

 企业中团队协作真的能办大事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在一家大的公司,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做的事情而不知道其他部门到底在做些什么,有的时候跨部门协调的难度特别大。有的部门甚至把别的部门当成敌人,很多...(展开)

热文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想象作文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想象作文假如我会变一天我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我看那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还会七十二变,一下子便狮子,一下子变柳树,妖怪急得团团转。我真想学会它的七十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