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北斗团队的争分夺秒与动魄惊心

时间:2022-04-20 03:36:57 热传 我要投稿

2017年11月12日央视新闻:

《面对面》—杨长风:中国的北斗。

看了之后,

了解了总设计师亲述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信服北斗团队的争分夺秒与动魄惊心!

11月5日,

北斗三号双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次发射,

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

央视专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

突破封锁:造出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

杨长风说,这次发射的精度非常高。

打个比方,打靶十环是最高的,

这次发射应有“十加” 得分。

继美国、俄罗斯之后,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我国从上世纪后期开始探索,

并逐步形成北斗一、北斗二、北斗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逐步从服务国内到亚太再到全球。

然而,这个建设过程却困难重重。

2005年,

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

眼看北斗二号系统的建设就要落空。

原子钟为卫星导航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服务。

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技术

直接决定着系统导航定位精度,

对于整个工程来说,如同人的心脏,

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国外的技术封锁,

使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的信念更加坚定。

杨长风说,大家有了一个共识,

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突破,不能受制于人。

当时北斗人有一句话,

“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

我们的北斗人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原子钟”。

他们成立了三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

并在基础理论、材料、工程等领域同步推进。

就这样,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

科研团队就攻克了原子钟这个最大技术屏障。

不仅如此,现在用在北斗三号上的原子钟,

(其精度)已提升到每300万年才会出现1秒误差,

完全满足了我国的定位精度要求和卫星的使用寿命。

杨长风说,

最后这三支队伍,干出来的东西都得到了上天应用,

而且比国外引进的效果还好,

我们确实已经有了一种跨越式的水平。

这种能力就是逼出来的,

我们就是靠着这种叫作“骨气”也好,

叫作“努力”也好,把它拿下来了(很成功)。

背水一战:最后时刻挤进“导航俱乐部”。

2007年,难题又来了。

导航卫星发射上天的前提

是要有合法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

这钟宝贵资源,世界各国必争。

2000年我国在国际电联组织

争取到了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

必须要在7年的有效期内,

发射卫星成功收到信号,

这块“太空国土”才算落入自己的手中。

我国原计划在2007年底发射首颗北斗导航卫星,

但是如果按照这个时间,

好不容易申请的轨道位置和频率就过期(无用)。

北斗团队夜以继日,

终于赶在2007年4月初的时候,

进入到了最后的发射阶段中。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也很严重)。

杨长风说,

运载火箭上了发射塔架,

进行第三次总检查的时候,

突然卫星应答机异常(天上、地下信号难于联通)

应答机是天上、地下信号联通的关键。

确保拿到频率资源,就要有这个信号,

于是我们把应答机取出来进行修复(治病)。

此时留给杨长风他们用来修复的时间只剩下了三天的时间。

他们爬上塔架打开火箭、拨开卫星,

拿出有问题的应答机设备,从西昌赶到成都,

从零开始,重新进行检验测试(校正)。

杨长风说,

那个时候,我们只能用汽车运过去,颠簸四五个小时,

都是怀里抱着的,防止车的震动,

像个孩子一样保护着(以确保首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成功)。

杨长风说,

那三天说句实在话,

心情紧张、沉重、压力也很大,

72小时基本上没合眼(也许熬夜眼睛通红)。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

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北斗卫星起飞,

于4月17日20时许传回了信号。

此时。距离国际电联的“七年之限”,

只剩不到4个小时(真是动魄惊心)。

“零窗口”发射:卫星成功躲过雷击。

2011年7月27日,

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的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在即,

但当时却乌云密布,天降雷雨(电闪雷鸣)。

通常,遇到雷电天气,大多数航天发射任务就会推迟。

但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行!

必须要“零窗口”发射(这是死命令)。

杨长风说,

“零窗口”发射,可以前后错20分钟。

但错20分钟以后,

对我们整个的运载工具,

对我们卫星姿态控制的调整,

要浪费很多的燃料(时间是金)。

当时,气象预报是决策的唯一依据。

大家在等,也是在盼,

发射窗口一点一点过去了。

就在发射窗口关闭前5分钟,

气象预报:雷电可能会有一个短暂的间歇。

机会稍纵即逝(必须抓紧),

北斗团队果断决策,

火箭带着卫星破云而出(发射成功)。

发射完以后,当时还真是比较巧,

发射完以后可能只有几十秒,

结果又有一个雷击(又是电闪雷鸣)。

应用广泛:30多颗卫星2020年将全球组网。

北斗人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前进)。

甚至开创了很多只有北斗卫星才有的新技术。

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终就是为了应用。

事实上,这些年,

我国在测绘、水利、渔业、交通运输、电信,

以及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很多领域,

北斗系统得到了成功应用。

据我国权威部门统计,

2016年北斗系统已实现产值2000亿,

这其中并不包括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间接效益(利润)。

以这次北斗三号的首次发射任务为起点,

我国将迎来北斗三号卫星高密度发射。

到2018年年底,将有18颗北斗卫星发射升空,

到2020年, 30多颗北斗三号卫星的全球组网将完成。

记者:作为总设计师,您个人还有更高的目标吗?

杨长风说,

未来建立我们国家的综合导航定位设施服务体系,

这是我们要争取的一个目标(很恢弘),

我估计在2030年就会实现,

这可能是我们北斗四代的发展目标(前景动人)。

造福人类、服务全球,

这就是我的一个最大目标(最大的愿景)。

作者:追梦一往无前

2017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