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动物界全系列】囊虾总目—端足目

囊虾总目—端足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多甲总纲

软甲纲

真软甲亚纲

囊虾总目

端足目

 

端足目(学名:Amphipoda)指的是囊虾总目的1目,是一个没有甲壳及两侧扁平的目级甲壳类动物。其学名的意思是“不同的足”,是指它们拥有不同的附属肢形态。它们长1-340毫米不等,栖息在所有的水生环境及一些潮湿的陆生环境。当中有7000个物种,其中5500个被分类到钩虾亚目中,其余的则分到余下的二或三个亚目。

1.特征

端足类的身体共分13节,可以分类为头部、胸部及腹部。头部与胸部融合,有两对触角及一对复眼。头上亦有一个口器,不过大部分的口器都是隐藏的。胸部及腹部各有不同,且有不类别的脚。它们一般都是两侧扁平的,且没有甲壳。胸部有八对单肢附足,第一对是辅助口器的,其后四对向前,最后三对向后。鳃位于胸节,循环系统是开放的,拥有心脏,血青蛋白在血淋巴中运送氧至身体组织。触角上有特别的腺来控制吸收及排出盐份。腹部分为两部分:前尾有游泳肢,后尾有尾节及三对腹足,腹足并不会组成尾扇。

端足类一般短于10毫米,但最长活生生的端足类可以达28厘米,是生活在太平洋5300米水深处的地方。于大西洋发现的标本重组后就发现长达34厘米,属于Alicella gigantea的。最细小的就只有1毫米长。端足类的大小受到溶氧供应的限制,如在海拔3800米的的的喀喀湖中,端足类就可以生长达22毫米;而在海拔455米的贝加尔湖,其中的端足类就长达90毫米。

2.繁殖及生命周期

成熟的雌性有育幼袋,可以带着受精卵,直至幼体孵化为止。雌性的年纪越大就会产更多的卵。卵的死亡率约为25–50%。它们没有幼体阶段,卵会直接孵化出幼生。经过6次脱壳后,它们就达至性成熟。一些物种在脱壳后会吃下自己的壳。

3.生态

端足类分布在所有水生环境,由淡水至含有两倍盐份的海水也有。它们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件。大部分钩虾亚目物种都是浅水底栖的。𧊕亚目是浮游的。很多都是与凝胶状动物,如水母、管水母目、放射虫及栉水母等具有共生关系,而大部分𧊕亚目的生命周期都会涉及这些凝胶状动物。

一些击钩虾科是陆生的,栖息在潮湿的环境,如叶堆等。它们的分布很广,包括属于以往冈瓦那大陆部分,与及部分欧洲及北美洲地区。

约有750种端足类是穴居的,分布在差不多所有适合的环境。它们的多样性中心在地中海盆地、北美洲东南部及加勒比地区。

与其他甲壳类(如等足目)比较,端足类较少是寄生的。最著名寄生的端足类是鲸虱,它们是腹背扁平的,有强壮及很大的爪,用来将自己附在须鲸之上。它们是唯一寄生的甲壳类不懂游泳的。

大部分端足类都是吃碎屑或食腐动物,另有一些是吃藻类、杂食性或掠食细小昆虫及甲壳类。它们会用最前两对有爪的脚来抓食物吃。

4.化石纪录

估计端足类源自三叠纪,但其化石纪录很稀有,至今只有11个物种标本被发现,最远追溯至上始新世。

5.多样性及分类

卡尔·林奈在其第十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中描述了两种端足类,不过描述得十分简单且适用于差不多所有端足类。现时约已描述了7000种端足类,分类在3或4个亚目中。钩虾亚目下就包含了多过5500种,包括了所有淡水及陆生物种。英高虫亚目包含了2科约40种,但这类有时被认为是与钩虾亚目相同,而非独立的一个亚目。

端足类因其体型细小而很难辨认,往往都需要将之解剖才能确认。生态及环境研究很多都会将它们混为一谈。端足类的分类尚未得到共识,当中以钩虾亚目内的关系产生最多混乱。

6.下属亚目

钩虾亚目(Gammaridea)

麦杆虫亚目(Caprellidea)

蝛亚目(Hyperiidea)

英高虫亚目(Ingolfiellidea)

7.麦秆虫亚目(栉亚目)

麦秆虫亚目(学名:Caprellidea)又称栉亚目,是节肢动物门端足目的下级分类单元。主要为海生,淡水中有少数种。全世界已知6000多种。

(1)形态特征

体多侧扁,腹部通常有6节。前2对步足常退化或全缺,步足底节很小,顋足和步足基部内侧常有囊状鳃。

(2)生活习性

全部营附着生活或寄生生活,麦秆虫科附着于浅海海藻或其他附生动物(苔藓动物或水螅虫)群体间,鲸虱科则寄生于鲸类体表。许多端足类是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特别是蝛亚目常密集成群,如细足拟长蝛,在黄海常为鲐鱼群所追逐捕食;钩虾亚目的许多种都是鱼虾的天然饵料,蜾蠃蜚及其近似种近年来又作为养殖对虾的活饵,可大量人工繁殖。但有些种大量繁殖时可危害养殖的海藻。食木跳虫大量成群可危害海上建筑木材。

(3)下属科

麦杆虫科(Caprellidae)

鲸虱科(Cyamidae)

(4)麦杆虫科

麦杆虫(学名:skeleton shrimp)亦译骷髅虾,端足目(Amphipoda)麦杆虫科(Caprellidae),尤其是Caprella属及Aeginella属的海生甲壳动物。体细长,故英文俗名即「骷髅虾」之意。科学家在从南加州圣卡塔利娜岛附近的一座礁石洞穴中采集到了这种动物。当时采样的两个小瓶中,刚好采集到了一雌一雄两个个体。之前,这两只麦秆虫一直被存放于渥太华的加拿大自然博物馆。

①外形特征

外形看起来像一副骷髅,行动的方式又像极了尺蠖。体型很微小,雄性成虫的体长一般只有3.3毫米。

②生活习性

它们生活在地峡礁(Isthmus Reef)水面以下9米深处的一处洞穴中。这些麦秆虫喜欢生活在浅水潮流区,能附着在岩石和植物上,以水中悬浮的藻类和动物幼虫为食。

A. longicornis(或A.longicornia)栖息于大叶藻、海绵及码头桩基间;长约2.5公分(1吋),土绿色或褐色。海星麦杆虫(C. grahami)取食黏在海星分泌的黏液上的碎屑。

③分布区域

A. longicornis(或A.longicornia)分布于拉布拉多与美国中大西洋海岸之间。

北海和北美洲沿岸的北方麦杆虫(C.septentrionalis)习性似A. longicornis,长3.2公分(1.3吋);分布于北海及北美沿海。

海星麦杆虫(C. grahami)生活在海星(Asteriasforbesi)的管足间。

(5)鲸虱科

鲸虱科(学名:Cyamidae)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的海洋寄生动物,生物学亲缘关系与其最接近的动物是生活在浅水中的麦杆虫类。鲸虱寄生在鲸类动物的表皮上,并因此得名。

①外观

鲸虱体长在0.8厘米至2厘米之间,外观为浅灰色,体态扁平,尾部退化。其肢节末端呈钩状,以便于附着在寄主的表皮之上。

②习性

鲸虱分为若干种,每种都寄生在特定的鲸类身上。不同种的鲸虱与鲸间的这种对应寄生关系在须鲸身上尤其明显。一些鲸虱选择寄主的性别,例如Cyamus catodontis多寄生于雄性抹香鲸身上,Neocyamus physeteris则寄生于雌性抹香鲸及幼鲸身上。

鲸虱通过口钳及节肢附着在鲸类体表。常见的寄生部位包括皮肤伤口、生殖器褶皱、口腔边缘、鼻孔、眼睑和鳍褶。Cyamus rhachianecti通过口钳在鲸类皮肤上咬出凹陷的伤口,然后寄居在伤口内。单头须鲸身上的鲸虱数量可达10万只。在游动速度较快的齿鲸身上,鲸虱数量相对较少。

鲸虱无法游泳,通过鲸类之间的身体接触而转换寄主。生物学家可通过研究鲸虱来辨别鲸类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鲸虱的寄生生活持续终生。其食物为藻类和浮游生物。虽然鲸虱给寄主造成微小的皮肤损伤,但对寄主的健康没有伤害。

③鲸虱属

鲸虱属(学名:Cyamus),端足目麦秆虫亚目鲸虱科的一属。是寄生于鲸类皮肤上的甲壳动物。体长约10毫米左右。体宽,背腹平扁。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第二至第七胸节分界明显。

腹部仅留痕迹。第二顋足强壮,掌节肥大,指节呈钩爪状。鳃发达,2对。第3~5步足发达,指节呈钩状。具2对复卵片,构成育卵囊。

该属世界有20余种。中国发现有椭圆鲸虱、斯坎鲸虱和游荡鲸虱3种。它们寄生在黑露脊鲸的吻突、下颚角质瘤上,外鼻孔周围,尤以鲸腹部泄殖孔及乳头周围为最多,寄生处一般皮肤粗糙。随鲸类动物的迁徙分布于世界各大洋。

8.蝛亚目

蝛亚目(学名:Hyperiidea)是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囊虾总目、端足目的一个亚目,也称大眼亚目,为浮游性种,漂浮于近海或大洋上层或深层。

(1)形态特征

复眼特大,几乎占据整个头部,颚足退化,基节上仅简单的分左右两片,第2、3对为顋足,多呈假螯状,少数呈螯状,基部各节常很宽,有发达的底节板,底节板不同程度扩大,步足单枝型。有的种体长可达几十毫米。

(2)生活习性

它们只生活在海水中,并不在淡水中生活。它们有很大的眼睛,栖息在布满浮游生物的地方。大部分物种都是寄生或是海樽及水母的掠食者。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当中有69个物种分布在南冰洋。

(3)下属科

矛𧊕科(Lanceolidae)

锥𧊕科(Scinidae)

片𧊕科(Vibiliidae)

拟巧𧊕科(Paraphronimidae)

𧊕科(Hyperiidae)

巧𧊕科(Phronimidae)

灵𧊕科(Phrosinidae)

秀𧊕科(Lycaeopsidae)

后叶𧊕科(Anapronoidae)

丽𧊕科(Lycaeidae)

尖头𧊕科(Oxycephalidae)

宽腿𧊕科(Platyscelidae)

臂𧊕科(Parascelidae)

9.英高虫亚目

英高虫亚目(学名:Ingolfiellidea)是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囊虾总目、端足目的一个亚目,种类很少(1科1属4种),产于深海或浅海珊瑚间。

头部与第1胸节愈合,大颚无触须,第4~6胸节有鳃,顋足亚螯状,腹肢退化为小板状,尾肢1、2为双枝型有时短小,较粗硬,成为跳跃器官(如跳虾科),尾肢3退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总目  总目词条  动物界  动物界词条  全系列  全系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