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港股在加速回购,会是“市场底”的信号吗?

截至9月26日收盘,恒生指数报收17466.90点,跌幅1.48%。2023年2月以来,恒生指数累计跌幅超18%,然而随着市场持续下探,近期港股回购潮却在提速。

年初以来,港股回购额已经超过去年同期,不少大企业呈现越跌越买的态势。回购潮的出现能否提振投资者信心?港股市场底部是否已经来到关键节点?

股票回购一般是上市公司发起的,用公司的自有资金在二级市场购入自己公司股票的行为。买回来的股票一般是作为“库藏股”雪藏起来,日后公司有其他用途的时候再用,如股权激励、发行可转债等;或者是被注销。A股大多企业会选择将回购的股票作为库藏股,但港股市场规定回购的股票要全部注销。上市公司开启股票回购的目的有很多种。

以市值管理为目的,历史上大幅的回购潮一般发生在熊市时期,公司股价下跌严重,基于对公司未来前景和价值的肯定,上市公司认为此时公司的股票被严重低估,与其被贱卖,不如用自有资金买入。公司主动发起回购,可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当前股价已被严重低估的积极信号,以此来稳定投资者信心和公司股价。市场的回购数据对股价未来的走势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为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的来源,有相关员工激励计划的公司,直接发行新股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在二级市场回购股份再奖励给员工持股,既达到了激励目的,又不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

提高股东权益,因为根据香港联交所和证监会要求,购回来的股份要被全部注销。所以公司回购了多少股票市场流通股就会减少多少。在总市值不变的情况下,公司总股本减少,就会提高每股收益,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扩大了股东权益。同时回购行为带来的股价上升,也将提高投资者收益。

2008年以来,港股有过五次比较大的回购潮,分别在2008年、2011年、2016年、2018年以及2021年。2021年开启的港股回购潮延续至今,2022年下半年的回购金额和回购笔数均超历史新高。

通过与恒生指数的结合观察,港股回购规模大幅增长的阶段,往往是市场出现较大程度的下跌,恒生指数市盈率/市净率的低点,并且回购的力度会随着市场估值的持续下跌而持续加大。同时,市场的回购情况对市场的阶段性底部有较强的指引作用,一般在大幅回购潮发生后,市场后期的走势会出现企稳回升态势,其中回购笔数相比回购金额对市场阶段底的指引作用更强。

具体来看,2011年的回购潮过后一年内,恒生指数的涨幅达到20%;2016年的回购潮过后的一年内,恒生指数的涨幅超过30%;2018年的回购潮过后恒生指数同样出现了阶段性的反弹。2021年开启的新一轮港股市场的回购潮最高峰出现在2022年下半年,同时在2023年初伴随着一段反弹行情。随着市场行情的再次转弱,2023年4月之后港股的回购潮力度再次加大,预示着市场正在筑底。

今年5-9月,港股的回购市场再度升温,截至9月25日,港股年内回购数量达到53.77亿股,回购金额达到782.26亿港元,已经超过2022年同期。2022年是港股回购规模的最高峰,创历史纪录,如果港股在后面几个月维续较大的回购力度,2023年全年的回购规模或将超过2022年。

回购潮后港股各行业均能企稳回升,其中回购力度更大的行业能够在获得更高的涨幅。参照港股的回购历史,可选消费、房地产、信息技术和工业板块上市公司贡献了港股回购的主要力量,其中信息技术板块在回购潮之后表现最好,能够实现较高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

从回购行业的分布来看,受腾讯控股(00700.HK)、友邦保险(01299.HK)和汇丰控股(00005.HK)大幅回购的推动,2023年期间回购金额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其余行业的回购比较分散,集中在房地产、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医疗保健以及工业。

个股来看,个股回购金额前十中,腾讯控股排在第一,2023年期间回购金额达到305.6亿元。友邦保险的回购金额排在第二,达到199.14亿港元。汇丰控股回购128.86亿港元,排在第三。

从估值来看,截至9月25日恒生指数的PE(TTM)仅为8.93倍,5年PE(TTM)估值分位点在8.5%左右,其中大部分行业的估值水平都已经比较低。从政策来看,近期政策落地频繁,持续给市场注入流动性。结合近期回购市场的热度,港股的市场底部已经逐渐夯实。

8月的经济数据显现国内经济好转的势头,而美联储的加息也已经进入尾声。但离真正的回升或许还需要一些契机,如经济复苏的真正企稳以及美联储此轮加息周期的结束。有了这些基础,港股市场的反弹机会或许才有望出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港股  港股词条  回购  回购词条  信号  信号词条  加速  加速词条  市场  市场词条  
热评

 明清瓷器鉴定中的注意事项 - 真...

识真与辨伪自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清末、民国时尤甚。还有的赝品来自朝鲜、越南、日本、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