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4059.星际移民和文明传承的主要障碍

时间:2022-04-20 02:16:44 热闻 我要投稿

4059.星际移民和文明传承的主要障碍

2018.6.3

星际移民和文明传承始终是人类关心的大事,从原始到现代都是如此。所以,在原始的岩画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外星人”的形象。

可是,星际遥远,生命脆弱,始终是星际移民和文明传承的主要障碍。还有,星球环境的改变和周期性的新星诞生都是生命存在和文明传承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我们的祖先要从原始人做起,“外星人”至今难得一见,即使光顾地球也难得露面!

据说银河系有两千亿颗银核以外的二级恒星,我们可以想象它们必定都有类似太阳系的行星系统。距离我们最近的是前后左右的二级恒星系统,与太阳同轨的二级恒星系统甚至可能与太阳系基本相同,都有八大行星、两个小行星带、一个地球,因为它们在类似的条件下共同对偶银核的某一对偶层次形成。

这里要普及一下星系形成的原理:类似电子和光子的形成,正负电荷和带电物质具有同电相聚、对偶聚集的物理属性,前者产生星球,后者产生星系。所以,星球都由相同正反物质形成,而星系一定由不同正反物质对偶形成。

原始星球的物质成分相对简单,可能不会超出宇宙射线的物质成分,也就是氢、氦元素和基本粒子,所以有一个化学元素的重组过程,表现为“超新星”的爆发。这种爆发类似氢弹爆炸,会产生强烈的光辐射,影响周围环境,杀死一定范围的所有生命,是星际文明传承的最大障碍。

光子可能存在不同的种类,例如偏正电荷光子由两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组成;偏负电荷光子由两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组成;核外负电子光子由一个偏正电荷光子和一个核外负电子组成;核外正电子光子由一个偏负电荷光子和一个核外正电子组成。为什么这样,有没有一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组成的光子,我不清楚。正反物质形态的存在,原子和光子之间的相互转化说明光子可能存在前述四种形态,才能形成正反两种物质形态。

不能找到原因而又反复出现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归为客观规律,物质世界由正负电荷形成,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可能是正负电荷的基本物理属性,所以成为物质世界的基本物理作用力。

电中性物质和电中性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离子现象、分子现象与核外电子共轭现象一定会导致偏电荷现象,而它们是物质存在的普遍形态,所以不同强度的偏电荷现象是普遍现象,为星球、星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正负电子可以自由结合为光子,不同偏电荷光子和电中性光子(两种不同核外电子与偏电荷光子的结合形态都是电中性光子形态)可以相互缠绕、自由结合为初始化学元素,宇宙射线的物质成分说明初始化学元素只有氢、氦元素。

化学元素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次聚变相对困难,却可以分子和化合物形态存在。光子的连续核聚变可能形成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重力条件和光子密度条件可能有所不同,所以高端物质星球可能都要经过“超新星”的核裂变过程转化为光子,再通过光子的连续核聚变过程完成化学元素的重组。这一过程也是连续降温过程,可能产生很低的环境温度,形成星球的层次现象,对偶产生星系。

不同种类的光子和正反物质的形成具有偶然性,不同偏电荷物质的同电相聚、对偶聚集现象具有必然性,正反物质形态的相互排斥也有了必然性,所以正物质星球辐射反物质宇宙射线,反物质星球辐射相反物质宇宙射线,它们在太空中相对独立存在,没有结合为统一的物质形态。

光速和氢、氦元素为主宇宙射线的运动速度是不同的,所以“超新星”的爆发虽然同时形成了正反两种物质形态,光的影响范围很广,宇宙射线的影响范围有限,可能还没有跑出主星的影响范围就转化为对偶星球了。所以星际物质交流包括正负电荷的交流、基本粒子交流和宇宙射线的交流,都可以产生星球表面的熊熊烈焰。氢——氦聚变如果没有光子产生,就不会有能量释放。如果连续核聚变需要大量新的氢、氦元素形成,只会降低光子密度,不会增加光子密度,本质就是降温(吸热)反应,而不是放热反应,所谓“聚变能”可能是空想。

通过分析星球、星系的形成,我们知道宇宙中不存在万有引力,只有同电相聚产生的吸引力和正负电荷对偶聚集产生的核力、电磁作用力,后者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对立统一。

星球和星系形成以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还会通过吸附太空物质继续成长发育,孕育和不断形成新的层次、新的对偶星球。太阳系的地球和类地行星可能都是原始太阳系形成以后的产物,只有四颗“巨行星”伴随初始太阳同时形成,刚刚形成时也没有自己的卫星系统,以后才逐步伴随星球内部层次的增加形成自己的卫星系统。

看看太阳系形成以后的巨大变化,每增加一颗新星都可能经历一次强烈的核辐射过程,毁灭业已产生的生命,破坏业已稳定的环境,星球和星际文明传承多么困难!

还有,伴随星球、星系成长的还有星球轨道的变化,所有太阳系的行星、卫星都会与太阳渐行渐远,伴随太空环境的改变,太阳宇宙射线密度的降低,产生环境温度、大气成分和地表物质的改变。目前的地球环境将依次改变为火星环境、木星环境、土星环境、天王星环境和海王星环境,目前的地球生命和文明现象还会存在吗?

一颗新星的产生可能需要十几亿年的时间,而文明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必杞人忧天,却也不必幻想生命和文明永存。没有新陈代谢地球就会人满为患,争夺生存资源,完全不如自然淘汰。

维持生命需要大量的资源,不同星球拥有不同的环境和微生物,正反物质难以相容和发生化学反应,星际遥远,在有限的生命周期携带大量资源进行星际旅行几乎就是幻想,莫不如做好眼前的事。

当然,科学研究另当别论,幻想也是人类的必要需求。

无人探测器可能代替人类进行星际旅行,所以UFO可见,“外星人”难寻。

我们每天接受的阳光主要来自太阳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剧烈撞击产生的核裂变,随后发生的核聚变形成地球大气和地表物质成分。太阳系其他行星环境也是这样形成的,只是宇宙射线的密度不同,光辐射的强度、形成化学元素的成分不同,形成不同的星球环境,地球环境只存在于目前的地球。

银河系有两千亿颗类似太阳的二级恒星,各自拥有自己的行星系统,都会有一颗适宜生命和文明产生的星球,只是生命周期有限,而星际遥远,难以交往。

即使可以交往,难道没有我们遇到的同样问题吗?而我们适应了地球环境和地球微生物,“外星人”也只能适应他们原有的环境和微生物,与我们难得一见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文阐述的是新的宇宙观,与现有的传统物理学观点不同,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