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切脉”长江 | 长江学⑤

文/李后强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名誉会长、振兴川酒首席经济学家、发展战略顾问

编者按: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沿江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工作落实,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久久为功,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长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名誉会长、振兴川酒首席经济学家、发展战略顾问李后强倡议下,学界首次系统性地对长江学进行立项研究。

在研究基础上,李后强牵头出版专著《长江学》,该专著11月25日荣获四川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得到学界高度肯定。

长江酒道获李后强授权,撷取《长江学》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导语:切脉,作为中医基础术语,是诊查人体脉象的方法,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察方法。

这里以中医切脉为主题,是希望运用系统论及中医的“望、闻、问、切”整体论的思路与方法来研究长江、长江流域的相关人类活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特征,以归纳梳理行之有效的长江学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检索法,知往鉴今

从先秦的“江”到汉代的“大江”,再到汉魏六朝以后得名“长江”,近三千多年来对长江称谓的演化可以从《诗经》、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三国时桑钦著《水经》、《魏志》及杜甫的《登高》等文献资料中管窥而得见。

这一称谓演进逻辑的形成是学者通过对古籍文献系统、诗词歌赋文献系统的深入研究后作出的综合判断。因此文献检索法在研究长江及长江流域的形成与演化发展过程中将起到基本方法论的奠基作用。

从《诗经》最早记录长江以来,近三千年的文字文献记录了长江流域的方方面面,从人地关系、气候、植被分布、动物分布、水环境、人口分布与结构、人类聚集环境、人类疾病分布、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互动关系、文明进程等方面进行演变分析与记录的历史文献浩若烟海,作为一门创新性学科的长江学,需要知往而鉴今,运用文献检索法,为促进长江经济带、长江干流、长江水系、长江流域等多维度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描绘新的篇章。

运用考古学方法,深入分析长江流域文化

人类早期原生文明大多起源于大江大河,世界四大文明无不遵守这一隐形规律。这些文明的载体或遗存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发展,到现如今只能通过考古方法来试图还原远古的景象。

现知长江流域最早的考古工作是1925-1926年间,一支美国探险队在长江三峡做过的一些调查,有可能是这支探险队找到了大溪遗址,发现了墓葬,采集了一些陶片。经过近一个世纪中外考古专家的努力,长江流域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与生活遗存,丰富了长江流域的文化乃至文明演化内涵。

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点多面广,串成了一幅中华文明演化传承的历史图景,从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忠县中坝遗址、大溪遗址、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盘龙城商代遗址、随州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崧泽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到上海马桥等遗址。

这些考古所发现的长江流域人类活动时间跨度近万年,同时更还原了长江流域斑斓的历史。通过考古学方法的运用与文献检索方法一道可以在更深一个层次理解或解析长江流域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演化。

从源流与根脉的角度可以发现江河文明是长江流域文化与基因的源头与根基,基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厘清长江流域文化发展的脉络与交融互动历程。运用考古学方法,可以进一步分析长江流域文化的传承基础、组成因素、人文特色、发展动力。

实地观察法丰富长江学研究成果

通过文献综述法得到史志记载长江流域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长江流域经过历代变迁最后聚焦并稳定在北纬30度附近从西到东的宽阔区域。

秦人入川、湖广填四川、靖康之乱后中原人口向长江中下游南迁、客家先民在国内的五次大迁徙等多次人口迁徙构成了长江流域人口血缘的交融与演化,古今中外的长江流域居民及域外先贤对长江符号的认同与共鸣,从“硬基础”到“软文化”的全方位聚集造就了长江认同的成型、迭代与创新。

虽有著述与传承,但眼见为实,对长江学的研究离不开深入长江流域作现场实地考察与观察,以实地观察法来丰富与完善长江学的研究内涵与外延。

历史的演化通过地质调查、地理测绘、文献综述的综合研究后,还需深入民间,对长江流域环境、长江源头、长江国防功能、人口迁移融合、长江符号认同等领域采用现场观察法丰富长江学的研究成果。

数理模型法提供方法论基础

事物的原型是指人们所研究的对象、系统或过程,而模型则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加工提炼出的一种替代物,它集中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原型所在系统内外部影响因素多,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跨度大,系统复杂度高,难以对系统进行规律性、一般性的研究。

为便于厘清原型所对应相关特征,需要对原型进行时间与空间边界限定,对原型内外部影响因子进行简化,这就需要运用有效的数理模型对系统原型进行逼近与简化,得到一般性、规律性的规则与法则,以指导社会实践。

数理模型法的核心在于简化系统原型的内外部关联因素,确定并固化时间与空间尺度,得出一般性、规律性的系统演化发展趋势与规则,这一方法为处于复杂巨系统中的长江流域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长江水系演化形成、区域气候特征、区域能量场形成等领域均能发挥显著效用。

地理测绘法创新支撑长江流域地理信息产业

长江流域呈现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形特征,横贯中国地势的三大台阶,流域地貌类型多,成因复杂,结构交错,地貌总体格架受控于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

长江流域西部断块抬升高原高山区,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一台阶,也是长江流域最高的一级阶梯,地形呈东南低、西北高之势,以高山峡谷与高原浅谷为主要地貌类型。

长江流域中部褶皱中、低山区,面积约57万平方千米,地貌类型以中山为主,低山次之,无高山和高原,地势比西部台阶明显降低,岩溶地貌发育,以出露碳酸盐岩为主。

长江流域东部掀斜沉降丘陵平原区,面积约63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流域最低的一级阶梯,呈现三面环山、中部丘陵间有低山、平原广布的地貌景观。

以上对长江流域地貌特征的描述均来源于测绘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的外部表象,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是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公共应急等提供测绘与地理信息保障服务的基础性、先行性、公益性事业,其运用范围涉及与空间位置有关的诸多领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长江流域地质地貌复杂多元,是测绘地理信息资源最丰富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旺盛而紧迫。为丰富与完善长江学的内涵与外延,测绘地理信息方法可进一步从基础地质地貌、地理资源分布等领域创新技术手段,促进地理信息产业提质增效,构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体系,用科技创新支撑长江流域地理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数字法丰富长江学的内涵与外延

随着感知技术、物联网及高速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数据的产生、传输与收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每一个行业及业务领域,成为各行各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充分挖掘与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大幅增长与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这一论述预示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自西向东横跨大半个中国的长江流域,从历史演化到人口变迁、从资源富集到人文荟萃、从社会新闻到区域消费等方面均累计了大尺度概念的数据,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研究与长江流域相关联的数据集,以丰富长江学的内涵与外延。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个体和群体的日常活动行为数据呈现爆炸之势,由于数据的海量性、多态性和复杂性等因素,传统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无法有效应对,大数据技术与分析方法的出现,恰好因应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需求。

大数据分析技术因其具备的研究对象的可感知性、研究工具的透视创新、研究思路的全域性以及研究结果的实战性,为长江学的学科构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The End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切脉”长江 长江学⑤  长江  长江词条  切脉  切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