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秋日奏鸣曲》:伤痕累累的母女关系,禁锢我们的是爱还是童年

时间:2022-10-28 07:53:37 热闻 我要投稿

《秋日奏鸣曲》(Autumn Sonata) 是瑞典导演柏格曼于1978年推出的电影代表作。内容讲述一对母女在秋天发生的故事。整部电影温润朴实,后劲却非常强大,画面温暖的色调相映着剧中关系的薄凉,细致描绘了原生家庭挥之不去的伤痛,为亲情背后长期累积的冲突和隐忍拉开序幕。

「一个人必须学会生活,我每天练习。我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在黑暗中摸索,如果有人爱上现在的我,我也许才敢终于正视自己,对于我,那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母亲夏洛特是钢琴演奏家,繁忙的演出工作使她长年在外,作为母亲她为音乐事业奉献一切,却从未花心思经营自己的家庭。母女分别已有七年之久,某天长女伊娃得知母亲正经历丧夫之痛,便写了信表示关心,试图邀请母亲来家中同住,借此弥补几乎要断联的母女关系。

难得的重聚,却在母亲到来后全变了调

然而,一切却在夏洛特入住后都变了调。先是临时得知因病残疾的小女儿搬离医院回家同住,并由伊娃代为照顾,使得夏洛特再也无法逃避,不得不去面对这个让她羞耻地累赘,认为自己被女儿摆了一道。

到后来伊娃演奏钢琴,问母亲是否喜欢这段表演,得到的却是答非所问的「我喜欢你」,看着母亲自信地展示「何谓正确弹琴」,不需明说,伊娃也能从行为看出母亲对自己的否定,渴望被认同的心遭到践踏。

甚至是夏洛特请伊娃吃巧克力被婉拒,作为母亲连女儿的基本喜好都一无所知。

童年的伤痕累累,来自对母爱的渴求

入睡后因恶梦惊醒的夏洛特吵醒了伊娃,在两人的独处和酒精催化下,伊娃也终于道出多年心声。自小母亲便来来去去,在伊娃的印象里,妈妈总是光彩耀眼,但在母亲看来,她又丑又拙,充其量只是个闲暇时能任意管教、忙碌时则随便打发的玩偶。

即使如此,基于崇拜和被爱的渴望,伊娃总是极力讨好,却从未得到回应,母亲的忽冷忽热和言不由衷,不仅伤害了伊娃的自尊,也造成她长期的压抑和自卑,童年阴影从此伴随一生。

她活像个情感的孤儿。

「你为什么从没说起?」「因为你从不听,你逃避现实,你在情感上是个残废。」

问题不会随时间消失,只会一直存在

受到女儿强烈指控,夏洛特痛苦万分,但正因如此,她才得以坦承一切。原来,她的冷漠同样来自缺爱的童年。「我对童年的记忆很少,我不记得我的父母曾经碰过我,不管是爱抚还是惩罚。我对任何和爱相关的东西都很无知。」因为没被爱过,所以不懂怎么去爱,夏洛特只能寄情音乐,原生家庭的悲伤就这样继承到女儿身上。

女儿是母亲骨肉的延续和自我的延伸,我们被教育什么是爱,透过它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母女之间存在双向的、你好我也好的情感连结。然而,越是紧密的感情,越容易使我们做出以爱为名的过度期待和控制,而这往往造成两败俱伤。

「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有爱和关心做幌子。母亲受的伤害要转嫁给女儿,母亲的失败要由女儿来补偿,母亲的烦恼就是女儿的烦恼,」

那晚过后,夏洛特启程离开了,伊娃为此自责不已,认为是自己再度犯错赶走了母亲。在后来的书信中,她为当晚的旧事重提道歉,希望能和母亲和好如初,而一切,似乎又回到原点…

不去处理的伤口,我们只会越爱越伤

看到这里,或许你也会不禁好奇,既然不断受伤害,为何伊娃还是执着地讨好母亲?何不各自过好自己的人生?

我想,或许是天生对母亲的坚持,抑或是血浓于水的情感让我们无法完全割舍,纵使有各种原因造成我们许多的恨,但那些母亲发自内心对我们的付出,哪怕是微乎其微,都足以让我们坚信那份被给予的爱,使我们愿意去相信、去追随,甚至是合理化一切。

因为那始终是生养我们的母亲。认真追究起来,没有谁对谁错,母女俩都是家庭悲剧下的受害者,她们唯一的错,是执着过去的伤痛而无法改变现状。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秋日奏鸣曲》讲述了原生家庭影响我们至深至远,然而,从母女之情谈及任何亲密关系,人人都渴望被理解和接纳,但过往的创伤却时常无形地伤害着我们和他人,越靠近反而越容易受伤,而惟有正视自己、面对恐惧,我们才有机会获得重生。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