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向孔子学识人用人

文/田效勋

孔子重视人才,提出“为政在于得人”“智者莫大乎知贤”等理念。

每个人性格不同、各有所长,同一岗位不同人干,行为与绩效差异往往也不同。

人事心理学是工业心理学分支,关注不同个体在行为和工作绩效方面的差异,以及用来测量和预测这些差异的方法。同样岗位不同人的行为不同,工作绩效也就存在差异,如何把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组织和岗位,是人事心理学的核心研究主题。孔子非常重视人才,提出“为政在于得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等理念。

下面分别从识人的基本原理、人才标准和识人方法三个方面谈谈孔子的人事心理学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今识人用人实践的启发。

识人用人基本原理

1.人各不同

孔子认识到个体存在差异,并“因材施教”,契合了心理学人各有别的定律。孔子认为人存在“狂者”和“狷者”两种心理特征,“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和狷,类似于荣格心理类型理论中的外倾型、内倾型。前者,外向、大胆、善谈、精力充沛、自信;后者,退缩、胆小、沉默、保守、害羞。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性格上,也体现在认知方面:“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其中,愚和鲁(愚直和迟钝)反映的是认知差异,辟和喭(偏激和鲁莽)反映的是性格差异。心理学就是从认知和性格两方面区分个体差异。

孔子由人的内在心理特征稳定性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子路是孔子弟子中“狂者”的代表人物,孔子曾经告诫他,“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说子路不得善终。后来,子路果然死于卫国的宫廷祸乱。同一岗位不同人干绩效差异不同,差异越大,越值得在人员配置方面下功夫,研究绩效优异者和普通者之间的差异,并开发或应用高质量人才测评工具,对候选人进行甄选。

2. 用人之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

《论语·雍也》记载,由、赐和求各有特长,他们或果断,或通达,或多才,均可发挥其优势从政。执政者找到通才不现实,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是知人善任的关键。人事心理学理想目标是实现人岗匹配,在适合的岗位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各种事业才兴旺发达。

人才标准

1.德为先

关于为政者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信服,《论语·为政》中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之间的一段对话。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段话的大意是:启用品行正直的人治理国家,老百姓才会信服。孔子的这个主张集中反映了他的人才标准观,也就是“德为先”。品行正,方能服众。在品行正的基础上,再来选拔才干匹配的人。

《论语》中,澹台灭明是“直”的典型代表。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问,你在那里找到人才没有?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在实践中,要把握好“德”和“才”的先后顺序,先“德”后“才”,如果“德”有问题,“才”再高也不能用。

2.智、仁、勇

孔子曾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即智、仁、勇三种品德是天下共通的德行。

古代的“德”,含义比现在宽泛,包含了“能”的因素。智鼎公司提出选人标准MAP框架,即脑力、态度和人际关系,分别对应智、勇、仁三方面。

当然,在实践中,还需要对智、勇、仁具体化。“智”是指头脑清楚,业务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方向把握地好;“勇”是指积极进取,敢于接受挑战,大力向前推进工作;“仁”是指关爱员工、激励员工,发挥团队力量。

3.过犹不及

孔子的两个弟子“师”和“商”,前者狂放,后者拘谨,都有所不足。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人事心理学中,个人特征如果强调到了极端值,对工作绩效反而不利。比如,责任心过强对管理者来说未必是好事,会事无巨细地谨慎检查确认,不愿放手让下属负责。

再如,“以顾客为中心”过了头,就可能为了满足顾客的不合理要求,轻易改变既定程序和规则。甚至创造力过度使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如同时卷入太多事情,不能付诸行动,忽视细节等。

识人方法

1.察言观色

《论语》最后一句话是:“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辨知言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应该通过一个人的言谈,集中考察其是否有知识、有智慧。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意思是,君子能由一句话表现出睿智,也能由一句话表现出无知,说话不可不谨慎。

通过言谈还可以考察一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用语恰不恰当,说话分寸感如何,能不能把话说到人心里去,都是人际沟通能力的具体体现。

在听人言语的同时,还要看人脸色,“察言而观色”才能准确知人。在人际沟通中,人的脸色上带有许多有价值的非言语信息。身体语言在沟通中发挥60%〜65%的作用,其中面部信息是所有非言语行为中最丰富和细腻的。比方说,你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即使听到对方口头上说对你的想法很感兴趣,如果你发现他双眉紧锁、眼神注视着窗外,也要意识到实际上他有不同看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善于运用花言巧语、和颜悦色进行印象管理,赢得好评,但是,“巧言令色,鲜矣仁矣”,这就需要进行仔细辨别和客观评判。

2.观察行为

人的心理特征是内在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通过外在行为进行推断。看到弟子白天睡大觉后,孔子感叹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因而,孔子主张:“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即“看一匹马,要看它拉车时的表现;看一个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

行为观察是知人的基础。行为即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动、活动。对行为的观察做到真实客观并不容易。孔子和弟子们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时,好不容易弄了点米,孔子老远看到弟子颜回“偷吃”米饭,而实际上,他只吃了弄脏了的米饭。

关键时刻,一个人的行为最能反映其心理特征。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就是关键时刻。地震来了,一个人只顾着自己跑,还是照顾弱势群体?我们不能仅凭某个时点的行为观察对一个人下结论,如果能够观察到一个人在多个时点的行为轨迹,对其评价就比较准确了。

行为观察是识人的根本方法,可以避免以貌取人。上文提到的澹台灭明,其貌不扬,《史记》描述他“状貌甚恶”,孔子也差点看错了人,“以为材薄”。孔子曾感叹:“以容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这里的子羽,说的就是澹台灭明。

3.深入考察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知人的系统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段话的意思是,了解一个人,应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其动机,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能隐藏得了呢?视、观、察,难度层层递进,也层层深入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特征。

一天,你看到下属张三帮同事李四解决了一个难题,不能因此判断他乐于助人,还要看他为什么帮忙,初心是什么,还要从事情的背景和后续行为来看。假如,张三在此之前没有得到过李四的帮助,后续也没有要求李四帮忙,在助人时,从外在容貌来看,非常自然和专注,时而还有悦色,我们就可以比较肯定地判断他具备乐于助人的品行了。

4.他人反馈

在知人实践中,我们不可能亲自观察人的所有行为,这就要靠周围人提供反馈,进行360度评估。对于他人反馈应如何正确评判呢?孔子也提供了答案。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样?孔子说,这也不能肯定,最好的人是全乡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厌恶他。看来,“群众”的眼睛也未必都是雪亮的。

他人反馈的可参考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馈人对被反馈人的接触深度,以及反馈者本人的客观公正性和识人能力。实践中,的确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老好人,谁也不得罪;另一种是坚持原则办事,难免得罪人。此种情况下,平庸的反馈人就难以提供准确信息了。因此,对于他人反馈的信息,也要仔细辨别。

5.观过知仁

对有不足的人怎么看呢?孔子认为,从一个人的过错中可以判断其品行。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人的过错,各不相同,观察过错就能了解人的精神境界。

现实中,有的领导对下属工作中的马虎非常严厉,不近人情,反而反映出这位领导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点。因此,对于人的过错要仔细辨析,短处能够反映长处,有的过错背后是大优点,要敢于启用这样的干部。

孔子的人事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不限于上文提到的内容。细读《孔子》《孔子家语》中的思想,联系日常工作实践,每每让人收获良多。■

作者单位 北京智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发表于《企业管理》杂志2023年第12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向孔子学识人用人  孔子  孔子词条  学识  学识词条  用人  用人词条  向孔子学识人用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