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91)看电影学历史:《桂河大桥》—傲慢的结局!

今天推荐的是一部英美联合出品的战争片--《桂河大桥》。

影片拍摄于1957年,时长161分钟。由英国著名电影大师大卫·里恩导演,威廉·霍尔登/ 亚历克·吉尼斯 / 杰克·霍金斯主演,豆瓣评分8.4分。

影片改编自桂河大桥的真正建设者--法军战俘皮埃尔·布勒创作的一部名为《血溅桂河桥》的报告文学,讲述了二战期间,一群英国战俘为日军修建桂河大桥以及最终炸毁大桥的故事。

影片制作成本300万美元,当年全球票房达到3330万美元,不仅钞票数到手软,还在随后的第30届奥斯卡奖中荣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7项大奖,成为了电影史上一部传奇之作。

可能是疫情带来的压抑太过沉重,这样一部严肃的战争片却不时让我笑出声来。

里面冒牌的美军上校承担了全部搞笑担当,将美国人的自由散漫和油滑的实用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

同时也和英国军官的绅士风度和保守主义、日本人的武士道,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让人对文化冲突的理解更为深刻。

影片整体就是个巨大的黑色幽默,为了尊严的英国人居然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帮助敌人建了座大桥。

上校的理由是让已沦为俘虏的战友不意志消沉,有事可做、有成就感,在战场上打不过日本鬼子,就在建桥上打败日本人。

而美国人就很懂得变通,不仅为了待遇能假冒军官,还能放弃尊严求生,但却时时不忘逃跑。

古板的英国军官,做俘虏是遵守命令,炸桥也是遵守命令。好容易找到的人生成就感与服从天职的矛盾,个人荣誉与顾全大局的纠结在片尾得到完美爆发。

影片摄影优美,画面工整,节奏略显缓慢,修桥、炸桥两条线各自推进,在张弛有度的情节中,包裹进去太多的东西,你可以找到对文明、战争、人性等不同维度的思考。

如果说有缺点的话,那就是把日本鬼子塑造的太仁慈了,英国上校这种硬刚法,早见上帝去了。

好了,关于影片就结束到这,下面咱们照例来回顾下片中这段历史--马来亚战役。

其实,日军在偷袭珍珠港的同一天,就开始了入侵东南亚的行动。

只不过偷袭珍珠港如雷贯耳,入侵东南亚的经过却很少有人提及。

日军偷袭珍珠港,其目的就是消灭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为日军南进扫除障碍。

而南进,首当其冲的就是泰国。1941年12月8日入侵泰国,一直在英国和日本之间玩平衡的泰国,一看鬼子这次玩真的,端着刺刀来的,立马就腿软投降了。

没有了骑墙派,接下来,面对的就是大英帝国了。作为曾经的学生,日本对于此次进攻英国殖民地还是相当重视的。

参与此次进攻的日军包括3艘航母、9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16艘潜艇以及大量的辅助舰只。

同时,日本还出动了约500多架飞机和200辆坦克。

反观英军,只有不到300架老旧飞机,而且自作聪明的认定热带雨林不适合装甲兵团作战,一辆坦克也没有。

日军大本营本来打算用11万人来进攻,但山下奉文却吹下牛逼,用不着那么多,7万人足矣。

1941年12月8日,从海南岛三亚出发的日军2.6万人在马来半岛中部的哥打巴鲁登陆,迅速占领当地机场和克拉地峡。

随后,开始猛烈穿插,打穿马来半岛,英军被一分为二。

同时,日本空军突袭英军机场,英军本来就不多的200多架破飞机,大多数没升空就被炸成废铁。

作为大英帝国的重要威慑力量,刚刚千里迢迢从本土赶来的皇家海军远东Z舰队隆重出场了。

本打算偷偷奔赴日军登陆场轰死这帮小矮子,结果出海没多久就被日军侦察机发现。

随后,日军岸基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蜂拥而至,不到两小时,排水量4万多吨的巨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排水量3万多吨的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被双双击沉,舰队司令和840名官兵一同阵亡。

这下日军彻底掌握了海空权,剩下的就看陆军的骚操作了。

面对热带雨林的恶劣环境,日军指挥官山下奉文又拿出了个奇葩玩意--自行车。

随后,日军开始了可以称得上“亚洲闪电战”的表演,有路,就人骑自行车,没路,就自行车骑人。

遇到英军抵抗,就正面佯攻,大部队骑着自行车从热带雨林绕到英军防线后方,杀英军个措手不及。

英军本来在战前傲慢的了不得,打心眼里瞧不起日本小矮子。

虽有14万之众,可惜战术呆板,成员组成又很复杂,有英军、有澳军、有印军,还有本地土著部队。

作为殖民地军队,也就能平时欺负个老百姓,根本没有保家卫国的心思。

而日军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又在海南岛专门进行了5个月的热带作战训练。

虽然日军只有七万人,却犹如群狼下山,撵的英军如羔羊般狼狈奔逃。

英军吃了几次亏,开始有了雨林恐惧症,跑到远离雨林的海边城市布防。

可惜英军没有制海权,顾头不顾腚。日军把大海当做雨林,把自行车替换成舟船,换汤不换药,继续玩前后夹击的老把戏。

呆傻的英军就被日军用这“一招鲜”一直赶到柔佛海峡,对面就是新加坡了。

作为大英帝国苦心经营上百年的新加坡,是大英帝国在亚洲最重要的港口,也是其在东亚的政治中心,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海上要塞。

此时撤退到新加坡的英军超过十一万人,并配有200多辆坦克装甲车辆和500多门火炮。

仅大口径要塞炮就配备了54门,其中包括威力巨大的381毫米重型要塞炮。

可惜的是英军指挥官帕尔西瓦将军的榆木脑袋依然不开窍。

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日军又双叒叕玩起声东击西的招数,先派小部队佯攻东部海滩,吸引英军注意力。大部队渡过柔佛海峡,在新加坡西部海滩顺利登陆。

仗打成这个熊样,就是耶稣下凡也救不了英军了。十二日,英军最大的弹药仓库和水源地被日军攻克。

十四日,日军占领亚历山大军医院,枪杀了全部伤兵和医护人员。

但日军此时也已经因为连续作战,筋疲力尽了。

日军副参谋长池谷丰二郎大佐就曾建议暂停攻击,但山下奉文认为“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

还真让山下奉文这厮赌对了。很快,榆木脑袋的英军司令帕西瓦尔亲自打着白旗来见,“更困难”的英军坚持不下去了。

1942年2月15日,11万英军成了4万日军的俘虏。

更令人悲催的是,英军在这边投降时,海上还有不断赶来的增援部队,却没人通知他们,这群倒霉蛋下船后就直接进了战俘营--这恐怕是二战中最憋屈的士兵了。

山下奉文彻底实现了自己当初吹下的牛逼,只用了8个星期的时间,就席卷马来半岛。

仅以伤亡9824人的代价,打死打伤英军17500多人,俘虏13万之多。山下奉文凭此战得到“马来之虎”的绰号。

这一胜利,是日军有史以来最大的陆战胜利。同时,也彻底扯下了大英帝国的遮羞布。

最后说下真实的桂河大桥:

为了给缅甸的日军运送补给,日军修建了连结泰国曼谷和缅甸仰光的泰缅铁路。

铁路全长415公里,其中360公里穿行在茂密的雨林里,需要建造600多座桥梁以及数百座高架桥。

这是英国在20世纪初曾勘测的一条铁路,原计划6年完工,后因建设难度太高而放弃。

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可不管什么难度高不高,没有材料就拆其他地方铁路,没有人就用战俘和占领区人民,必须17个月完工。

随后拉来了1万2千名日军,加上盟军俘虏6万2千人、18万缅甸人、8万马来亚人、4万5千印尼人开始没命的施工。

因过度疲劳,营养不良,虐待或各种没人管的传染病,约1万2千名战俘和10多万劳工死亡。这条路因此被称为“死亡铁路”。

另外,真正的桂河大桥并不是英军小分队炸的,而是美军干的。

桂河大桥有两座,1943年2月先修好一座木桥,同年6月在旁边又建成了钢筋水泥桥。

两座桥都在1945年4月2日的美军空袭中被炸毁。

让电影照进历史

让历史照进未来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