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严监生(严监生临终前竖起两根手指)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课本中的《两茎灯草》

上面这段文字,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它出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经典课文《两茎灯草》,讲述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看到房间里的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和奶妈都猜不透意思,直到夫人赵氏挑掉一茎灯草才肯咽气的故事。

很多语文老师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往往会用吝啬这个词概括严监生的人物形象,认为作者吴敬梓写这个片段为的是讽刺了严监生爱钱财胜过爱性命的可笑行径。不仅如此,很多人还喜欢将严监生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并举,使严监生跻身于世界吝啬鬼之林。

夏洛克形象

但是,严监生真的是一个吝啬鬼吗?吝啬是一个贬义词,指的是人对自己的财产、物品等过分看重,该花的不花、该用的不用,不愿把金钱、情感、物质奉献给他人、集体和社会,缺乏自我牺牲精神。

课文中的严监生因家人浪费灯油而不肯咽气,确实是极为看重财物,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说他吝啬,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他是否愿意把金钱奉献给别人,不知道他是否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换句话来说,严监生临死前做出这样的举动,可能是吝啬,也可能是节约。就好比一个人生活非常节俭、对待自己极为严苛,但他把省下来的钱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会说那个人吝啬吗?

严监生形象

因此,就课文选取的这个片段来说,我们无法判断出严监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判断严监生的形象,必须联系《儒林外史》中其它地方对严监生的描述。可惜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参考的不是原著,而是教学参考书;编写教学参考书的人员采用的往往又是一些老版本文学史的说法,那些说法虽然经典,但却不一定完全正确。要不然,只要一本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史就够了,后面不用再出新的了。

上世纪有两部文学史教材最为权威,一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部是北大一级教授游国恩与王起、萧涤非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文研所的《中国文学史》对严监生的描述是这样的:严监生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便伸着指头迟迟不肯瞑目,这就不仅仅是严监生个人特殊的性格,而是反映了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的。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版的文学史教材亦认为严监生是个十足的反面人物,并将他与哥哥严贡生相提并论,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王惠、汤知县、严监生兄弟这一批贪官劣绅进行了揭露和严厉的鞭挞。

但到了新世纪,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新版本的文学史教材都不再将严监生视为纯粹的吝啬鬼。比如目前国内影响最大的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中,对严监生的描述如下:严监生临死前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然而他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而是—个活生生的人。他有礼有节,既要处处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维护自己的面子。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

这段话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然而他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很多人一讲到文学人物就喜欢概括所谓的典型人物,但袁行霈版的文学史教材明确告诉我们,严监生并非一个这样的典型人物,而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人物,就像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一样。

当然,我们也不能下意识认为目前最受学术界肯定的文学史教材就完全正确。要真正了解严监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方式还是完整地读一遍《儒林外史》,在对作品形成整体感观的基础上,重点抓住有关严监生的片段进行分析。吴敬梓在全书第一回中即道出了全书的大主题: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

吴敬梓画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儒林外史》之所以能成为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以写实的笔法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对官场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除此之外,《儒林外史》也对坚守自我的独立人格进行了热切的赞扬,深切同情了一些苦苦挣扎而找不到出路的矛盾人物。

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被辛辣嘲讽,还是热烈赞扬,还是深切同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抓住有关严监生的描写来进行细致分析。《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旁 严监生寿终正寝》中,与他有关的人物主要有哥哥严贡生、发妻王氏及妻舅、继室赵氏、儿子。严监生的生平故事,也是围绕这几个人物展开的。

老版本《儒林外史》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同胞兄弟,是作者吴敬梓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人物。严贡生虽然忝列衣冠,但平日里横行霸道,干的尽是阴损、刻薄的坏事,就连当地知县都看不下去,想要将他抓去审问。严贡生听到风声后便逃到了省城,官府的人找不到严贡生,只好找他的弟弟严监生。

严监生和严贡生虽是同胞兄弟,但早已分了家。分家时两人各一半的家产,严贡生花钱如流水、好吃懒做,没有积下什么家产;严监生因平日节俭、理财有道,已经攒下了十多万两银子,是个大富豪。严监生是个有钱胆小之人,官府的人一来,他就把哥哥的事情担了下来。

严监生兄弟

严监生先是花了两千钱打发了传话的差人,之后花了一些银子赔偿了被严贡生打断腿的王家,又花了十几两银子在衙门疏通关系。严监生愿意拿出这么多钱来处理哥哥的事,虽然主要是因为胆小怕事,但他能果断拿出钱来为哥哥消灾,我们很难说他是一毛不拔的吝啬鬼。

说完严贡生,再看严监生是如何对待结发妻子王氏的。王氏跟严监生一样非常节俭,面黄肌瘦,病得走路都走不稳,还在那里自己装瓜子、剥栗子,这些活本该是下人干的。王氏病重之后,严监生每日请四五个医生来为妻子看病,用的药都是人参之类的贵重药材,花去的银子少说也有几百上千两。但是当严监生自己病重的时候,他却舍不得吃好药、请名医。对比之下,严监生无疑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又怎能一昧苛责他吝啬?

《儒林外史》插图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王氏去世之后,严监生花了四五千两银子料理后事。修斋、理七、开丧、出殡,前前后后闹腾了半年,令王氏得以风光大葬。如果严监生是个十足的吝啬鬼,他又怎么会花这么多钱料理亡妻的后事?

再看赵氏。赵氏是在王氏病重之际,经王氏同意扶正为正室的。赵氏虽然年轻,又为严监生生了个大胖小子,但她花钱大手大脚,在严监生看来是远不如王氏的。有一次,严监生偶然发现王氏生前攒下的私房钱,不由悲痛欲绝,愈发思念亡妻的好,并因此渐渐病重。由此,我们再次看到了严监生深情的一面。

当然,严监生也不完全是一个正面形象。他虽然有十多万两银子的家产,但实在太过于节俭了,节俭到非常苛刻的地步。对此,严监生本人曾说: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钱,哄哄他就是了。此外,透过对严监生的其它生活细节以及对王氏生活细节的描写,我们也不难发现吴敬梓并未把严监生塑造成一个完全值得肯定的人。

《儒林外史》插图

因此,严监生并非一个简单的典型形象,而是一个有着深厚内涵的复杂人物。如果我们强行将之称为吝啬鬼,将他与夏洛克、泼留希金、阿巴贡、葛朗台并列于世界吝啬鬼之林,不仅不能为《儒林外史》增添光彩,反而会使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的价值受到极大损害。

夏洛克、泼留希金、阿巴贡、葛朗台这些欧洲文学中的吝啬鬼可以说都是丧失人性的,尤其是在丧失钱财那一刻。夏洛克在亲生女儿携款逃跑后诅咒道: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都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入土安葬,那些银钱都摆放在她的棺材里。

泼留希金不仅疯狂地敛财,对女儿和儿子也没有丝毫温情,只有无尽的咒骂,就连给小外孙的礼物也只是一颗纽扣。葛朗台得知女儿欧也妮把几千法郎送给堂哥查理后,气得剥夺了女儿的人身自由,将她关了禁闭。阿巴贡在失去1万金币之后,不仅声称如果找不回金币就要去上吊,还要求绞死所有的人。

和世界文坛的四大吝啬鬼相比,严监生无疑更具人性光辉,并非一个完全丧失人性的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如果结合吴敬梓的生平,我们将更能体会严监生的不幸及作者对他的同情。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因伯父吴霖起老来无子而过继其家。吴敬梓过继到伯父家意味着能够继承更多的遗产,因而招到了族人的怨恨和攻讦,从小就卷进了家族纠纷的漩涡中。吴敬梓十三岁的时候,生父病故,家族中的各种矛盾再次向他袭来,吴敬梓因此变得郁郁寡欢、孤独乖僻。养父吴霖起去世之后,族人们倚仗人多势众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吴敬梓称之为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孤立无援的吴敬梓在争夺遗产的过程中失败了,他那病弱的妻子陶氏更是因不甘忍受欺凌,含恨而终。这种家族内部的财产之争造成的伤害,对吴敬梓来说可谓是切肤之痛。

吴敬梓画像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病重之际曾抱怨终日受大房的气,不难看出兄弟俩关系非常差。而兄弟不和的主要原因便是金钱——哥哥严贡生始终觊觎着弟弟的财富。在严监生逝世之后,严贡生果然侵吞了弟弟的大部分财产。而严监生的儿子,却不幸夭折了。严监生这个人物的悲剧性,不由上升到了极点。

为什么说严监生的儿子夭折使悲剧上升到了极点呢?因为对于严监生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儿子。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非常典型的传统文化心理。严监生有如此多的财富却舍不得花,为的正是自己的后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严监生其实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人,他的节俭与奢侈都完全是出于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克己复礼。节俭是克己,奢侈地举行葬礼则是复礼。

可是忽然有一天,严监生的后人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他辛辛苦苦攒下的一切忽然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也因此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它开始追问永恒的哲学问题——人到底该怎样活着,怎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人要如何确立自己的独立价值?

吴敬梓雕像

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严监生的悲剧并不在于他苛刻地对待自己,以致于被人误解为吝啬,而在于他所做的一切最终失去了意义。事实上,《儒林外史》中执迷于科举的周进、范进等人也是一样的,悲剧不在于他们本身的行为,而在于他们的行为失去了意义。

也正是因为《儒林外史》在思想方面深刻到了这样的高度,今天的读者依然能从中得到无限启发。因为今天的我们依然会遇到和严监生、范进、周进一样的精神困境,那就是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该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

此外,《儒林外史》除了提出具有个性解放价值的深刻问题之外,还在结尾之处通过四个俗世奇人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虽然小说家并没有义务在作品中给出问题的答案,但也不得不承认《儒林外史》比《红楼梦》更具人生指导意义。

在《儒林外史》的结尾,吴敬梓为我们展现了四位在俗世中拥有独立人格的奇人。这四位奇人分别是会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煤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都有可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但在这基础上还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比如荆元虽然是个裁缝,平日里做着非常粗鄙的工作,但他一闲下来就弹琴、写字、作诗。有人问荆元:你既要做雅人,为什么还要做裁缝这样不雅的工作?荆元回答道:

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我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有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

新版本《儒林外史》

荆元的逍遥自在,并不是因为他完全脱离尘世、远离喧闹,而是因为他有安身立命的本事,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吴敬梓作为一个古代知识分子,能在几百年前意识到并指出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也依然极具指导意义。

当然,《儒林外史》这本古典名著的内涵极为丰富,完全不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之下,本文所指出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想要深入地了解《儒林外史》,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取智慧、启发思考,欢迎阅读原著。只需戳下方链接便可得到正版《儒林外史》,注释详细阅读无障碍,中小学生就能阅读,价格也很实惠。

《儒林外史》注释版无障碍¥29.8购买

搜索建议:严监生  严监生词条  
热传

 牛肉怎么煮

前年春节亲戚送我家30多斤牛肉可把我愁坏了,不知道怎么吃。煮了几次都很失败,要么是牛肉煮的太烂了切不成块,要么是肉丝里有很多的血沫,吃起来口感不好。后来经过多次...(展开)

热传

 昙花扦插方法

大家知道月下美人是什么花吗?如果有人家里种了一棵昙花,那么肯定就会知道谜语的谜底啦~昙花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植物,但是它开花的时间却非常的短暂,只是在一瞬间,而且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