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精选】重阳节的作文600字9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作文600字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篇1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这首诗出自白居易先生之手,诗名为《重阳席上赋白菊》,说到重阳,这可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始于先秦,本是为庆祝秋日丰收与祭天祭祖之日,后发展于汉代,是当朝帝王为追求长生而大赦天下的饮宴会。距今已有约三千年历史,时至今日,重阳节已被我国以法律规定为敬老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重阳也不例外,由于重阳节最初是追求长生,而菊又象征着长寿,所以习俗大都与菊有关。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时候人们在九月九日,领兄弟家人前去登高,为求高瞻远瞩,而登高又有沁人心脾,活血化淤之功效,是一种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

重阳正逢秋日菊花盛开之际,所以又被称为“菊花节”。在这天,人们会饮菊花制作之酒,菊花性寒,有解暑化淤之功效,且入口清香,微甜,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再有就是佩茱萸之风,茱萸在古代被人们喻为吉祥的象征,古人为求吉祥平安,故人人佩带茱萸,以求身体安康。

除了以上通常习俗外,各地又有不同的地方风俗,像苏州一带,南京人将五色纸凿成斜面,连缀成旗,插于庭内;常州人食用一种叫“骆驼蹄”的面食;在浙江,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互相拜访,也做粽子互相赠送;称之为“重阳粽”。

而远在北方的陕西一带,人们会互相赠送菊糕、菊酒,妇女要在这日以口摘茱萸,据说可以治心病。虽然南北有别,习俗不同,但这种种趣味盎然的重阳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朴素情感的向往,也为我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重阳是自古留下的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除这些以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被国家定为敬老节,这也提醒了我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养育我们的父母。

“金菊怒放映秋霜,茱萸静蕊迎重阳,鸿雁高鸣歌声朗,游子急归探高堂。”在这思亲的节日里,愿天下儿女暂将忙碌放一旁,捎上祝福探高堂。捶腰腿,洗碗筷,听絮叨,拉家常,孝亲感恩耀重阳!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篇2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篇3

时光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又一年的重阳节到了,九九重阳,代表着天长地久,也代表着尊老、敬老、爱老。现在的人们,也越来越看重这个中国的"老人节了,因为重阳不光是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把关爱老人之风传向全国各地,让他们都来尊老、敬老、爱老。然而正值年少的我们,又能为身边的老人么做些什么呢?

我想到的,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无非给老人们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帮着干点家务,除了这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不会再让我们干些什么了。平常,老人们总是最疼我们。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就留给我们;有好喝的自己舍不得喝就留给我们;我也从没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经常给自己添件新衣,却拿来儿女穿旧了的衣服穿;也从没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挥霍的买许多贵重的东西从来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却把剩下的钱给我们买零食;更没见过爷爷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学误了点,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着,不让我们在校门口干着急。

说到这儿,我不免有想到了一些不好的情景。秋天天气转冷,奶奶总是问我:“穿那么少,冷不冷?”这时我便会不耐烦地转过头去,烦躁的说上一句:“不冷不冷。”心里还不住的埋怨奶奶太隆a偕涎埃苁嵌v鲆痪洌骸奥飞闲⌒目闯担鸸馔娑!”往往我来不及听爷爷说完这句话,就插上一句:“知道了,知道了!”就觉得整天听着一句话,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

不知我的这些表现是不是刺痛了您的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请原谅我这个孙女的不孝和不懂事。

谈了那么多,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要理解老人,尊敬老人。想想哪个老人不想得到晚辈的重视与尊重呢?虽然我们不可能有太多的资金与精力去给全体老年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老人做起,用自己一点一滴的爱去感动他们。最后,祝全社会所有老年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儿孙满堂,安享晚年!!!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篇4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吴江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篇5

书中说“爱在无言间”,亲人们的爱无语,却显得无微不至;我们对爱的回报无语,却包含点滴感恩。

星期天是重阳节前一天,我和外公、外婆一起准备吃午饭。年近古稀的外公在水槽边洗着嫩绿的青菜;倍显苍老的外婆便站在狭小的厨房里炒菜。厨房中油烟滚滚,接连不断地传出外婆被呛的咳嗽声,咳,咳咳……一声,两声……,那苍老的声音在我的耳畔回响,我有些不安。外婆年岁已大,却还要忙着照顾子孙,迟迟无法安享晚年。回忆在外婆家度过的那段童年,无论是吃喝拉撒,还是玩耍嬉戏,方方面面都照顾得周周到到。如今我也不小了,可是还没有一次正式地为外婆做过一顿饭,洗过一次脚,过过一次生日。

至此,我不再浪费时间,起身一股脑儿钻进厨房。我两手搭着外婆的肩膀,贴着她的耳朵说:“外婆不要太辛苦了,今天就由我来炒菜吧!“外婆一愣,手停止了倒油,扭过头微微一笑,她满脸欣喜,说道:”怎么,今天我的外孙女变乖了?“我没有回答,顺势拿起盆中的青菜,还没放,就听见外婆喊:”慢点儿,小心油溅出来烫伤了手。”短短一句话,透露着无限关怀。听着外婆的叮嘱,我小心地摆动手中的锅铲。菜慢慢瘪下去,差不多熟了。我拿起筷子,夹了一根,放在嘴边轻轻地吹了又吹。凉了一点。我把菜移到外婆嘴前,笑呵呵地说:“外婆,这是我亲手为你炒的菜,尝尝吧!”她一边嚼着菜,一边使劲地点头,还不时地说:“恩,好吃,我的孙女长大、懂事了。”看到外婆眉开眼笑,听到外婆对我的赞扬,我手舞足蹈着跑到河边,真是太兴奋了,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我终于如愿以偿,为外婆炒了一盘普通而情意浓浓的青菜。

我放眼眺望河岸边一排高大的柳树,枯黄的叶子静静地飘落在地。想到明年,春暖花开时,那衰老的柳树,又将孕育出千千万万嫩绿娇翠的新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篇6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了,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小学生更要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

我们小区附近有一家敬老院,每次从那经过,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看过去,那些失去健康的老年人好可怜,辛苦了一辈子,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晚年,却要在敬老院孤零零的度过。所以,早在几天前,我和邻居几个小伙伴就商量好,这个重阳节去敬老院看望那些老人,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表扬。这天一大早,我们带着水果和食物来到了敬老院,许多大人已经带着孩子早到了,敬老院非常热闹,老人们眉开眼笑,我们帮他们打扫卫生,唱歌,讲故事,看着他们欣喜,激动的目光,我们开心极了,一个上午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过去了。为别人行善,就是在为自己储存幸福,我们决定,明年的重阳节还去敬老院为老人们献爱心。

中午,回到家中,我越想越不对,陪伴我成长的奶奶我又为她做了什么,“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我说:“奶奶,我要为你洗脚。”,我用盆子打好水,把奶奶扶到沙发上,我给奶奶挽起裤脚,脱下袜子,把脚放进水里面,奶奶高兴的泪水涟涟,我说:“奶奶,你的脚茧子怎么那么厚呢?”,奶奶叹了一口气,时光回到了四十年前:爷爷奶奶结婚后,生下了大姑,二姑,三姑,爸爸和叔叔,爷爷在河南油田上班,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做贡献,奶奶带着五个孩子在山东老家种地,非常辛苦,奶奶个性强,种出来的庄稼长势喜人,谁见谁夸,她的脚都是那时候长年累月累的了。九十年代初,奶奶带着孩子们来油田和爷爷团圆,依然为一家人操劳,再后来,有了我们这一代,奶奶就轮流着为我们做饭洗衣,接送我们上学放学……

泪水不禁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仿佛看到在以后的日子里,一个小姑娘搀扶着我行走不便的奶奶,慢慢地向前走着,那个小姑娘就是我。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篇7

重阳节过去了,但是与此有关的一条新闻却发人深省。重阳当日,解放日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虽然知道重阳节,但是却并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都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的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是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百分之九十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并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篇8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篇9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在古代民间,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诗人王维更留下千古传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已经被商业化,失去了文化底蕴。往年的重阳,都没有放假,这个传统节日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才可以在这个节日去登高应节,去缅怀故人。所以,渐渐地,重阳节演变成了老人节。

搜索建议: 重阳节的作文600字  
热文

 过生日作文300字

【精华】过生日作文300字五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