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盘点中国的天文学家(中国的天文学家有哪些)

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你必须全力争取。你要展现你的能力,要努力工作……如果我们能竭尽全力做得更好,我认为女性的地位会变得更加平等,甚至比男性更高。

11月2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95岁的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首位女性天文台台长叶叔华在全英文演讲中,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近日,该演讲视频片段在网络流传,引发热议。

公开资料显示,叶叔华于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1951年进入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工作;1958年受命负责建立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确定了如今的北京时间;197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同年11月,在叶叔华的带领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16年后,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叶叔华星。

1980年,时年53岁的叶叔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作为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叶叔华积极倡导的VLBI系统,为成功发射的嫦娥一号作了精确测轨。

深耕天文学研究之余,叶叔华对男女平等、女性教育、女性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亦十分关注。

11月10日,叶叔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首过往,她并未感觉自己头上存在玻璃天花板,没有感觉到对我有什么限制,我一直都是走得很顺当的。我已经把它冲到最高。

11月2日,叶叔华院士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受访者供图

没有预计到(演讲)有那么大的影响

新京报:你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的演讲影响力很大,触动了许多年轻人,对于这个演讲的反响,你如何看?

叶叔华:我当时就是简单准备去讲一讲,没有预计到有那么大的影响,真的。可能只是因为年纪特别大,跑去一讲我95岁,把大家吓了一跳,这一点可能让大家比较吃惊。

新京报:放眼科学界,你在演讲中提到的玻璃天花板具体指什么?

叶叔华: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很多年前的一个国际天文学会会议里。参加者在一起开会,全部都是女性。有一位欧洲的女科学家说,在她的单位,(职位)升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遇到玻璃天花板,升不上去。同时,她讲了一些女性遇到的困难。

新京报:你认为哪些因素促成了玻璃天花板的产生?

叶叔华:这个很难说了,男女不平等是长久以来的事情。

新京报:在11月2日的演讲中,你谈到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你必须全力争取,你这一生当中全力打破过哪些玻璃天花板?哪一块玻璃天花板最难打破?

叶叔华:我个人没有感觉有玻璃天花板,没有感觉到对我有什么限制,我一直都是走得很顺当的。我已经把它冲到最高。

新京报:你怎么看目前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叶叔华:这个很难说。是不是女性就一定不行?或者女性就一定很好?其实每一个单位都不一样。确实也有很出头的女性,但平均而言,并不觉得女性的地位很高。

新京报:1950年夏天,你23岁,想加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却收到只招收男性的回复,当时你给时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写了一封信,后来你如愿进入紫金山天文台所属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工作。你在那封信中写了什么?

叶叔华:好像在信中写了五六个不应该不用自己的理由,大概就说我是读天文的,为什么你不用我?我自己觉得自己是可以做各种事情的。反正当时很气愤但也不舍得,那时紫金山天文台从云南搬到南京,路上很曲折,仪器损坏了很多,到南京之后,天文台主要忙着把仪器修好,把望远镜装起来,都没有办法开展很厉害的工作。

我写信争取以后,倒真的争到了。但当时科学院里面的女的确实比男的要少得多,男女平等还是相当一段时间后才实现的,当然也有女同胞自己抗争的力量在内。

11月2日,叶叔华院士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莫比乌斯论坛。受访者供图

我的生活就是天文台

新京报:在你70余年的天文学研究生涯中,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叶叔华:我想应该是做到时间工作的精确度吧,受命负责建立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确定了如今的北京时间。说实在话,当时我们中国做的比苏联的系统还好,自己觉得是真的很满意了,其他人也都承认的。

新京报:听说你现在依然坚持工作日到上海天文台上班,是什么支撑你步履不停?

叶叔华: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到天文台去,我干什么呢?工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新京报:现在日常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叶叔华:我大概是七八点钟起床,九点过后到单位,下午两点半左右回家。回家之后多半看看电视或者文件上的消息,一般九点之后睡觉。像我们这种人,其他工作都不会做,我也不喜欢去商店,我的生活就是天文台,能够这样就很好了。

新京报:你当下在单位做些什么研究呢?

叶叔华:现在做研究的机会不多了,我们都不如这些年轻人,你去抢人家的事情也不好,但可以帮他们看方向,看下哪些事情我们应该争取来做。大家都太忙了,我比较闲,我就会给大家想想看,比方说上海天文台的发展方向、可以投力量去做的事情等等。

新京报:有哪些保持健康的心得?

叶叔华:并没有说一定要吃些、干些什么。但我的生活比较规律,中午在天文台吃一顿饭,天文台有食堂,也做得蛮好,下午买些菜带回家。

新京报:你怎么看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前景?

叶叔华:前景当然很美好。以前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做到。国家现在这么强大,有资金又有人力,完全可以做些大的事情。

新京报:在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你还分享了未来可以从天上取能源的消息,能展开讲一讲吗?

叶叔华:针对将来的能源,大家在会上谈得比较多。我就简单讲了两句,分享了最近得知的消息。简而言之就是从天上的恒星那里取能量,这是很厉害的新的方法。星星在天上那么多年,照样很亮,这个能量是非常大的,如果人类用这个方式取得能量,搬到地面上来用,既安全、干净无害,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许多国家多年来坚持试验这项新能源,近年已取得有希望的结果,但目前尚未成功。

新京报记者 吴淋姝 编辑 胡杰 校对 吴兴发

搜索建议:盘点中国的天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