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为什么很多人安于现状?

作者:老喻的

来源:孤独大脑(ID:lonelybrain)

本文是十二个独立的思考片刻。

01

可以十岁读大学吗?

大卫·休谟10岁的时候就进入了爱丁堡大学。

这并不是因为他早熟或者是天才,他的兄长也是很小就在那里读书。

少年时候就入读大学是当时的一个惯例,比如说亚当·斯密14岁开始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

我并不是提倡要让孩子很小就开始读大学,而是想说:

极有可能我们按部就班地按年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这个流程是过于死板的,甚至是没有道理的。

更别提我们把一个孩子高中三年最富创造力的时光,基本用于应试和刷题了。

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给他孩子设计的学校,去除了年级的概念。

02

混乱是孩子的天赋

混乱是一种天赋。

可孩子们从小就被成体系地剥夺了混乱的天赋和权利。

混乱的背后是handle混乱:

与混乱共舞,在随机性中实现多样性,获得变异(创新&创造)。

刚才看到一幅艺术家的作品,想起女儿房间的照片拼图,也许她还是个有混乱天赋的孩子。

这算是一位父亲的自我安慰吧。

03

口感的局部和全局

百事可乐曾经在口味盲测中胜过可口可乐,除了品牌、口味习惯等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

(至少在当时)百事可乐口感较甜,容易在单次PK中获胜,但长期喝可口可乐也许更不容易厌倦,即口厌感较低。

这大约是口感上的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吧。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有类似的逻辑:有些关系浓郁,有些关系长久。

此外,不要轻易因为一次难忘的“口味盲测”,而对一个人或者事物得出最终判断。

04

“无记忆性”决策

围棋是关于“无记忆性”最好的隐喻。

围棋是落子位置和顺序的游戏,可对于当下决策而言,棋盘上已有棋子的“顺序”(包括基于顺序的因果关系和目的、策略等等)没有任何意义。

也就是说,过去的所有事情,已经被压缩在一个“时间平面”上。

然而,在现实中,决策者很难摆脱与顺序有关的记忆。

时间的先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令人类有一种顽固的“前面是因、后面是果”的幻觉。

一个人要获得思想上的自由,有种方式就是在时间上获得自由:

决策者可以打碎时间的先后,来重构思考;

回忆者也可以如此,获得一种《追忆似水年华》的自由。

05

为什么安于现状?

“好上一些”并不能让人改变。

哪怕是面对回报相对明确的改变,人们也会为安于现状付出大约10%~20%的成本,主要原因有二:

一、因为害怕不确定性,宁可相信眼见为实(即使是差的实);

二、懒得折腾,也就是厌恶转移成本。

所以从竞争的角度,也许有以下三种思路:

1、随大溜,东西差不多,有成本优势;

2、好上很多倍;

3、做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全新的品类。

06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现实世界里,“无欲则刚”通常是为了更大的欲望。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原意,更类似于斯多葛学派的主张:

“自由基于欲望的消除而非更多欲望的实现”。

不过,“无欲”的提法已经充满了“欲”的意味了。

07

聪明人的“妙手”

对聪明人而言,“妙手”经常是个坑。

一方面他们更容易发现“妙手”,一方面“妙手”对他们的诱惑更强(不管是因为智力愉悦还是自我证明)。

笨人容易掉入沉没成本的陷阱,而聪明人容易掉入尚未发生的“妙手机会成本”的陷阱。

这类妙手实在太美妙,令聪明者“追鹿者不见山”。

例如足球前锋的过度盘带。

又例如企业执迷于美妙产品。

结果,要么错过重点,要么掉入陷阱。

08

跳跃和计算

跳跃型思维的人可以分为两种:

一、跳跃但不懂得计算。计算是指对跳跃过程的还原和验证;

二、跳跃且懂得计算。

但是,第二种人经常因为跳跃能力过强而忽视计算。

他们若能建立起某种个人机制,强迫自己整合跳跃与计算,会获得惊人的力量。

这就是所谓个人的算法。

09

人类概念

吃饭时围观AI下围棋。发现AI转身非常灵活,脱先,切换战场,弃子,很大一块棋说不要就不要了……

又想,在“围棋上帝”AI面前,“灵活”,又或是“坚持”,以及上述种种人类概念,都不过是表象化的形容词罢了。

在基于全局的估值函数与计算面前,这些强调感觉的“启发式概念”毫无用处。

走“更大全局胜率的一手”,胜过一切形容词。

其实,“感觉”就是人类启动全局优先的开关,只是能力受限而已。

10

有点儿奇怪的人

你也许会觉得有点儿奇怪。

但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有点儿奇怪”的人。

他们并不想伤害谁,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

驱动他们做那些“有点儿奇怪的事情”的唯一原因,是他们对这个“有点儿奇怪的世界”的好奇心。

你不必理解他们,甚至可以不相信他们,但请你别为难他们,给他们一点点儿可以“奇怪”的空间。

11

一流的头脑

德鲁克说过大约是这样的一段话:

企业第一流的头脑应该用于发现新机遇,而不是解决老问题。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应该是,用更大的、变化的视野去思考问题的本质:

有些旧问题,也许只是被错误定义的,或是过于局部,会随着新机遇的发现,以及更大问题的解决,而自然得到解决。

例如集装箱的发明故事:

“上世纪50年代之前,航海公司都在使劲购买好货船、招聘好船员,他们的想法是,只有船跑得更快、船员业务更熟练,航运效率才会更高,公司才能赚钱。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结果没啥用,成本还是居高不下,整个行业都快干不下去了。

后来大家才发现,原来当时影响效率的最大因素不是船和船员,而是轮船在港口闲置、等待卸货再装货太耽误时间。所以大家想办法来提高货物装卸的速度,于是就发明出了集装箱,航运总成本一下子下降了60%,整个航运业才起死回生。”

要理解新机遇和老问题,需要重温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

管理=界定使命+领导力。

第一步:界定企业的使命;

第二步: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

探寻新机遇和解决老问题,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在“使命”的大框架下整体思考,既不是画地为牢,也不是天马行空。

从使命的角度看,更广阔的视野可以发现更多的新机遇;

从领导力的角度看,要打好自己手上的牌,知道如何将馅饼吃进嘴里。

我喜欢德鲁克对企业家的定义。他认为:

“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12

保有“选择权”

晚餐时的对局可谓起起伏伏。

因为没“保留选择权”,随手将一个失败的局部“破罐子破摔”到底,结果在一个可以赢下整盘棋的打劫中缺少劫财,输掉了全局。

人和动物都有一种类似的本能,遇到困境后会本能地瞎扑腾,哪怕这种瞎扑腾无济于事。

理性的做法是放下,保留变化和剩下的可能性,去仍有希望的战场争取力挽狂澜。

就像今天这盘棋。我终局前发现了打劫的妙手,只要多一个劫财就能反败为胜。

然而,我在此前一个计算错误的局部战争中,本能地扑腾了几下,走完了所有局部变化,从而浪费了好几个宝贵的劫财。

保有可能性,是一个高手的态度。

事情发生了,就去思考接下来最该做的是什么。

不懊恼,少解释,不折腾,向前看。

因为不甘心,而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毫无意义地耗尽,是人类愚蠢的本能。

超越这一点很难。

一旦做到,你就算是个决策高手了。

搜索建议:为什么很多人安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