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动物界全系列】蛔形下目—异尖线虫科

蛔形下目—异尖线虫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线虫动物门

色矛纲

色矛亚纲

小杆目

旋尾亚目

蛔形下目

异尖线虫科

 

异尖线虫科(学名:Anisakidae),又名复管科、安尼线虫科或海兽胃线虫科,是肠道线虫(即圆虫)的一个科,属于小杆目旋尾亚目蛔形下目(旧蛔虫目)。本科物种当被人类误吞,主要是透过食用生鱼片或未经煮熟的鱼肉传染,会引起海兽胃线虫症或复管线虫病。

1.形态特征

体表光滑、无棘等特殊构造。有或无中间唇。消化道结构属间有变化。

2.异尖线虫属

异尖线虫属(学名:Anisakis),又名安尼线虫属,俗称海兽胃线虫,是属于线虫的一种寄生虫,通体白色,一端略显暗沉,其生命的循环透过鱼类和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来完成,虽然不能利用人类发育成熟而完成生命周期,也就是无法寄生,但是误食含有幼虫、成虫等未经煮熟的鱼肉,可使用餐者受到感染,而患者则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或过敏等反应,因此生鱼片会使用超低温冷冻方式进行消毒。

(1)形态特征

唇瓣前区具中等略为双叉的齿状嵴,间唇付缺,食道具有长方形的腺质的后端膨大,无膨大部的突起或盲肠。雄虫尾部钝圆,锥形,有许多肛前乳突和数对肛后乳突。交合刺等长或不等长。雌虫阴门位于体前部,卵较小。

(2)生活习性

此属的幼虫包囊在鳇鱼、大麻哈鱼、驼背大麻哈鱼、鲶鱼的体腔、肝内有过记录。

(3)主要种类

简单异尖线虫[A. simplex (Rudotphi,1809)Baylis],寄生于花鲈、刀鲚,发现于黑龙江及辽河流域。简单异尖线虫感染人体,引起急腹症,病人通常吃了未煮透的海鱼和墨鱼而感染。

3.对盲囊线虫属

对盲囊线虫属(学名:Contracaecum)为异尖线虫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唇无具齿的嵴。间唇存在,通常很发达。腺食道缩小,有一盲突,肠盲囊存在。雄虫无翼膜,肛后突7对,一部分位于腹面,另一部分在侧面,肛前突数对。交合刺长,具翼,等或不等长。引带付缺。阴门在身体前区,卵生。

(2)生活习性

寄生于鱼类、鸟类及食鱼的哺乳类。鳜对盲囊线虫(C. sinipercae)寄生于鳜肠;有钩对盲囊线虫(C. aduncum)寄生于驼背大麻哈鱼、大麻哈鱼、乌苏里白鲑;(C. rudolphii)的幼虫寄生于青海湖裸鲤及高原条鳅之体腔

(3)主要种类

海产鱼类的寄生记录有:厦门对盲囊线虫(C.amoyensis)、牙鲆对盲囊线虫(C. paralichthydis)、棒形对盲囊线虫(C. clavatum)、以及寄生于大眼鲷胃、小三线鳎、叫姑鱼、真鲷肠系膜的Contracaecum sp.。

4.高氏线虫属

高氏线虫属(学名:Goezia)为异尖线虫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其体表具有一系列环状结构,其后缘具棘。尾端呈圆形,有比较明显的突起。唇3片,扁平,向外扩伸,一缢痕使它与身体区分,并有乳突。食道在中部稍微缢缩,并在后部膨大成球形,后端发出长的、单一或成对的附属物,具有一短的向前的盲肠囊。雄虫尾圆锥形,延伸成一附属物,有许多肛前及肛后突。交合刺亚等长。无引带。雌虫尾端急剧变细成一钝圆突起。其尖端可能具有细刺。肛门位于身体中部稍前。卵生,卵小,呈球状。

(2)生活习性

寄生于鱼类消化道中,偶见于爬行类。

(3)要种类

本属有20余种的记录。在我国鱼类中寄生的,以南京高氏线虫(G. nankingensis)较为常见。它寄生于白鲟、长吻鮠、鲶胃,分布于南京及太湖、浙江菱湖等地。在辽河见于鲶、鲶和欧洲鲶杂交种、青鮠的胃、肝。此虫粗而短,表皮上有系列环状的隆起,其上有小刺。福建发现的鰕虎高氏线虫[G. ( G. ) gobia]和小高氏线虫[G. ( G. ) parvus]寄生于鲈鱼、鰕虎鱼、鲶的肠中。此属依据肠盲囊单一或成对,而分为2个亚属,即Goezia亚属及Pseudogoezia,国内报告的3个种,均隶于Goezia亚属的种类。

5.针蛔虫属

针蛔虫属(学名:Raphidascaris)为异尖线虫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唇无具齿的嵴,但表皮有突出的结构,特别是亚腹唇。间唇付缺。食道下有后盲突。肠盲囊付缺。雄虫尾圆锥状,稍向腹面弯曲。每侧均有具柄的肛前突及肛后突。交合刺等长,有翼膜。引带缺如。雌虫尾长,渐变为尖细,阴门在体前部。卵生,卵小,产出时内含少数分裂球。

(2)生活习性

寄生于真骨鱼类。

(3)主要种类

本属线虫有6种的记录,另外尚有一些未定种的报告。如针形针蛔虫(R. acus)、鲤针蛔虫(R. cyprini)、鮠针蛔虫(R. leiocassis)、鮟鱇针蛔虫(R. lophii)、细刺鰕虎针蛔虫(R. acentrogobii)、鰆鲹针蛔虫(R. chirocentri)。在湖北的鲚胃及幽门垂和腹腔,辽河流域的红鳍鲌、刀鲚、凤鲚的胃肠、肠系膜,江西鄱阳湖的鲚鱼腹腔及胃均有过针蛔虫幼虫的寄生记录。

6.豹蛔虫属

豹蛔虫属(学名:Phocascaris)为异尖线虫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每一唇瓣均具3条朝向口孔的凹沟(深的切口)。有具齿的嵴。背唇具2个对称的亚中位的乳突,亚腹唇具亚中位和侧位乳突各1个。中肠短,具香肠状腹突。肠盲囊背位,中等长。雄虫:尾部圆锥形,每侧均具大量肛前长乳突和数个肛后乳突。交合刺细长,亚等长。无引带。雌虫:阴门位于体前区。卵壳薄,产出时含分裂的卵球(ova segmented)。

(2)生活习性

寄生于鳍脚目。长刺豹蛔线虫P.longispiculum寄生于军曹鱼,采自福建厦门。

7.针齿蛔虫属

针齿蛔虫属(学名:Raphidascaroides)为异尖线虫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唇有具齿的嵴及角质化膨大的侧缘。间唇存在。食道肌腺质,后接腺质中肠,该连接处还着生有一后盲囊。肠盲囊付缺。排泄孔位于神经环之后。雄虫:尾部圆锥形,其尖端被有大量欠发达的刺。具大量的肛前乳突和少量的肛后乳突。交合刺等长,具翼。引带付缺。睾丸始自食道略后。雌虫:尾圆锥形,其端部满被细刺。阴门位于体中线之前,卵巢位于体后部,子宫位于体中部。卵亚球形,壳薄,通常含有不分裂的卵球。

(2)生活习性

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之消化道。

(3)主要种类

棘茄针齿蛔虫(R. halieutacaeYni)寄生于棘茄鱼肠,发现于海南岛白马井。

 

搜索建议:
热文

 湖南省省委书记历任名单大全

撰文 | 余晖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任命名单,任命:应勇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