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2022高考语文 名句默写题精准预测(2)

时间:2022-04-21 08:00:29 热议 我要投稿

《逍遥游》

(1)(2019全国卷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1)(2017·全国卷Ⅱ)《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      ,

!”

(2)(2016·山东高考)《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            ”。

(3)(2015·全国卷Ⅱ)《庄子·逍遥游》指出,“        ,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4)(2014·全国卷Ⅱ)《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5)《逍遥游》中说明鲲鹏即使奋飞能直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非逍遥,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

(6)庄子在《逍遥游》中用“       ,      ,         ”

描绘了列子轻盈行走的情形。

(7)《逍遥游》中,用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8)《逍遥游》中,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然后列举了三类人:       ,

,       。

(9)《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10)庄子《逍遥游》描写鹏具备了没有什么力量能阻遏它的条件之后,再打算飞往南方的名句是“       ,        ,        ”。

(11)《逍遥游》中,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笑,其中“       ,      ,      ”用来说明小事“所待”甚小。

(1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     ,    ,

(13)庄子在《逍遥游》中举现实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    ,            。

(14)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          ,          ”,

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荣辱不惊心态,大致相当。

[自我校对]

1)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 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

适莽苍者 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

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野马也 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师说》

(9) (2019全国卷Ⅲ)《师说》中,对于为子择诗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019北京卷)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8·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2014·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         ,       ”。

(3)《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4)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        ”。

(5)《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        ,

”。

(6)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7)韩愈在《师说》中用“       ,       ,         ”

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8)《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9)“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

的意思一致。

(10)韩愈在《师说》中表现当时普通人才能低下却耻于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         ”。

(11)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            ,            。

(1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      ,

,      ”的态度。

(13)《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        ”的观点是相同的。

(1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15)《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16)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    ,       ”,旨在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自我校对]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2)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4)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4.阿房宫赋

(1)(2019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2)(2017·全国卷Ⅰ)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          ,            ,

?”

(3)(2016·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4)(2015·重庆高考)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

(4)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句子是“

,      ”。

(6)《阿房宫赋》中,“      ,      ”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      ,      ”。

(8)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

(9)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      ,

”。

(10)《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       ,        ?

(1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12)《阿房宫赋》中,写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句子是:    ,    ,

,      !

[自我校对]

覆压三百余里 , 隔离天日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