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病案示例“望而可知、扪而可得”

时间:2022-04-19 14:06:09 热议 我要投稿

前言:这是一段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的缘由;时间大约是1800年前;出处:《注解伤寒论·平脉法》。

学生问:“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老师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通过自己诊病当中的经历,谈了脉诊、问诊、望诊的运用。

某日,病者的家属来诊所请老师看病,诉说病人高热不退、全身各处的关节,尤其是头部、后背疼痛。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寒邪闭表、卫闭营郁的伤寒表实证,于是准备了麻黄汤的方药便跟随病者家属前往诊病。

见到病者,病人已经熟睡,诊得其脉象沉而迟。于是告知病者家属:邪气以退,无需用药。

何以知之?学生问道。

老师回答:对于一个全身发热并伴有疼痛的伤寒表实证,他的脉象应该是浮脉且寝食难安,今诊得其脉为沉脉且病者安然自卧,故而得知表邪已退。

这是由于病象和脉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病象和脉象同是邪气所产生的象。倘若病象与脉象不合,说明邪气已经发生变化。不仅如此,病与症也是相互联系的。于是老师又举例说明了望而知之的诈病。

老师说:一病者家属来请诊,说病人发热、烦极。次日我前往应诊,却见病人面壁而卧,不愿诊脉。眼神闪躲、说话三言三止。已知这是诈病。

何以知之?学生问道。

老师说:发热、烦极的病人应坐卧难安,今病人面壁而卧。即使发热烦极,能安卧者表明燥热已退,才能安卧。再者,身处痛苦之中的病人见到医生本该极力配合诊治,而病者不愿诊脉、眼神闪躲、说话三言三止,这是顾虑医生诊知实情。

写在最后:所谓“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是经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和细致入微的观察,经深思熟虑而得出。并不是虚妄的臆测。

/完/

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抱朴言" 至美中医、至朴之言!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