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花21万补数学结果考59分,我家孩子是真的没天赋吗?”

时间:2022-09-17 12:43:58 热议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家长会了么

魔幻新闻天天有,接二连三教育口。

最近重庆一位家长花21万元给上高三的孩子补数学,结果孩子摸底考试数学只考了59分。家长气愤不过,直接找到培训机构讨要说法,甚至喊来了警察。 机构给出的解释是, 这孩子在补习前数学只能考20多分,补习之后现在能考到59分,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 无奈家长并不买账,不仅不认可培训机构的工作,还语言辱骂威胁。

评论区这次风向出奇一致,网友们纷纷表示“差距过大就不必强求了……”

如今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与成材的态度,主要分为两派:笃信努力就一定有收获的“鸡娃派”,相信天赋至上、如果不是那块料就别push的“佛系派”。

没错,有些天资聪颖的人,不用特别努力也能考出很好的成绩。所以有人认为天赋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一旦发现天赋不够,就及时止损,把着力点放在有天赋有悟性的方向,不然孩子痛苦,家长辛苦,一家子难受。

想起最近热播剧《小舍得》里最激烈的一个片段: 田雨岚和钟老师吵架,钟老师情急之下为了堵田雨岚的嘴,撂下的那一番关于天赋论的狠话,不知道戳痛了多少看剧的家长们。

钟老师提到的米桃就是个开了外挂的学神,没有经过专门的奥数学习,转学来到大都市牛小,就能在数学摸底考试里靠满分。而这套卷子数学老师暗戳戳安排了几道没学过的奥数压轴题,原本班上的学霸颜子悠也只考了八十多分。

相信看到这个剧情的家长们,也与我一样有着些许疑问: 某一方面的天赋高低真的决定了这条路该不该走下去么? 天赋真有那么重要吗?

1、我们大多数人,还没到拼天赋那份儿上

实事求是地说,天赋对个人的成就还是有影响的。但是在普通人的竞争中还轮不到拼天赋出场——普通人靠努力就已经可以打败90%的人,只有在顶尖的领域,天赋的差异才比较明显。

相对而言,拼天赋的竞争在体育方面比较常见,飞人博尔特凭借一己之力将人类的百米纪录提升了至少50年,他在2009年柏林世锦赛上创造的9秒58,至今无人望其项背。

俄罗斯撑竿跳女王伊辛巴耶娃为了拿到破纪录的奖金,每次重大比赛都只更新一小点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在其他运动员已经达到个人极限时,伊辛巴耶娃才刚刚开始热身。

篮球领域只要身高够就能拿到轮换资格。灌篮高手里的田岗教练看到2米02的鱼住受不了魔鬼式训练、觉得自己只有身高其他一无是处时,是这样安慰他的:

只是长的高罢了,不是挺好吗?体力可以培养,技术可以培养,身高是不可以培养的。就算是再高明的教练也是不能培养的!高也是一种才能,你要好好珍惜这种才能。

如果你身高在2米10左右,运动能力出色,防守认真,进攻不越权,只做好挡拆顺下,等后卫喂饼把球放进篮筐,其他什么都不会,你就可以拿到1000万美元年薪;

如果你还会点别的,如挡拆后外弹3分、策应传球、篮下欺负欺负错位小个,那就是妥妥全明星,球队顶薪在等着你!

竞技体育由于头部效应,只有顶尖的选手才能获得曝光度,所以天赋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整个体育产业并不是只有那些镁光灯下的体育明星。健身房教练、培训机构老师、学校体育老师等等,从小练体育考体校的人很多,整条产业链的尾巴很长,他们虽然天赋不够无法在顶尖环境中生存,却也能凭借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再说一遍,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还没到拼天赋的阶段,如果你希望孩子像朗朗、刘翔一样成为各个行业的顶尖明星,那确实需要天赋。但如果只是希望他多一份才能、陶冶情操,抑或是为了将来能走捷径上个美院、体育学院,那么相比天赋,努力更为重要。

仅仅是考个大学、学个奥数也动不动搬出“天赋”,未免有点玄幻了。

2、能力实体观vs能力发展观

跟“鸡娃派”与“佛系派”各自所持理念所对应,心理学也有关于“能力”的不同看法。

全球最高教育奖得主德韦克认为,一种对于能力的看法是“能力实体观”,这种观点相信能力是固定的,个人无法控制。他们会将考试看成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高成就,避免因失败导致的消极评价。

另一种看法是“能力发展观”,这种观点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他们会将学习和考试看作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追求发展自身的能力;高成就和积极评价反而是这个追求的副产品。

持有这两种不同观点的人对待学习的态度会有什么区别呢?

在一项心理学试验中,研究人员对孩子们进行采访。有一部分孩子告诉研究人员, 如果他们某次考试未通过, 很可能会在下次考试中作弊, 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或者,他们会找那些考得更差的孩子交往,以寻求自我安慰。

后面的研究陆续表明,这一类孩子倾向于逃避困难。科学家们监测了学生们面对错误时的脑电活动图像,可以发现他们的额叶几乎没有什么活动。

是的,这就是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孩子,他们在错误面前选择了逃避,并没有积极地投入。而持有“能力发展观”的学生们,相信能力会通过锻炼得以提升,他们积极地应对、剖析错误,从中学习,最终订正。

而父母对于孩子的能力态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孩子考试失败,就得到“你真是太笨了,没救了!”、“看,你数学就是不行”等评价,那么孩子就会接受他人的这种设定, 以后即使考得好,孩子也会觉得是“因为我聪明,而不是因为我努力了” 。

这种孩子容易形成能力实体观,长期以往,孩子会出现自我设障行为——只挑最难的和最简单的任务,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阻碍自我发展。

3、兴趣比天赋更重要

这句话毫不夸张。太多原本有天赋的孩子因为没兴趣,父母的强求逐渐变成了负担,最后浪费掉了天赋,这一点在中国的培训市场上尤其常见。

据我对国外社区体育的了解,许多孩子的课外活动是以社区形式自治组织的。比如有一位父亲擅长游泳,就会组织同一社区的其他孩子,每周末一起参加游泳课程,他负责看管。

参与这种活动不需要任何费用,孩子在一起只管“瞎玩”。等他们长大了,如果还有兴趣愿意继续深入,父母会给他请专业的老师,或者加入学校组织的体育联盟。

因为是社区自治且不收费用,组织者可以放飞自我和孩子一起玩耍,不用考虑“我要教会孩子什么技能给家长一个交代”,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会强化他们去深入专研,继续从事这一项目。

而中国式培训的悲哀在于,培训机构和教练是收费拿钱的,如果不教会孩子们一点东西,结业时拿不出来给家长展示,只说“我们是培养兴趣的,来玩是主要目的,学技能不重要”,大多数家长不会买账,甚至还会要求赔钱。

最后只能竭泽而渔,在小小的年级就透支了兴趣,天赋再高,也不愿意沉下心来练习,最后只会荒废了天赋。

说一句话可能很多人不爱听:

在人类漫长的生命经历中,从安身立命这个角度来看,天赋并不那么重要。

找寻自己合适的位置更重要。不管天赋高低,在孩子求学阶段,定一个合适的目标,观察孩子是否能够努力的做到做好,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天赋打底,勤奋先行,最起码,基本的课内学业大纲要求要达到吧?

至于奥数,当做一个见识新世界、开拓视野的新渠道去感受是可以的,但非要定一个明显高过孩子能力又不切实际的目标,那就没必要了。如果因此影响了亲子关系,那就更过了。

在此之上,要发现和发展孩子的天赋,就得靠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了。唯有对某个东西有持续的兴趣,才能让孩子在获取相关知识和能力的道路上遇到艰难险阻也不觉得苦,反而会因为获得一些进步而有成就感,并最终获得满足。

外人偶尔机缘巧合看到孩子某些高光时刻,会感叹:这孩子,在XX方面真是有天赋。但其实都是必须靠着兴趣、努力去驱动而得到的回报。真正内心理智且平静的家长,不会沉浸在“天赋论”里面沾沾自喜,只会在心里说:

天赋?我们才刚上路呢,让它再飞一会吧!

家长会了么(ID:jiazhanghuileme),这是一个家长、准家长和以后想当家长的人,都值得关注的公众号。专注于分享儿童教育心得、科学育儿理念、儿童心理研究;探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社会百态。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

▼精英说旗下账号 点击关注发现更多内容

你 “在看” 我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