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敬畏情绪如何影响个体的亲环境行为?其心理机制是怎样的?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人的亲环境行为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因为人们广泛认为,努力改变对环境有害的行为可以帮助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

许多学者正在从事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增加亲环境行为的方法。

一般来说,亲环境行为的人往往不得不牺牲他们的个人利益,以换取公众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Steg等人认为与对环境有害的行为相比,亲环境的行为可能更昂贵、更耗时、更不令人愉快。例如,为家里提供绝缘材料或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会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

由于亲环境行为导致的自身利益的丧失,个体在参与亲环境行为的过程之前,通常会面临一种权衡。

如果采取适当的手段来降低个体对自我的重视,增加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关注,那么个体的亲环境行为在逻辑上就会变得更加合理。

敬畏,作为一种典型的自我超越情绪,劝阻人们不要专注于眼前的个人兴趣,并促使人们采取更广泛的生存方式,从而倾向于考虑他人、更广泛的社区和自然的福祉。

因此,敬畏的情绪可能是促使亲环境行为的有效突破。

一、敬畏的特征

Keltner和Haidt认为敬畏是一种处于快乐之上,恐惧边缘的情感,尽管关于敬畏的情感体验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他们都有三个共同的特征,即浩瀚、适应和创新。

敬畏的组成要素——适应的需要,指的是情感迫使我们改变对世界的理解。敬畏令人费解的原因就是它确实如此;它迫使我们调整我们的心理结构来吸收新信息。

一项脑科学研究发现 当人们感受到敬畏时,这种影响会表现在神经水平上,大脑的左侧颞中回活动变少,这说明新的事件和经历,正重塑着一个人以前的思维模式。

这种适应指的是皮亚杰调整心理结构的过程。

当人们无法理解某种事物带来的体验时,就会对心理结构产生挑战或否定。这样的经历可能会让人迷失方向,甚至是可怕的,因为它会让自我感到渺小、无力和困惑。

敬畏的最后一个组成要素——对创新的渴望,也就是说, 当现有知识和心理结构受到挑战时,由于挫折和失去控制而导致探索新知识和经验的欲望越来越大。

通过关注当下而产生的时间充裕感也增加了人们体验创新的动机。

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

Robert等人认为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一些影响因素同时包括个人方面和社会方面。

个人因素包括童年经验,知识和教育,人格和自我建构,控制感,价值观、政治观和世界观,目标,感知到的责任感,认知偏差,年龄,性别,选择的活动。

社会因素包括宗教,城市与农村居住,规范,社会阶级,接近问题点,文化和民族差异。

赵亚飞等国内学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亲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整合模型,包括个体内部因素、亲环境的意愿和态度、外部情境因素。

具体来说,个体内部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动机、情绪、认知、能力等。

外部情境因素分为中观和宏观,中观因素中的近端环境包括群体及社会组织,宏观因素中的远端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国家政策法规。

Fritsche等人提出了亲环境行为的社会认同模型,以说明社会认同过程如何影响对大规模环境危机的评估和行为反应。

具体来说,群体内识别、群体内规范和目标以及集体效能决定了环境评价以及私人和公共领域的亲环境行为。

三、自然联结和亲环境行为

一些理论家认为,亲环境行为是由一种对自然的归属感所激发的。

对归属感的需要被视为人类行为的一个关键动机。 例如,过去的研究表明,人们试图通过对他们认同的人进行利他行为来巩固群体成员身份。

Mayer和Frantz将这一框架从社会关系扩展到自然世界,发现感觉与自然关系密切的个人不太可能伤害自然,更可能表现出亲环境行为。

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可能是,那些感觉与自然世界有联系的人认为它是他们的一部分,因此,认为有必要保护它免受伤害。

自然联结也预测着人们对亲环境行为的持续性的承诺,即人们积极考虑其行为的环境后果,并选择减少其有害的生态影响。

因此,与自然相互联系的感觉似乎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 环境需要不断得到保护,因为对环境的伤害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伤害到自己。

虽然自然联结和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有相对较好的记录,但很少有研究关注自然联结作为一种机制,可能会对敬畏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产生作用。

四、总讨论

敬畏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研究采用问卷和实验的方法从特质性敬畏和状态性敬畏情绪两个方面来探讨了敬畏和亲环境行为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敬畏情绪能够影响个体的亲环境行为。

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了不同敬畏诱发源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通过回忆书写法诱发敬畏情绪,将被试分为敬畏组和中性组。

研究表明敬畏诱发源中提及最多的场景是大自然,占到全部场景的40%左右,所以在研究中让被试回忆最近体验到的大自然中的敬畏场景,并书写下来。

结果显示,自然场景诱发的敬畏情绪显著影响亲环境行为 。

由于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敬畏诱发源的单一性和自然暴漏本身会促进亲环境行为。

所以在研究1b中,通过图片诱导敬畏情绪,增加了非自然场景诱发敬畏组作为实验组和普通的自然场景组作为对照组,以保证敬畏促进亲环境行为的普遍性以及排除自然的干扰作用。

结果显示相比于自然对照组和中性对照组的被试,用自然场景图片和非自然场景图片诱发敬畏情绪的被试都表现出了更高水平的亲环境行为。

并且自然场景诱发的敬畏组和非自然场景诱发的敬畏组的被试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敬畏情绪本身就可以促进亲环境行为,并不局限在只有自然场景诱发的敬畏情绪。

自然对照组显著高于中性对照组,说明普通的自然场景可以影响亲环境行为。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特质性敬畏和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个体的特质性敬畏对其日常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说明生活中经常感觉到敬畏情绪的人也表现出更多的亲环境行为。

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视频诱导敬畏情绪,与中性组相比较,敬畏组有更高的亲环境行为。

采用实验法,依然通过的是图片诱导敬畏情绪与中性组相比较,敬畏组有更高的亲环境行为。

综上所述,研究的研究结果与以往关于敬畏情绪的社会功能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在这些调查中,敬畏被证实可以增加亲社会性和集体参与,促进融入社会群体,并减少攻击性,敬畏情绪是自我超越情绪,使个体的注意力从自身转向外界。

意识到自我和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联系,减少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增加对他人、集体以及自然利益的关注,研究明晰了敬畏情绪的亲社会作用也可以拓展至亲环境行为。

敬畏对自然联结的影响

人们对自然联结有强烈的本能需求,称为生物癖。自然联结对人类都是有益的,以及对环境保护都是有益的。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增加,以及在公民生活中与户外自然环境刺激的隔离,这种基本类型的联系似乎已经受到了破坏。

这种困境激励我们研究人们是否会在敬畏后增加自然联结。

研究2a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特质性敬畏和自然联结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个体的特质性敬畏对自然联结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生活中经常感觉到敬畏情绪的人也表现出更多的自然联结。

研究2b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视频诱导敬畏情绪,与中性组相比较,敬畏组有更高的自然联结水平。

研究3采用实验法,依然通过的是图片诱导敬畏情绪,与中性组相比较,敬畏组有更高的自然联结水平。

根据亲生命理论,与自然的接触与联结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

已有理论和相关研究表明敬畏可以拓展自我概念,削弱“小我”,形成与自然联系紧密的“大我”,从而建立与自然的联结。

研究从敬畏的特质性和状态性两方面,验证了敬畏对自然联结的影响。

自然联结的中介作用

研究从敬畏的特质性和状态性探究了敬畏情绪影响亲环境行为的机制,结果发现自然联结在二者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从敬畏的特质性方面出发,中介分析的结果显示,自然联结在特质性敬畏和亲环境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敬畏通过影响个体自然联结的水平,增加了个体与自然的联结感,进而提高了个体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高正亮和同辉杰等人认为个体在经历了积极情绪体验之后,会显得更加的专注和开放,对新的事物也会时刻保持着探索和靠近。

且主动维持着与环境的联结并为此而选择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同时增加了个人的亲社会和亲环境行为。

通过视频、图片诱导敬畏情绪,自然联结在敬畏情绪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也就是说,敬畏情绪可以增强个体的自然联系。

这意味着面对大自然的浩瀚,体验到敬畏的人变得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

而是更关心他人和更广泛的外部环境,认识到自己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表现出更高的亲环境行为。

综上所述,研究从两方面证明了自然联结在敬畏和亲环境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敬畏情绪,作为一种自我超越的情绪,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弱小,这可能会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加强个人与自然的联系,会把自然看作是一个更大的实体。

意识到自己只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相当于保护我们自己,从而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采取具体行动。

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

启动自我建构时,自然联结在敬畏与亲环境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效果依存型高于独立型,结果显示出现了相反的效果。

即当启动独立型自我建构时,自然联结在敬畏与亲环境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更强。

另外,研究发现自我建构与敬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自然联结,但是出现了负向影响自然联结。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启动独立型自我建构时,敬畏组和中性组的被试自我报告自然联结和亲环境行为的水平差距远远大于启动依存型自我建构时。

因此导致了负向影响且启动独立型自我建构时,自然联结在敬畏与亲环境行为间的效应更强。

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人们经常根据几个重要的选择标准做出决定。

如果亲环境和自然联结不在重要标准之列,那么人们就不太可能表现出自然联结和亲环境行为,无论个体是互依型自我建构取向还是独立型自我建构取向。

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由于研究的自我建构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并不是测量的本身的特质性自我建构。

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原来本身存在的特质性自我建构,经过启动出现了跟原本相反的自我建构。

在自然联结的中介效应影响中,这或许是独立型自我建构强于依存型自我建构的一个原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敬畏  敬畏词条  个体  个体词条  情绪  情绪词条  机制  机制词条  行为  行为词条  
热评

 iPhone 6s Force ...

最近,媒体曝出苹果新一代手机 iPhone 6s 中会采用 Force Touch 技术。其实,早在apple Watch和MacBook 系列笔记本之上就已经...(展开)

热评

 如何保存干红枣(干红枣怎么储存)

红枣,又名大枣。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具有滋阴补阳,补血之功效。红枣用途广泛,不仅是果品,而且是食品、饮料、保健品、药膳、药品的加工原料,用量...(展开)

热评

 温州不足4000亿,南通领先泉州...

地级市的发展,不仅是支撑起了省份的全面均衡,同时也是城市群后期的综合体现。无论是江苏、广东、浙江等传统强省,还是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均拥有了我国众多的顶尖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