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为医学发展添砖加瓦,探索分泌性中耳炎应用疗法有哪些?

耳胀是以浊气上逆,阻塞耳窍所致的耳科疾病。临床症状以耳胀闷、听力减退为主。 病程长短不一,如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不愈,耳内闭塞、如物阻隔,发展为耳闭。 中医医家多认为此病为外感风邪、内犯湿热,二者合邪,浊气犯于耳,阻塞清窍所致。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复杂,可能的病因有咽鼓管不通、感染、变态反应等。 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耳部胀闷、听力下降等症状,一直困扰着患者的正常生活。 因此,积极探索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应用疗法,是每一位耳鼻喉科医生的责任。

传统医学对耳胀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病因病机

耳为清窍,其性清灵,当浊气来犯,耳窍失去清空之性而致耳胀,《素问》记载:“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耳胀病机多为风邪外犯、内有肝胆湿热,或二者合邪犯于耳窍发病。 前者系风挟寒热,侵犯于耳,清窍失聪,发为耳病,为本病之外因。

清代陈国彭在《医学心悟·第四卷·耳》中言耳与肝胆关系:“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 耳肝胆密切相关,若肝胆疏泄失调,湿热内生,气机郁结, 气血津液不能上达耳窍亦可发为耳胀耳痛等耳病,此之耳胀之内因也。

2.辨证分型

(1)寒暖不调,风邪袭肺

风邪挟寒热,侵犯于耳,阻塞清窍,耳窍不通致耳胀的发生。 肖雪琴认为耳属肾,肾、肺二脏属母子关系,且肺之经络连于耳,在西医解剖上咽鼓管连接耳与肺之外窍的鼻, 如此皆表明了耳与肺的关系。因此风携寒热袭于肺,外邪可通过肺传于耳,发为耳胀。

(2)气结肝胆,湿热内生

肝的生理特性与耳相关,肝主升,耳窍居上位,肝气正常升降则气机条达,耳窍得养。 若肝气升发太过,肝阳上扰,侵犯耳窍可发为耳病。 肝血滋养耳窍,如肝血虚则耳窍无气血充养,亦发为耳病。

(3)饮食不节,脾虚湿生

明代楼英言“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病”。 耳窍需脾胃运化的精微营养;“清阳出上窍”,脾的升清功能保证了气血津液达到五官诸窍。 脾胃虚弱,气血化生无源,脾不升清,清窍无所濡养,耳窍失养发为耳病。

亦有久病伤脾,脾虚失其游溢精气的功能, 水津无法四布,致湿浊蕴结,耳窍不利,亦可致耳病。 由上记载,耳窍的功能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虚弱将影响耳窍的正常听力功能。

(4)久病邪滞,气血瘀阻

《临证指南医案》言:“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耳作为清空之窍,以通为用,久病气血瘀阻,津液运行不畅,湿浊内生, 败津腐液聚集中耳,可以形成中耳积液,发为耳病。

瘀血既为体内气血瘀阻的病理产物,又可为耳胀的致病因素。 气血瘀阻血脉,精气血无法上达荣养耳窍,耳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发为耳病。

现代医学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中耳的结构与功能

中耳是由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组成。 作为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咽鼓管具有维持中耳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中耳一重要功能是传递功能,将外耳道收集到的空气中的声能高效率地传递到内耳,因此中耳发生疾患会影响声音的传递,表现为听力下降。

2.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

(1)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功能障碍与阻塞是其中一重要因素,咽鼓管长约35mm、健康成年人的鼓口比咽口高20-25mm, 从鼻腔外侧壁走行至中耳腔前壁,是沟通耳与鼻的通道, 对维持中耳正常压力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还可以排出中耳分泌物。

咽鼓管堵塞或功能异常时,中耳内的分泌物将囤积在中耳腔内无法排出, 中耳也将形成负压,引起中耳黏膜的一系列病理变化,逐渐形成中耳渗液、积液。 腺样体肥大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肥大的腺样体不仅会堵塞咽鼓管咽口,亦是致病菌的潜藏处。

细菌进入咽鼓管,致咽鼓管炎症反应,咽鼓管不通,进而形成中耳负压。 慢性鼻窦炎亦是形成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之一。 鼻息肉、鼻咽癌等占位性鼻咽部病变也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常见原因。

(2)咽鼓管的清洁与防御功能障碍

咽鼓管的清洁和防御功能是预防中耳疾患的重要环节, 咽鼓管存在“黏液纤毛输送系统”,清洁和防御功能的正常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进入。

此系统的正常工作,可以将咽鼓管中耳内的代谢物及异物排出, 防止代谢物、异物在咽鼓管中耳内停留堆积。 细菌感染可导致咽鼓管黏膜充血水肿,影响该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引起炎症发生。

(3)感染因素

感染是分泌性中耳炎形成的另一病因, 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感染因素参与了分泌性中耳炎的的整个过程。 多项研究在中耳积液中发现各种细菌、真菌等。感染导致炎性反应的激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积液的形成。

(4)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亦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的原因, 动物实验表明中耳黏膜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中耳是黏膜免疫的潜在效应部位,且中耳免疫防御随年龄改变。 变态反应致咽鼓管黏膜水肿,管腔闭塞,进而形成中耳负压,积液逐渐形成。

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传统医学对耳胀的治疗

(1)药物疗法

从肺论治:临床医家提出,耳病可以从肺论。王秉权等采用宣肺通窍的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试验组给予三拗汤加减,风寒加辛温发表之药;风热加辛凉解表之药;对照组予抗生素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占90.0%;对照组总有效率占67.8%。

从肝胆论治:王丹凤采用清利肝胆的治疗原则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试验组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予鼓膜穿刺术抽取积液。 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94.8%、对照组7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从脾论治:崔栋等以健脾渗湿为治疗原则, 选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此病,鼻涕较多者加芳香化浊之佩兰、藿香,与常用西药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组差异明显。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更好。

从瘀论治:翟云浩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试验组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升麻、柴胡等中药治疗, 对照组选用西药口服抗生素、布地奈德喷鼻剂、1%麻黄素滴鼻、鼓室内行地塞米松、糜蛋白酶, 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95.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8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大量临床试验证实中医药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临床有效率而且可以减少西药毒副作用,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2)非药物疗法

刘柳等采用王不留行耳穴贴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通过耳部局部作用产生了较好治疗效果。 王文茜用中药液雾化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把中药液体转换成雾状颗粒,将药效直达局部病灶, 方用连菊汤,总有效率为 92.68%。

通过各临床医家治疗此病,可以得出结论: 采用中医针灸疗法、耳穴贴敷疗法、雾化等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症状可以改善症状, 提高治愈率。

2.常见的现代医学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

(1)药物疗法

基于相关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在积液中发现病原体, 临床治疗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可以稀化黏液,协助积液从中耳排出; 减充血剂可减轻咽鼓管口及其附近黏膜水肿,增加咽鼓管通气,平衡中耳压力,有利于积液排出。

(2)非药物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多为咽鼓管堵塞导致的,咽鼓管吹张可以通畅闭塞的咽鼓管,缓解中耳负压情况。 可以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吹张法等。 临床常用波氏球吹张法,此种方法操作简单,可立即缓解症状。

针对于咽鼓管的治疗方案还有咽鼓管注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等。 经咽鼓管中耳吹药可直接缓解咽鼓管中耳的炎症,加快积液吸收。 随着内窥镜在临床上的应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亦成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之一。

通过专业器械将球囊导管插入咽鼓管内, 扩张咽鼓管,帮助恢复咽鼓管功能,加快积液排出。 对于顽固性患者,经长期治疗后效果不佳,积液仍存留中耳内,可采用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

这三种手术方法均可直接平衡中耳负压,引流存于中耳的积液。 腺样体肥大引起的中耳炎反复发作,积液难以消除,可行腺样体切除术、鼓膜置管术。 手术方法虽可直接缓解症状,但有出现耳漏及鼓室硬化等风险,需谨慎选择。

总结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 随着技术的进步,治疗手段也更加安全和多样化。反复发病导致的听力永久性下降需要引起重视。 中医西医治疗亦有区别,中医、西医联合应用,有效率更高,病程比单一疗法有所缩短,值得临床推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耳炎  中耳炎词条  添砖加瓦  添砖加瓦词条  分泌  分泌词条  疗法  疗法词条  探索  探索词条  
热评

 魏建军建“WEY”牌品,王传福弄...

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现在出一款新车多难啊,就像哪吒的妈妈一样怀胎好几年。一般人这么辛苦有了孩子,肯定是就跟自己姓啊。所以魏变成wey,王变成王朝,但是李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