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宣布调整限购!一线城市,撕开口子了

时间:2022-09-09 19:18:32 热评 我要投稿

作者:子非鱼

01 | 上海,松了

上半年浩浩荡荡的取消限购、放松限购潮流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始终坐怀不乱。

哪怕成交量也不可避免地缩量,依旧不为所动。然而,上海最新撕开了一个口子,放松了临港新片区的限购措施。

8月20,上海市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关于房地产的内容主要有:

在临港新片区工作的非本市户籍人才缴纳个税或社保满1年及以上,在临港新片区限购1套住房,所购住房自合同网签备案满7年后可转让。

新片区还将缩短非本市户籍人才在新片区购房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金的年限,将自购房之日前连续缴纳满5年及以上,调整为连续缴纳满3年及以上。同时,新片区将调整商品住房选房购房制度。符合购房条件、在新片区稳定就业且稳定居住的常住人口,可在新片区优先选房购房。

此之前,外地人在临港买房,需要3年社保。

一线城市,非户籍人口购房,连续5年社保或纳税是标配,上海临港新片区此前也是需要5年。

不过,后来为了推动临港新片区发展,上海给临港新片区开了小灶,3年社保且在片区内住满一年即可,现在再降,直接一年社保即可,当然有一个限制条件,人才才行。

事实上,今年4月份,上海已经对临港新片区的人才购房作出了放松,力度很弱。

4月12日,上海临港新片区官网发布《关于优化调整临港新片区人才住房政策操作口径的通知》,对现有人才住房政策进行优化调整:

部分重点单位的3.1人才,原本要满足“须在新片区工作满一年以上”的条件,现可缩短为3个月或6个月。

重点单位的3.1人才,此前购房是3年社保+住满一年,4月份放松后只需3年社保+住满半年或3个月。

8月20日进一步放松,删除了居住时间的限定,并且社保缩短至1年。上海此举,算是给一线城市的限购,撕开了一个口子。

02 | 什么目的?

尽管放松临港新片区的限购,可以视作一线城市限购被撕开了一个口子,但就此就认定上海加入了救市大军,我个人认为,并不能够。

一方面,上海到目前为止也只是放开了临港新片区这一个小小片区的限购而已。

另一方面,上海并没有救市需求。上海的房价一直很坚挺,没有下跌。上海楼市的成交量除了静态管理两个多月受到影响外,其余时间成交量缩量并不明显。

而且,在解封之后,上海的商品房成交量迎来了强势复苏。克而瑞数据显示:

7月份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达到134万平方米,创2021年以来单月成交新高,环比上涨48%,同比大涨72%。从环比涨幅来看,上海自5月以来连续3个月环比上涨。

7月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金额达到888亿元,同比增长109.6%,达到近五年单月成交之最。

由此可见,上海强悍的购买力和需求,在流动性释放之后,快速复活。

既然如此,上海为何要放松临港新片区的限购?当然是为了抢夺人才、留住人才,以推动临港新片区发展。

君不见,临港新片区的限购放松只针对人才。

此外,这条措施是夹在 《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的,除了放松限购,还有一大堆支持临港新片区发展的措施扎堆而来。

围绕临港新片区“产”“城”“人”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目标,在综合交通体系、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服务、人才落户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提出3个方面23条任务举措,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多改革自主权和先行先试任务,助力临港新片区更好成为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临港新片区为何如此受重视?因为它与上海5大新城共同构成了上海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引擎,承载着上海的希望。

上海上半年受疫情影响,GDP出现了负增长,丢失了中国经济第一城席位。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局

下半年,上海必须全面发力,才能弥补因为静态管理两个多月造成的损失。而期待甚高的临港新片区,自然是需要发力的重点。

03 | 全面打造临港新片区

临港新片区被视作特区中的特区,就连深圳 和 雄安新区目前尚未拥有类似的政策 。

正因为如此重要,上海在对其定位之规格、重视之程度无以复加。

按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

1、片区GDP到2025年要在2018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年增速要达到25%。

2、培育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服务、新型国际贸易、现代航运服务、数字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等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功能型平台,累计认定总部机构50家左右。

3、到2025年,建设不少于10个顶尖科学家实验室,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不少于100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左右。

在8月20日上海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再次提出:

上海将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聚区、打造新兴产业改革发展的创新试验区、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样板区三个方面重点支持临港新片区发展。

要实现这些目标,一方面需要培育、引进优秀的企业入驻。这方面,对于上海这种级别的城市来说,并不难。

上海的地位摆在这里,在中国,凡是优秀的企业,壮大之后,基本都会将总部迁移到一线城市。即便总部不迁移,也会在一线城市设立部门。

此外,为了向临港新片区引进企业,上海给予了税收优惠。 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标准税率是25%。

在税收下, 过去两年(2020年与2021年),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项目765个,涉及投资额4478.31亿元;新增企业40329户,平均年增速53.7%;注册资金增长6742亿元,平均年增速218.5%。

企业培育起来、引进来之后,需要依靠什么,当然是人才。所以, 另一方面,则要引进优质人才。人才是企业的依托,是经济、科技的基础,企业则是人才的载体,是他们施展的平台。

企业和人才,才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希望。

这就是为何过去几十年,头部城市拼尽全力争夺人才,争夺世界500强,争夺独角兽企业,现在又开始争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本质原因。

数据来源:国家工信部

专精特新“小巨人”,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企业,它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标准制定能力,并且以先进制造业为主。

我在之前的分析的文章中说过,这些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它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关乎一个国家的核心产业安全。

中国目前的许多短板核心技术能否攻破,能否实现产业升级,从中低端制造业到中高端制造业迈进,希望或许就寄托在这些“小巨人”企业身上。

对于城市来说,谁能抓住风口,谁便能在城市角逐中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