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访谈类节目的另一种姿态

时间:2022-07-20 12:42:01 热闻 我要投稿

「除了好玩、热闹的东西之外,需要一些有思考有洞察的内容。」

作者|豆芽

一台DV、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两个主要人物,构成了《DV计划》。

这是一个由姜思达发起的记录式访谈节目,节目宗旨是寻找这个时代的关键人物尽可能展开深度对话,试图抵达生活的另一种真实。与众多制作精良、画面精致的节目相比,《DV计划》显得过于简陋。

然而这个制作粗糙、内容也未涉及太多沉重社会议题的访谈节目,却总在不经意间搅动着社交媒体上网友的情绪。比如对晚晚的采访引发了网友们对采访对象很大的质疑,而对郭采洁的访问让许多观众获得了情感上的安慰。

图源《DV计划》节目

作为一档记录式的谈话节目,《DV计划》再一次突破了访谈节目的条条框框,以一种更加随意、更加颠覆、甚至更加自我的姿态出现。

这种颠覆的姿态,让人不由联想到曾经的访谈节目——严肃、深度、强逻辑。

反观当下的访谈节目,不论是贴着姜思达标签、内容上专注自我表达的《DV计划》,还是产生于自媒体时代、更关注素人故事的《凉子访谈录》,都与以往传统的访谈节目大相径庭。

而这种变化,是访谈节目面临竞争危机时的一次次求变,也是不同时代下大众对于内容需求变化的直接体现。

图源《凉子访谈录》节目

从「强势霸屏」到「赛道收缩」

访谈节目如何在危机中求变求存?

访谈节目最早由传统新闻的深度报道演变而来,嘉宾们往往是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翘楚,能够直接高效地讲述故事、传递价值观。访谈中观点的碰撞、对社会热点的解读,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多样思考。比如2001年开播的《杨澜访谈录》就是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

此外,很多节目也邀请明星做嘉宾,在观众层面,此类节目满足了对明星生活的好奇心。在嘉宾层面,也满足了艺人们宣传及个人表达的需求。《超级访问》《鲁豫有约》,以及从2004年起播出了十余年的《康熙来了》等都是明星访谈综艺节目。

可以说访谈节目既让观众获得了多元价值观的输入,也满足了部分娱乐需求。因此,在信息接受还比较单一的电视媒介时代,访谈类节目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类型。2000年后,此类节目开始井喷式增长,各大电视台均致力于打造自己的主打访谈节目。

但整体而言,不论是内容还是嘉宾选择上,早期的访谈节目显然是一种精英话语主导下的节目叙事,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信息分享。

图源网络

直到互联网飞速发展,观众对价值观的探索、信息的获取有了更便捷的渠道。同时,节目内容形态逐渐丰富,《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及综艺节目开始层出不穷,观众的娱乐时间被大量抢占,访谈节目数十年的「江湖地位」被撼动。

访谈节目地位的动摇,与媒介及社会环境有关、也与自身的发展瓶颈有关。

一方面,真人秀为好奇明星生活的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全景的视角,可以更加立体地展示明星的生活与多维人际关系,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窥私欲。

另一方面,数十年间同类型节目的集中爆发,导致很多节目类型同质化,很多访谈内容本身也失去了吸引力。

因此,访谈节目赛道开始收缩,作为曾经主流媒体的宠儿,不得不放下身段开始求变。

首先,面对真人秀的冲击,很多访谈节目开始转变思路,纳入真人秀元素。将访谈场景从室内转移到室外,试图在生活及自然场景中完成深度对话。《奇遇人生》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以「记录访谈+综艺真人秀」的形式,开启一场自然的探索之旅。

其次,题材开始走分众化路线,话题更贴近日常。早期的访谈节目虽然题材广泛,但很多依然是适合黄金时段一家人一起看的节目。而网络平台的出现让内容开始朝着更加圈层化、分众化的方向发展,访谈节目在内容上也开始适应新的平台。比如《圆桌派》不再追逐新闻热点,而是更加倾向于日常话题的深度挖掘,能够更直接地给予受众生活的安全感。

对真人秀元素的融合及对新媒介时代的适应,为访谈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自此,此类节目开始由精英文化主导向大众文化主导转变,但此时依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交流姿态,直到自媒体出现、短视频风靡。

图源网络

「摧毁」与「重塑」,自媒体时代下访谈节目的新姿态

2009年开播的《非常静距离》曾经获得无数好评与喜爱,但迫于生存压力也在2020年停播,主持人李静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直播上。而停播一年后,2021年节目宣布升级回归,但首发平台却在抖音。

如果说真人秀等节目对访谈节目的挤压,是一种基于市场份额的同场竞技。那么短视频的出现,对于访谈节目来说,是一种直接的摧毁与重塑。

其实不仅仅对访谈节目,短视频对整个文娱产业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15秒到1分钟的视频席卷而来,彻底改变了受众的接收习惯。需要静下心来看的深度访谈节目,成为直接牺牲品,甚至沦为金句载体,常常摘取受访者的只言片语,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在短视频平台传播。

从内容层面来说,观众好像也无法再从以往的访谈节目种获得生活的养分,自上而下、教导式为主的访谈话语模式也开始失效。

图源《非常静距离》微博

因此一批又一批的传统访谈节目失守,而在全新的媒介环境和时代环境下,一批新的访谈节目类型开始悄然生长。

典型代表是《凉子访谈录》,这是一个完全生长于自媒体时代的访谈节目,讲述当代年轻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既不是新闻,也不是热点,但却连接了一部分人,产生共鸣。此外,带有主持人强烈主观表达的《仅三天可见》展现了更加有张力的交流,带着「偏见」出发的《十三邀》在短视频时代依旧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而《DV计划》,在这些节目的基础,完成了新的跳脱。这种突破首先体现在形式上,去掉了繁杂的制作团队,没有专业的灯光、没有专业的摄像,仅用一台简单的DV,甚至录制过程与嘉宾访问,都由姜思达一个人完成。

其次从内容上来说,一直都在挑战访谈节目话语模式的姜思达,在《DV计划》中更加大胆。这种大胆不是对嘉宾的大胆,而是对个性的强调。节目中,姜思达与嘉宾的对话更加集中于对内心的探讨,即便是那些纠结、拧巴、不愉快的心情,也丝毫不避讳。

在其中一期《张本煜 那些渺小而重要的存在》中,姜思达和张本煜聊到面对疫情时的变化,姜思达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无序的、恐惧的、无力的,直言「我很慌,我不知道该怎么过自己的日子了。」他们的交流没有基于一个严密的提纲,而是聊疫情带来的不安、聊到以前工作的枯燥、聊曾经在小酒馆遇到的陌生人,大多数时候他们似乎在聊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 。聊到关于演员对角色的代入感时,张本煜十分坦诚:虽然很投入,但是拍摄结束时其实还是能感受到自己是在一个拍摄现场。

图源《DV计划》节目

他们的对话没有上升价值,也没有聊太多职业的神圣和美好的期待,但却让屏幕前的观众深深地产生共鸣,激起了内心深处那些未能说出口的情绪。

总之,《DV计划》极简的制作、对内心的大幅呈现,同类型节目中几乎没有与之相似的。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也是一个冒险的尝试,但从效果来看,这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图源《DV计划》豆瓣评论

这些节目虽然形态各异,但也显现出一些短视频时代下访谈节目的趋势。

一方面,谈话方式更加风格化。

关于对谈风格,不得不提的便是易立竞的采访,而最初相关采访内容的破圈也是在短视频平台。比如,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衍生访谈节目《定义》中,面对连节目组都搞不定的姐姐们,易立竞保持着一贯的风格,提问丝毫不留情面。

另一方面,视角更加关注素人。

以往的访谈节目大多聚焦于名人精英,而随着《凉子访谈类录》等节目的成功,越来越多的访谈将话筒对准普通人,开始寻找新的故事「蓝海」。

访谈节目在短视频时代,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蜕变。虽然还没有出现最初那种「井喷式」的繁荣成长,但这些节目话题一次次在舆论场的凸显,也证明其逐步摸到大众的脉搏,摸索到了更适合当下的路径。

图源《定义》节目

日新月异的时代中,访谈节目的「变」与「不变」

从最初的电视媒介,到后来网络媒体的兴起,再到自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访谈节目完成了一次次的转型与蜕变,适应着飞速进化的媒介,也不断适应着不同时代下大众对内容的需求。但同时也保留着内容的核心价值,持续地为大众带来不一样的情感共鸣。

这些年,从对新闻时事的解读到明星的访谈再到普通打工人的故事,访谈节目的内容在变。从严肃的演播室到轻松但精致的自然生活场景再到粗糙随意的简单生活场景,访谈节目的形式在变。从精英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输出到大众引领的普通个体的情感激发,访谈节目的话语在变。

而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大众对于价值观的需求不会变,尤其是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短视频流行、大环境不确定的时代,人们更需要有价值、真实的、有深度的思考和交流。

《DV计划》能够吸引部分受众也正基于此,因为节目虽然强调个人,但因为足够真实,同时与以往访谈节目总是输出一些「价值成品」不同,《DV计划》展现采访者及被访者的认知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能够让受众跟随节目参与思考。

例如在《秀九 关于‘爱无能’》中,姜思达与秀九聊情感经历,秀九并不将自己摘于问题之外,也不虚伪到为对方说好话,坦言自己的「渣」,也直言「恨他的感觉好好」。聊到不同的经历,当大家以为有了失败的第一段情感经历后,能看清一些问题。然而秀九缺又陷入另一种挣扎,心甘情愿「被渣」,也通过承认自己被PUA来保持内心的高傲。

图源《DV计划》节目

这种私人、真实、又别扭的状态,像极了处于感情中的自己或是身边的朋友。反而能引导观众参与嘉宾的对话,主动完成自我思考。

面对时代和媒介翻天覆地的变化,杨澜在某次采访之表示:「我倒是觉得未来会出现『回归』,回归到内容本身,出现一个更加成熟的媒体社会。社交媒体兴起就像野火一样野蛮扩张,但到了一定时候人们会回归理性。」

图源《DV计划》节目

作为曾经主流媒体的宠儿,访谈节目虽一次次寻求生存之道,但从未被抛弃。因为访谈节目的价值从不曾消失,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受众。而未来,更加真实、关注时代下具体个体、能够引发思考和认知参与的访谈节目也会迸发出更大的价值。

正如杨澜所说「除了好玩、热闹的东西之外,需要一些有思考有洞察的内容。就像风浪之下,海底还是有沉淀和基础在的,热闹之后,还是会慢慢回归常识。」

1号结语

电视媒介时期的访谈节目为观众带来深度思考和多元价值观,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网络媒介时代的访谈节目带领受众走出演播厅,或在精致的生活场景,或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以更加温和的话语给予受众心理上的安慰。而自媒体时代下的访谈节目,带领受众寻找自己内心的力量,以自身的确定性抵抗环境的不确定性。

纵观二十多年处于时代洪流中的访谈类节目,虽然形式在变、内容在变、话语在变。但核心价值从未动摇,反而一次次地沉淀经验、连接时代情绪,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着不一样的活力,提供着新的价值。《DV计划》等节目的出现,虽然还没有覆盖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但依然有许许多多个体与之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