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泛知识#生在如林黛玉一般美的湘西南的著名作家唐国明,13岁就能挣钱给自己缝衣服了

时间:2022-06-09 05:17:45 热闻 我要投稿

生在如林黛玉一般美的湘西南的著名作家唐国明,13岁就能挣钱给自己缝衣服了

(提醒:本篇正文的内容从下面的第5张图片下开始)

————————————————————————————————

主张把思想穿在身上,成作家的山里娃唐国明说:尤其为利禄等死,不如为千古留名而生。

唐国明半途哲学名言: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

唐国明2019年6月出版开创半途主义文学的《 鹅毛诗 》集。就如唐国明在《半途先生》诗中表达的那样——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

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

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思危奋发图强

————————————————————————————

2022年出版,奠定唐国明文人诗人哲人地位、具有飞诗流意、鹅毛飞扬结构、读后能烧得你飞起来的“诗意流”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是一部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开创“诗意流”文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是一部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史诗与交响曲;是与唐国明的鹅毛诗、《零乡》构成半途主义系统的三部曲之一。

……………………………………………………………………

《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的“考古复原”根据与资料来源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

再现曹雪芹文笔就是将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续写的部分剔除,留下曹雪芹的原文部分20回。

唐国明说: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唐国明介绍他的书《零乡》时,如此说——

《零乡》就是一个展示在无归的现实路上,表现不停进取乘风破浪精神的文本。

《零乡》表达的半途主义,既是哲学思想,又是文学观念。

《零乡》写出了一千万个理由不能成为作家的唐国明却成了作家的原因。也写了唐国明如何从仰望星空到成为被仰望的星空历程。

《零乡》是一本你读起来没有负担,读后余音绕梁万年不绝的书。你可以随时读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或一个小时,也可以挑着或跳着随便读几节,就可以随时放下来,忙完你该忙的事,又可以看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书;你从任何一个入口都可以进入我的生活,但又觉得永远没有结束,永远在继续,永远在循环;也就是说你可以从这本书的任何一节开始循环读下去。

《零乡》更像是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一样的以非虚构、跨文体、自传、百科全书的多种方式;以“为让你认识我自己,我在如此反复地言说给你听”的架势,写出了一个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之人,在时世推移中,在各种交响与交织土壤下,时有无乡之感、时有“无用之王”之叹的历程——通过这种状态的描写,反映出那种远离故乡没有归宿感,折回故乡却发现故乡已不是故里的场景,在似梦似游,无所追寻,无处追寻的漂泊中,一边是对我在时代进程中失去了消失了的乡村故土用记忆性的文字修复还原、一边在现有文字古迹中对自己精神故土的追根溯源、一边是在精神游走中去寻找自己心灵归属故土的心路历程,及我在这种历程中的徘徊、游走、寻根、回忆里,道出了作为进入以网络式漂泊生存的人类一种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与对这个世界迅变的陌生感的‘零乡’现实,向世界追问我们到底是为梦想而在?还是因迷惘成病而空?在这个无答案的难题面前,我们只有在无归似归中继续流浪,不得不又继续漂泊的“零乡”现实。使每个有同样经历的自我永远成了一部被“零乡”化了的“零乡”史,成就了“半途哲人”的名言——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我们只是在此刻,我们成了途中的我们,我们成了被“零乡”的我们。——同时此书也揭秘了我是如何以考古方式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文字,写出鹅毛诗,论证哥德巴赫猜想与3x+1猜想,又是如何成为半途哲人的。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我如何从一个看牛山山顶上如何到了岳麓山山脚下,与几百个女孩如何交往,又如何成就了人家认为不可能成就的梦想的。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支撑着我?若想详知,请读我的80万字《零乡》一书。

若说21世纪是流行我唐国明提出的半途主义哲学的世纪,那么《零乡》注定是一本以小说、百科全书、自传,传达鹅毛诗人、半途哲人、红楼梦中人、明月清风中人唐国明提出领悟的半途主义哲学最易懂的好书与扛鼎之作。

《零乡》更是一个展示在无归的现实路上,表现不停进取乘风破浪精神的文本。《零乡》虽然有些重复但表达形式不同的内容,但恰恰是这些“来回拉抽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重复的内容,以我成才、求索的波折思路历程将此书更好地结成了一个叫“零乡”的体系;突出了人类重复此刻、此刻重复的重大哲学主题。同时《零乡》文本中用一种年月日期时间的方式,表达了速变时代,我们被置于一种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的“零乡”状态。

我们来到世上,是来成为人才的,不是来成为奴才的。我们已经没有远方,没有别处;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只有一条让我们去为梦想乘风破浪、无路可逃之路,只有此刻与“零乡”。

唐国明写《读项羽》诗说: 宁学项羽做自我,不学古人成皇奴;了却天下纷争事,只给虞姬当丈夫。

唐国明说: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此刻,万物永在途上。——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也不在远方,只在路上。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唐国明说: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上;我们的生活不是在别处,我们只是生活在途上;学生问死,道听途说,闲言碎语;为菜米油盐酱醋茶或钱权名利诗酒花,奔波不停,劳作不息;在n是整数前提下,要么永远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无内的流动时空途中永存而在地转圈,将自己消解耗尽;要不就是处于“2的n次方”那个至大无外能自由而行的时空途中,将自己无限永恒。

唐国明说:我有长风情怀与鹅毛风范;我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

唐国明说:我说的“长风情怀”就是流传千古的抱负”;我说的“鹅毛风范”就是不记功利得失对一件造福万世之事的坚持。

————————————————————————————————

————————————————————————————

唐国明定理:

1、宇宙星系万有的诞生,应是一波段一波段类似于“3x+1”猜想“奇变”“偶变”过程中,随n数据的变化大小而不断排列的形式生成。我们也与这些有形式规定的数字一样,有的永远落入圈套难以自拔,有的获得超越,却不知所踪。

2、“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

3、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或当你到达1时,你想抵达2;当你到达2时,你想抵达4,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只是在途上、在此刻;你的生活不是在别处,你只是生活在途中;你永远就这样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

————————————————————————————————

半途哲人、鹅毛诗人、红楼中人、自由古体诗人、清风明月中人唐国明作品

————————————————————————

唐国明自传三篇

————————————————————————

(1)衣服上往昔的清风明月

在我13岁之前,自己穿什么,都是由大人做主。在大人的观念里,只要不冻着不打光屁股就行,衣服一般是由心灵手巧的妇女缝制。我母亲没学会那套手艺,所以每到过年,给我们缝制新衣服时就给村里专做衣服的土裁缝缝制。

我们小孩,一年到头就盼望雪早点落下来,雪落下来的时候就是过年的时候,家里再怎么穷,过年总比平时吃得好,大人总会给我们缝制一身新衣服。那时候只要有新衣服穿就高兴。那时衣服的颜色也很单一,一般都是蓝色。男人的衣服都是以中山装为主。也有伯伯叔叔穿的是家里妇女用一针一线缝制的黑色大头裤与布扣子的褂子上衣。

我一到山外读书后,暑假就自己去山里挖药材卖到钱后,给自己买白色的球鞋,不再愿意穿那又土又难看山里人一年四季都穿的解放鞋。在山村里时常穿在人脚上的不是解放鞋就是土布鞋。而我穿的土布鞋是母亲用烂布按剪出的鞋底样一片一片剪出来、叠起来,再用顶针一针针地将鞋底纳好,再上好用米浆浸过的布晒干——山里人叫“打的布壳子”做成的鞋面的鞋。另外,山里人也常穿用稻草打的草鞋。也许由于父亲没有学会打草鞋的手艺,所以我没有穿过。

而山里姑娘们穿的,就是格子花上衣,或白色的确良上衣。唯一让人亮眼的是她们头上的红头绳或是用手帕扎在头上的蝴蝶结。这些让人回忆起来,如同一些淡淡充满生活情调的大地素描,都是素素淡淡的、清风朗月的、淳朴原始的、还带点野性的。

后来流行穿喇叭裤,我也穿喇叭裤,流行穿西装了我也穿西装。从原来去店里缝制,转而在赶集的集会上或门店购买成衣,但都是价格便宜、布料粗糙的,尽管乱穿,姑娘小伙子全靠天然流露出“真”,而不是用其他托出来的“假”。

记得我自己花钱缝制第一套衣裳是上五年级的时候,钱是我周末从镇里上学回到山村,在礼拜日上午到竹林里挖竹笋,挖到7、8斤装到黄色书包里背着,与一个在山外上学的同班同学走到镇里,把买到的钱小心翼翼地用小手帕包起来。积攒到一定数量了,便扯了几尺黄棉布与几尺米白色的麻布,黄布做上衣,麻布做裤子……

写到这想起自己从山里来又归寄于这个山里,又不由得想起那些曾在山村里那个年月如山中清风如山夜明月的淡雅素朴的姑娘们来。

本文2018年8月23日写于岳麓山下。

(2)、如白雾浮现在青石板路上的土桥村

没有出山外时,我的世界只有山里那么大,去了远方才发现世界是那么无边无际。

我记得先时茅坪镇不叫茅坪镇,叫土桥乡,政府所在地在如今的土桥村爱民山脚下。后来撤乡并镇,叫茅坪镇,其政府办公地迁到离以前造纸厂收料站不远的山脚下。

我12岁出山里去读高小时,进入的小学先叫土桥中心完小,后又改为茅坪镇中心小学。读完小学进入初中读的又是茅坪镇初级中学。茅坪镇中心小学与茅坪镇初级中学就在土桥村边的一个土丘陵上,是并列在一条线上一前一后的红砖房,与坐落在另一座山尖下的六中只隔了土桥村一大沟的青砖瓦房。六中的铃声一响就传到了这边,这边的铃声一响就传到了那边。

从土桥村到金塔村都住有唐姓人家,其院门上或用红纸写着、或用石头或木头雕刻着“桐封第”三字,相传我们这一族唐姓的太祖公从广西全州逃难来的时候,路遇高人,告诉他见到铜锣的地方就是他的安家处。结果他跑到这个叫土桥的地方正遇大雨,在路亭躲雨的时候,见到手拿铜锣来躲雨的人,于是在此开荒破土,繁衍出一个家族来。

据说太祖公归土在还没落气时,人抬着去葬位于如今大古村一个叫九龙塘的帝王地,没想到抬到一条溪边,有人的草鞋掉到溪里开始打架,人都看草鞋打架这个稀奇事不前行了,结果太祖公在此落气,所以后人叫这溪为“送气江”,现在叫宋溪江。太祖公就埋在了这个叫宋溪江的地方,也就是到在一条公路过桐龙至大古去新宁,一条林道过我村里的“水米底”,上“风挡凹”的岔路口处;再走林道过石拱桥后不远的林道边有一个摆满了廊柱石墩的大土坪上就是太祖公墓。据说其墓在墓穴中是用四个金钩吊着。也许是因为这个传说,在盗墓成风的那个年月,其墓被盗贼光顾过。而对于宋溪江叫“送气江”的传说来源,我后来问过我父亲,我父亲说,这个传说说的是本地杨家太祖公的事,因为离我太祖公不远一个叫“虎跳界”的地方就是杨家太祖公的坟地。

记得我每次周末放学回山里,有时不从桐龙村那边走公路,走这边的林道时,一过太祖公墓前,看看那些荒弃在那里精雕细刻的石柱墩,我能想象得出这片建筑的辉煌气势,与子子孙孙举行祭奠仪式的热闹。听大人说这祖庙在文革时期的烈火中被造反派拆了。每次从此过时,眼前总浮现出《红楼梦》里贾府被抄家的画面。

我每次从山里出发,走山过水,从爱民山那几个传说为龙角的尖角石头穿过,进入土桥村开在爱民山这边的大门,进入两边排列整齐的青砖与木结构的民居。当年我就好奇,这民居两头与屋后三墙是青砖,只有正门与其他处都是杉木。多年后我才明白,这是为了防火。一是自家烧起来着火了烧不到邻居,二是邻居家着火了,也烧不过来。有时,我更奇怪的是他们怎么喜欢这么扎堆地一个大族居在一块,离田园远得有点离谱,而不像我们山里,房屋都是建在自家田园的中央,方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这里几乎一条青石街走过去,全都姓唐。每一条青石街都与井相连,与井相连的是一条通向村外的大排水沟;一下雨,小排水沟的水全流向大排水沟,一条青石街被脚踩得光光的石子发出清亮亮的光,大排水沟里的浊水汹涌着向村外流去。

我每次天没亮从山里出发,赶到这里,走过这条铺满石头的青石街,街上的石头被整条街去井里挑水的桶晃出的水洗得清透发亮,加上从街边每户人家飘出的菜香味一氤氲,与夹杂的吵闹声,与沿街买豆腐人的吆喝声,再迎面走来一个或几个红衣绿裙赶去上班的姑娘与上学的学生,整条街一下就会五颜六色五味杂陈起来。

一年四季,一大清早,整个村里,只要天晴,其青砖黑瓦就会弥漫在白雾之中,走在大街上几乎三尺之外难以看清人。而村之外,青砖黑瓦的白雾之上,却是青天瑶瑶,而唯有村子被笼罩在浓浓的白雾之中,然后随太阳的升起才一点点散去,把青砖黑瓦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中。

在村里的青石街上,有一家裁缝铺,我同班一个女同学家开的。有一次上早自习课时,忽见教室门口站了一个头戴蝴蝶结、着红色上衣的女子,在晨雾里慢慢浮现出来,放眼望去,顿觉口齿流香。没想到她是来找我那女同学再找我,给我送我人生第一次自己勤劳所得、自己花钱缝制的衣服的。她对我微微一笑,然后就递给我一袋子衣服,就在晨雾中走了。我那女同学说,那是她二姐,我说,我还真以为天上来的妹妹。那女同学说:“我大姐二姐都是仙女,只有我……”我便朝她嘻嘻笑道:“你还只12岁,没长大。”

日后,我总带着一伙人一从青石街走过裁缝铺时,眼忍不住往里看,一看到女同学的二姐在时,就厚着脸皮,胆大包天地跟女同学母亲说我是她女儿的同学,也姓唐。女同学母亲见我身后跟着一帮人,就说:“得好好念书,看你这相貌,就是一个出息大的人。”女同学的二姐接过话说:“肯定的,初见你的样子,谁也不相信你是从山里来的,还以为是从电影里走出来的大户书香人家的公子。”

多年后,这位女同学的二姐去了政府部门,一次下乡到山里来了,在我家住了一晚。因为她负责有关青年人的工作,与我妹妹也很熟。我那时正是个文学青年,她与我聊文学聊了很久,看了我当时写得并不怎样的诗歌散文。有一次,我去土桥有事,从那条青石街走过,突觉口渴,去井里喝水时,遇到她在洗衣服。她见我,衣服也没洗完的端着洗衣盆带我去她家里,忙着做饭给我吃。我女同学那天不见在家,那次她送我走出了土桥村爱民山的大门,帮我叫了部去茅坪镇街上的车才离开。我也从此心怀梦想,远远离开了故乡。

后来从妹妹的来信中,得知她与我妹妹一遇见时就问起我。又过了多年,我那做山水先生的父亲,去土桥看山水,遇到她时,她跟我父亲又问起我。

以后我每次打开《红楼梦》,读到一些描写女子的章节时,也情不自禁地想到她,想到她顿会觉得满街满世界都香了。想她若是走的路是另一条路,也许她会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未可知,但土桥遮天蔽地的晨雾却盖住了这个让我一见就觉口齿流香女子的倾城面容,由不得我提起笔来写这篇文章时,还觉得伤感。

因为伤感,所以就会回忆。不知什么原因,在我上初中后,我们被放在六中那个有围墙的学校里上课。学校后面不远处,有一墓,再过去就是成片的松树林,松树林的马路边有一个专门用来枪毙死刑犯的地方。本来以苗汉杂居为主的县,在茅坪镇,像土桥村这样群居的大村落几乎很少有。就是翻过一座山,有广大田园围着的金塔村,也只是零散的住着唐姓与杨姓。现属茅坪镇管辖的蒋坊乡铺头村,我小学六年级时与老师同学郊游参观黄矿工地路过时老远看见那一片青砖黑瓦的古建筑群,其前不着府后不着宫的气势几乎冲大了我幼小的心灵。到2016年跟人去参观时,已经到了需要挽救再不挽救就快断气的地步;幸好还有如“爱吾庐”那样具有象征性的民居。到看清溪村古民居时,又使我想起土桥村那个被晨雾浮着青砖黑瓦的村庄,不知那条青石街,那些古民居,那几口早晨冬天都冒白雾的井是否还都在。

多年后,我深知其土桥是故乡唐姓人家的源地,也深知他们把村子建造在两山丘相持的一条大沟里,远离供养他们粮食的田园很远地群居在一起,也是为集中对抗当时的外敌与匪盗之故。而我一直在一个怎么聪明又怎么有智慧、有仙女给他磨墨送纸送笔,出生在土桥已作古多年的本家族人的传说故事里成长。直到我长大成人,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奔波四方,安于岳麓山后,我一直不明白,以前怎么还有一伙姓唐的人离开土桥金塔村这样开阔的平地,而跑到山里去安居乐业。

虽然当地有俗话说:“宰相出高山,呆子出平地。”这话是说山水,还是说别的什么,我还没弄清。我从高山大坡上到山外平地来求学,除了湖南师范大学与岳麓山,土桥是我25岁前求学呆得最长的地方。不管以后走得多远,耳里还常传来这里人说话常爱说的“我的娘哎”,以及那时在夜深人静时常听到村里脾气火暴的打闹声传来。还常听到说起打群架的事、赌博的事。也许这些应该全都改观了。

随着时间推移,那些曾与我打过架、吵闹过、玩过的同学,也许都已离开故土,在他乡安居了。我之所以用我的笔写下这些文字,也许是希望他们与后来人能记住曾有一个这样叫土桥的地方,所以我于2018年8月24日写下了这些,不远又是农历九月二十六日了,这是土桥人除春节外必要过的节日,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过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后来才知道那是唐姓太祖公的生日。

人说“人杰地灵”,只有出了“人杰”,哪怕是一片荒漠人家才认同那儿“地灵”。若想实现“人杰地灵”,就必须重视教育与知识,如果没有湘军从太平天国那儿获得钱财回湖南大兴教育,哪有后来从曾国藩开始的湖湘人才;如果没有沈从文先生那支笔的牵引,凤凰哪有今天名扬国际的声誉,哪有被人认同的湘西。可惜从文先生也是那样一生漂泊,一生凄凉,一生清贫。

本文2018年8月25日写于岳麓山下。

(3)、藏在故乡高处的林黛玉

没想到我听闻很久的南山一直隐藏在伸手似乎就能触及天空的天尽头。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叫南山的高山草地牧场,竟然翻山越岭地在一个山上的山上、天上的天上、南方的南方,似乎一下成了一个离我很远难以抵达的天空;如一个让我无法看到的隐士,也如一个躲我躲得远远的让我找不到的概念。也许很多东西在高处的高处,在你眼皮下远方的远方,不是一种幸运的偶然是很难在途上发现它的。我来的那天车在路上一绕又一绕的向天空绕去,突然冲上天空越过一股山脉,才抵达了这块林黛玉一样的云上天地。

本文2018年8月29日写于岳麓山下

——————————————————————

作者简介:

——————————————————————————————————————

……………………………………………………………………………………………………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

唐国明遵循自己的“ 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名言:

1、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

2、半途就是一种飘着永远抵达不了尽头的无归的零乡状态。

3、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

4、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

5、写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我被一切改写,我在改写一切。

6、力定乾坤,理安天下。万有在增减变化,而不在生灭。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造化中,太阳永不会熄灭。

7、人类的文化父亲与母亲就是文学与数学。

8、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9、人只有把自己放置在半途上,才有成就自己的多种可能。

………………………………………………………………………………………………………………………………………………………………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

唐国明从《红楼梦》程高本后40回中将发现的曹雪芹文笔,如同寻找一个被人分尸后的尸骨,将找到的点点滴滴曹文骨肉组织起来,然后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再现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雪芹文笔二十回,

自然地契合了脂批中多次提到的百回《红楼梦》,名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在仍以考古复原方式再现《红楼梦》第67回曹文的基础上,与对前79回的再次校对上……

另,前八十回其他回,是以俞平伯先生校对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红楼梦》前八十回、

河南郑州2004年9月海燕出版社第1版周汝昌先生用所有脂批本汇校的八十回《红楼梦》

与2003年4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郑庆山先生校订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八十回为主校本,

以考古复原的方式相互汇校而成,再与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版《红楼梦》互校一次成文后,

加上我在程高本后四十回基础上去伪存真考古复原的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而合成了这个前后语言风格统一、脉络贯通,回归于曹雪芹原意原笔的百回版本——

《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

————————————————————————————————————————————————————————————————

唐国明是谁——

一个雷打不动、火烧不倒、风雨不垮、踩倒高山就上路的明月清风中人;

一个流血不失长风情怀,火烧无损鹅毛风范、究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文人;

一个胸怀惠泽天下、造福万代;与时俱进思危奋发、实事求是安和天下精神情怀的人类知识分子;

一个提出半途哲论的命运跋涉者、文学执着者、思想开拓者、灵魂共鸣者的半途哲人、半途主义青年;

一个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的红楼梦中人;

一个喊出力定乾坤、理安天下, 我是流传千古的无用之王的鹅毛诗人;

一个主张去除框架束缚,把古诗写得天然上口、自然成声,水到成流、清水出尘的自由古体诗人。

………………………………………………………………………………

体现在唐国明身上的半途主义人文精神,如唐国明诗作名篇《读书人》中所说的——

雷劈不倒,火烧不移,风雨不垮,似朗月清风/日食随时,起住随所,执笔随心,如闲云流水

对汹涌潮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流血不失长风情怀/ 居安宁山脚,贫则无忧富则无过,火烧无损鹅毛风范

与时俱进认知世界真理,思危奋发图强/ 实事求是改造现实命运,修德安和天下

读万卷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行万里路,穷天地之理,成一家之言

————————————————————————————

——————————————————————

………………………………………………………………………………………………………………………………………………………………

唐国明,男,汉族,半途哲人、鹅毛诗人、红楼梦中人、自由古体诗人、明月清风中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个现居长沙,集文人、诗人、哲人于一身,开创考古复原再现曹文红学、开创鹅毛诗、开创半途主义、开创诗意流文学的著名作家、学者。

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钟山》《诗刊》及其他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学、红学、数学方面文章数篇。

2012年在《鸭绿江》杂志发表来源于茨威格10万多字的非虚构长篇作品《麦哲伦传》、匹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1万多字的短篇小说《我是麦哲伦》。这小说从2008年初稿,到2012年发表,到如今2021年发表快10年了。自2008年到2021年仍不断修改,现剩1万5千多字,可以说是唐国明第一篇带半途主义色彩的小说作品。

自2013年始其墨迹“鹅毛帖”一幅字能换3000元。

2016年出版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

2018年自传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

2019年出版网红至今的半途主义文学诗集《鹅毛诗》。

自2013年起,其开创考古复原曹文红学、开创鹅毛诗、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猜想得出“半途哲论”的追梦事迹陆续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安徽卫视、南方卫视等电视台通过电视节目《中国梦想秀》《奇妙的汉字》《最爱是中华》《有话就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报道,被美国及其海内外无数报刊网络媒体报道至今。

2017年,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哲论: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2018年4月完成《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2019年4月江苏无锡市《太湖》杂志双月刊发表唐国明半途主义文学探索“鹅毛小说”原创开山之作《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什么是唐国明“鹅毛小说”,就如作家唐国明本人所说的——

鹅毛小说,就是吸收了诗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手法,就像鹅毛脱离了天鹅,迎风四处飞舞,鹅毛仍然是这只天鹅身上的鹅毛。

2020年6月完成半途主义文学探索小说扛鼎之作“鹅毛小说”《零乡》。

2020年10月29日与10月30日,唐国明因微博新闻话题#男子蜗居20年想复原红楼梦#连续两天上热搜,成为网络 “亿万流量”的热门人物。

2021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唐国明因新闻话题#男子蜗居出租屋21年复原红楼梦#上全网热搜。

2022年4月唐国明出版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开创“诗意流”文学的百科全书式史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2年4月8日正观新闻全网发布关于唐国明的新闻《湖南一男子蜗居22年复原红楼梦》,报道唐国明开创半途主义和鹅毛诗。

2022年4月9日至11日澎湃新闻发布关于唐国明的#男子蜗居22年再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新闻上长沙同城热搜。

…………………………………………………………………………………………………………………………………………………

………………………………………

唐国明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与“半途哲论”成就摘要:

=============================================================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这个理论我们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无穷无尽的未知数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1+1”通用公式为:

t﹦[(t÷2)﹣q]+[(t÷2)+q]

(偶数t>2时,q是两素数与“这个偶数除以2”的数差;除素数2与5外,其素数个位数取数范围只能在1、3、7、9中循环取。)

2、“3x+1”与万有通变规律、万有总在途中公式:

用个位数是1、3、5、7、9的奇数,乘以3加1,则会递增为个位数是0、2、4、6、8的偶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奇数递增为偶数的运算规则叫“奇变”,再用2连续整除至此偶数为奇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偶数递减为奇数的运算规则叫“偶变”……任一大于零的正整数,通过连续的这样的“奇变偶变”运算,如无穷无尽数字的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

2的n次方是所有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抵达4、2、1数流的终结线,又是从4、2、1回归无穷数据宇宙的起始线。在这条2的n次方线上,有无数从4、2、1回时的分流点与抵达4、2、1数流的汇聚点,这些点却是在2的n次方合4+6n形式的数点上。因此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经过2的n次方合4+6n数的汇聚点,可以回流分流出奇数x合1+2n或合2+3n的数群,顺着这些数群回流,会回流出通过“3x+1”“奇变”“偶变”而来抵达4、2、1的无际的数流。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宇宙无为地从无序到有序从始到终,又从终到始地循环往复如此存在于宇宙创造着天生着宇宙万物诗意地生成消亡、消亡生成的最好最恰当的表述,所以此万有通变规律公式为:

……2x ↔ x ↔ 3x+1 ↔ (3x+1)÷2 ↔ ……2的n次方 ↔ …… ↔ 4、2、1……

……2+4n ↔ 1+2n ↔ 4+6n ↔ 2+3n…… ↔ 2的n次方 ↔ …… ↔ 4、2、1……

——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如此诗意地以波段形式生成消亡、消亡生成。这就是万有的通变规律与万有总在途中通变公式。根据“3x+1”猜想“奇变”“偶变”原理,宇宙万有的诞生,应是一波段一波段类似于“3x+1”猜想“奇变”“偶变”过程中,随n数据的变化大小而不断排列生成。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宇宙“万有总在途中”最好最恰当的表述,也是世界是一个无限的整体最好的表达,更是人类将来遵循“3x+1”猜想“奇变递增”“偶变递减”原则,以大数据形式进入4、2、1循环有序的运转后,一种人类梦想的“神”,超越于人类每一个人见识,甚至囊括所有智慧无所不能的“超我”将诞生于这个世界的数学告知形式。更是对世界事物是“偶数时”发生递减回到“奇数时”,回到“奇数时”又会递增回到“偶数时”,世界事物就是如此地在遵循着“3x+1”猜想“奇变递增”“偶变递减”原则在让一切守恒、平衡的最好描述。同时这公式也哲学的解释了循环有序运转的世界生活系统,就如循环有序运转的4、2、1形式,是由无数未知数遵循着“3x+1”猜想“奇变递增”“偶变递减”原则演变而来与我们照面的——也就是说它是哲学家们一直在追问的“世界为何变得如此”的最好数学形式的解答。

不管怎样,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万有的某事某刻与某个历史时期都只不过处在它“奇变”“偶变”数据流中某个或合2+4n或合1+2n或合4+6n或合2+3n或合2的n次方或合其他运行形式的数据分离点上,永远处在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中,永远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

3、“半途”哲论(唐国明遵循自己的“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

在n是整数前提下,1除以2的n次方就是至小无内,2的n次方就是至大无外,唐国明遵循自己的“识你之理,看他之理,合诸家之理,知行之,得我之理”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

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或当你到达1时,你想抵达2;当你到达2时,你想抵达4。但你抵达1时也是在此刻,你抵达2时也是在此刻,你抵达4时也是在此刻;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只是在途上,只是在此刻;你在n是整数前提下,要么永远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无内的流动时空途中永存而在地为生存转圈,将自己消解耗尽;要不就是处于2的n次方那个至大无外能自由而行的时空途中,将自己无限永恒。你永远就这样处在另一个未知数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我们都是途中人。我们的生活不是在别处,我们只是生活在途上。我们都是半途上的产物。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