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蔡宗泽:散文的形散神凝如何分析?

时间:2022-04-19 16:10:23 热博 我要投稿

张宪瑞的回答: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又有散文创作的空前繁荣。然而在自唐以降的一千多年中,以我有限的了解,没有人提出过“散文不散”的理论。“散文不散”的理固‘‘相濡以有作者为文,提出对成语“相濡以沫”义蕴的重新理解问题。这在当下,不是一个简单的成语解释的问题,而是具有价值转型意义的文化问题。“相濡以沫”语出《庄子·大宗师》,其中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这里的价值判定与取舍是十分明确的。然而在庄子之后,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社会大众,都在道德评价上给予“相濡以沫”很高的地位,而“相忘于江湖”之论,倒真的被忘记了。这应如何解释,个中隐含着什么历史秘密吗?庄子立言,多用寓意。此处以“鱼水”起譬,以鱼喻人:泉水干涸,鱼在危难之际吐沫相濡以互救,精神固然可嘉,但这样何如处于江湖之中呢?处于江湖之中,优游深水,自得其性,虽无患难与共的美誉,却可生命无虞,自由自在。庄子这里表达的,是对个人生命价值的关怀,这在先秦是独树一帜的。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儒家主仁义,墨家倡兼爱,法家重刑名,他们各以自己的学说去救世,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整体的稳定和■何少林社会秩序的重建,而惟有庄子,对个人的命运倾注了他的感情。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礼崩乐坏、天裂地坼的时代。旧的社会秩序已经破坏殆尽,而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完全确立,各派思想家都在宣示自己的社会主张。可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呢?庄子给了否定的回答。他否定那些理想社会方案是因为它们忘记了“人”,特别是忘记了个人。《庄子·骈拇》篇日:“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社会论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初期提出的,先是师陀提出“散文忌散”,主张“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随后萧云儒提出了“形散神不散”,主张“用自己精深的思想红线把生活海洋中的贝壳珠粒,穿缀成闪光的项链。……虽然运思落笔似不经心,但却字字珠玑,环扣主题;形似‘散’,而神实不散”。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当代文学曾经有过一次散文创作的丰收。在这个时期,杨朔的散文创作是很具代表性的。杨朔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特点:“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这一方面是“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另一方面,就是“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今天,我们对“杨朔模式”的认识,较之当年已经深入了许多。杨朔的散文创作并不缺少真诚,缺少的是自由。他所谓“寻求诗的意境”,往往是在苦苦寻求如何把一种自然现象和Ft常生活场景,化作某种社会观念和政治理想的隐喻;而他说的剪裁、布局和推敲,常常就是小心翼翼地把每一个细节组织起来,一步一步地推向结尾处的跳跃式升华和概括,卒章显志。当然,杨朔当年的自述,使用了肯定的、自我欣赏的语言;而今天的认识,则是用不无尖刻却不失客观的语言来表达。毫无疑问,嘲笑杨朔注定是浅薄的。在一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伐的年代,在一个El常生活泛政治化的年代,“杨朔模式”不过是现实生活在散文创作中的反映,而所谓“散文不散”、“形散神不散”、“形散神凝”等等,作为对这种创作活动的总结和概括,也同样是时代生活在艺术观念中的折射。话越说越沉重了,沉重与闲话原是格格不入的,好在散文之道,贵在一个“散”字上,说到闲散处,不妨就闲散;说到沉重处,不妨就沉重。散文贵“散”。其“形”散,源于“神”的自由。

叫我上帝!的回答:

通俗的讲,

 

散文的所谓形散,即从多方面谈,零散,不局限于唯一的一个方面。

所谓神凝,即中心大意是不变的,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是散的,而是凝聚的。字里行间都可以体会的到。

 

散文有诗歌的韵律魅力,同时也不失结构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