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mooc(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陈平原

现在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很普遍,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之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

多年前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我在前言中称:除了母语教学、人文内涵、艺术技巧等,我们更关注‘阅读快感’——读小说,如果味同嚼蜡,那将是极大的失败。

其实,不仅是选修课,语文课本都得考虑学生的阅读趣味。记得小时候新学期开学,最期待的就是领到语文课本,然后抢先阅读,半懂不懂,但非常愉快。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

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在拙作《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开场白中,我提及大物理学家费恩曼如何精心准备,投入极大热情,把物理学讲得出神入化,让人着迷,当时借用《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里的一段话:对费恩曼来讲,演讲大厅是一个剧院,演讲就是一次表演,既要负责情节和形象,又要负责场面和烟火。

不论听众是什么样的人,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好、普通民众也好,他都真正能做到谈吐自如。不一定是学术大师,任何一个好老师,每堂课都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演出,既充满激情,又不可重复。

如承认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

我承认慕课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这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的妙喻,不是我的发明,其实来自叶圣陶、吕叔湘二位老前辈。慕课风行的结果,可能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搜索建议:mooc  mooc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