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35岁危机来临之前,职场瓶颈从何下手

时间:2022-09-16 09:52:01 热博 我要投稿

记得一件事——

马云在阿里巴巴20周年的时候曾表示: 在未来每年将会向社会输出1000名在阿里巴巴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

身边的朋友看了之后都会心一笑——只不过是苦笑。

工作10年,差不多就是30-35这个年纪了,该到了“职场危机”的年龄了,如果真的是阿里巴巴所需要的人才,至于输出吗,很显然就是裁员,只是为其换了一个好听的由头。

朋友都说:以前街坊邻居闲聊,一群小孩子在旁边胡闹,老人们就会说:七八岁正是人嫌狗厌的年纪。而现在似乎35岁在职场上才是真正的不受待见。

35岁,在职场上的确是被讨论得最多的年龄。

通常来说,35岁后人体机能开始下降、潜力基本显露出来,择业机会锐减。

在大家的认知里,除了一部分职场精英向上跃迁,成为了管理层外,大部分人会被新入局的“后浪”们无情挤压,沦为职场的牺牲品。

以至于近年来,很多人即使不到30岁,内心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恐惧感,本是20多岁的年纪,却对自己的未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开始在职场上成为卷王。

其实很多时候,人在35岁时经历的危机,很多时候都是在吃前10年被你躲过去的苦。而职场人从一开始到35岁,越来越明显的三件事就是:

1、个人IP意识重视得太晚

2、眼界和历练不够

3、学习的机会太少

年近35岁,要突破职场瓶颈,也得从这三方面入手。

时刻更新简历

你在什么时候会更新简历?

一般人们的回答都是:当然是找工作的时候更新了。

以前的公司里市场部门有个领导,属于“年少成名”型的,老板挖他过来的时候30岁出头,已经是市场部门的总监。

总监性格也不错,跟我们混熟之后,我们也经常跟他取经,譬如“怎么在30岁当上上市公司的总监”这种问题。

有一次,他很认真地跟我们说: 一定要重视“个人IP”的打造 。

个人IP意识,即是将自身视为一件产品,而你就是“自己”这件产品的产品经理,把自己当一件产品去打造,个人品牌一旦打造出来,就很难被复制和替代。

而 时刻更新简历 ,就是在打造个人IP上重要的一环。

他说,他自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一下自己的简历,将自己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化成文字,嵌入到自己的简历中。

更新简历不是为了跳槽,而是为了审视自己这个“产品”的价值这段时间是否有所增长、是否和自己的发展路线相悖、是否有意外收获。

接着对比你的职业规划,“产品”的打造过程如有偏差,必须及时调整。

多折腾,为自己铺路

年轻人多折腾,总是没错的,而且要有方向地折腾。

公司以前有个实习生,00后的小年轻,阳光充满朝气。

跟他一起实习的同期都是每天做一些杂务,比如打印收发快递之类的。

只有他比正式员工还卖力——跟各种分公司来实习的同事们打成一片,每天跟各个部门对接的活儿都揽在身上,连午饭都跟各个部门的同事轮流吃饭。

我们都很奇怪,实习几个月,并没有转正名额,为什么这么卖力呢?

上蹿下跳是在公司里观察学习,每个部门是如何运转的;

大部分同事都混得熟,也是在给自己积攒资源。

现在的他入职大厂,还私下经常会跟我们请教一些问题,公司里的一些老员工也很吃他这套,不辞辛劳地给他解答,或者跟他交流工作上的问题。

我们很多人为一点月薪高低沾沾自喜,干得不顺就跳槽。 而他一开始就打开了格局, 从开始看的就是是机会,是人脉,是经营策略,处处留心,处处折腾 。

从踏入职场开始,格局大的人就在开始积累机会、人脉、资源……无论什么时候,这些东西都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和底气。

学习非专业知识

我们每个人从学校走出来,进入社会之后,毋庸置疑学习的机会是越来越少的。

就算要学习深造,大多数人也只会投入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之中,比如公司会计考会计证、金融从业人员考CFA等等。

投资专业领域固然是对的,但是,你在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的同时,这个行业里你的竞争对手大概率上也是在做同样的动作。

所以,当专业知识相差不多的情况下, 能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往往是那些“非专业的知识”。

前面所说的总监同事还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

他的前公司之前成立一系列项目组,也晋升了好几个中层管理,时过境迁,两年之后,项目存活的被毙的都占一半一半——被毙的都是效益不好,存活的也大多日薄西山。

大浪淘沙的大环境下,这些可能没有什么出奇的。而之前那一批中层管理,只留下了一个,当然他们的项目组也是成绩最好的—— 业绩出众,团队凝聚力高,成员士气高涨,他本人也晋升有望 。

总监同事说,这个中层管理之前就很被看好,原因并不是专业能力方面过人。

当时晋升这批人的时候,从找领导商议约谈到他们正式晋升一个多月的时间,别人在加班冲业绩力求晋升成功, 他按部就班地去上了自己早就报名了的口才训练班,在这之前,他已经上完了管理课。

在后面的工作中,领导们明显觉得, 他的沟通能力最好,管理能力也最突出, 而其他的中层管理者,至少在晋升的前期,已经为管理和沟通花光了精力。

差不多的专业能力,发挥出来的却是天壤之别。

口才、管理等等这些技能都不算是专业知识,但是,当你和竞争对手专业能力上旗鼓相当的时候,这些才是你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

最后跟大家说多几句:

35岁很近,你必须抓紧应对。

35岁也很远,现在开始,时间还够。

共勉。

扫描下方二维码

不到一杯奶茶的价格

参加 3天表达高手修炼营

助你成为 表达高手

▼▼ ▼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快速购课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