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宇航员回到地球后不能站在轮椅上?牺牲太大了

神舟十三号成功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也为神舟十三号3名宇航员历时183天的空间站任务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刚刚乘坐任务飞机在下午抵达北京。我们可以看到,从出舱到抵达北京,三名航天员都是坐在轮椅上。

很多人就很好奇了,为什么中国航天员要坐在轮椅上?

首先,人类在亿万年的进化及每个个体的发育过程中,已完全适应了地面1g的重力环境.而在太空飞行的失重环境下,机体的不同系统会逐渐适应失重的环境,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唯独骨组织会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骨丢失会持续发生。而且,航天员在返回地面后,失重引起的骨丢失在较长时间内仍不能恢复到飞行前水平。骨丢失意味着骨骼抗载荷能力的下降和钙存储量的减少,使骨骼系统不能承受原来正常可以承受的载荷,增加骨折的危险。

除此之外,人体富含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调节人体,才使人体器官和机能正常的运转。而血管中的血液就如同地球的江河一样,时刻流动着,把氧等各种物质输送到人体的不同部位。身处太空中的时候,这种在地面上形成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由于在真空环境下,随着重力的消失,血液能轻松抵达人体的头部位置;而在地面环境中,血液在人体头部位置的循环是缓慢的。而因为体液上移,所以航天员的腿也会变细,根据欧航局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的在轨飞行会使颈静脉容积扩大3~4倍,造成头部发胀;小腿静脉容积反而会下降,造成腿部变细。所以,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一段时间以后,面部看起来略显肿胀,这不是吃胖的,而是体液转移的结果。

也因为长时间在太空驻留造成了萝卜腿,所以航天员刚出舱是很难维持平衡站立的。

最后就是,生活在地球上,人的方向感非常明确,大脑可以轻易地分辨上下、前后和左右,并指挥眼睛、手脚和身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实现自己的目的。然而,失去重力的环境,对于人体而言也就失去了上和下等方向感。假如你从飞船的地面上跳起,你不会马上落回原地,而是一直向跳起的方向前进,直到你的头碰到飞船的墙壁。在失重的状态,你的大脑和眼睛、眼睛和手脚都不会那么协调,你的手脚可能真的不听指挥。

所以执行航天任务的航天员,前庭系统或多或少会出现紊乱,就会导致空间感受能力出现变化,一旦前庭系统出现变化,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脚下虚浮无力,站立不稳。

可以说,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员牺牲是非常大的,而航天员要恢复到和往日一样,就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期,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阶段、疗养恢复阶段、恢复观察阶段三个阶段。返回地球的航天员要通过积极的运动,科学的饮食,重新适应地球的环境,从而恢复身体的各项机能,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很多人可能会说,欧美航天员好像出舱之后都行动自如,其实短时间驻留太空,的确是对身体的影响较小,可以行走,但是我们为了体现对航天员的关怀,也是防止有意外发生,还是会选择让航天员坐在轮椅上进行休息。

而长时间驻留太空,各个国家的航天员都是要坐在轮椅上的,比如3月30日,美国宇航员马克·范德·海与两名俄罗斯宇航员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如期返回地球。范德·海在2021年4月前往国际空间站,是在太空连续停留时间最长的美国宇航员。

他在返回地球之后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太空环境下,人体的变化是不可逆的,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的数据,通过对航骨密度恢复情况的跟踪研究,发现国际空间站上飞行6个月的航天员,大多数骨密度在三年后才恢复到飞行前水平, 即骨密度恢复时间是飞行任务时间的6倍。虽然骨密度能够恢复到飞行前水平,但是骨质量却无法得到恢复。

所以,长时间驻留空间站的情况下,全球所有航天员都是需要地面人员协助的。从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出,航天员在执行航天任务中,可以说牺牲非常大,也正因为因为有一批一批航天人的前赴后继,中国才可以成为航天大国,我们向他们点赞。

搜索建议:
热文

 骑电动车追尾被判全责怎么办

需要赔偿。具体赔付可以双方当事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可以由交警调解,调解不成可以起诉至法院。赔偿包括修理费,然后是交通补贴,然后是看人员有没有受伤,检查及治疗费,...(展开)

热文

 金牌调解李金萍简历?

李金萍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观察员,江西教育电视台“成长对话”栏目特约心理专家。李女士风格有点鲁迅,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又切中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