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海底捞的看家本领

时间:2022-08-03 13:42:36 热文 我要投稿

组织能力,才是消费品牌的核心壁垒。

作者:大蒙

来源:满意公司(ID:mygsok)

海外业务拆分上市的消息,再度让海底捞进入舆论中心。于是,很多人开始从业绩方面入手,去讨论海底捞这一动作的底气。

其实,业绩数据作为一个滞后性指标,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底气”。

要知道,火锅是一个超级品类,竞争激烈。

有数据称,2016年和2019年成立的火锅餐饮企业倒闭率分别约为50%和30%,有50%左右的火锅餐饮企业活不过5年,约3成的火锅餐饮企业在2年内倒闭。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海底捞“中国火锅行业第一品牌”的含金量,就凸现出来了。

从1994年成立,至今快30年了。海底捞的成功不能单凭几份财报数据蒙混过去,这背后肯定是诸多复杂因子的组合,比如供应链的塑造、迎合大众的产品乃至全行业膜拜的服务……

但真正的看家本领,还是在于组织建设。

01

两个标准化考核的探索

1994年,张勇在简阳开了第一家海底捞。黄铁鹰教授在书中说,当时的张勇是个外行,不会炒火锅底料,连毛肚都分不清。

张勇认为,只要好好服务让客人吃得开心,他们就会常来。

这其实就是外行跳入餐饮带来的新思维。至今,不少餐饮老板与我聊天,依旧是好吃才是硬道理,好吃才有回头客。

事实上,一些资本朋友简单粗暴总结的东西是,好吃做不大,做得大的不难吃。而海底捞从20多年前就换了一种玩法,吃得开心也会有回头客。

典型的开心回头客,是那位干部朋友。据说,当年一位干部下乡后回到简阳,直接就去了海底捞吃火锅。餐间,张勇注意到干部的皮鞋在乡下走一趟后很脏了,便让身边的服务员过去帮他擦擦。

这是一个伟大的举动,标志着海底捞免费擦鞋服务正式启动。

其后,张勇做出了两个KPI探索。

第一个是服务标准化。

他特意做了一个员工手册:要求员工看到戴眼镜的客人要递眼镜布;看到有手机的客人要给手机套;看到客人茶水低于一半要倒水……

大道相通,华为任正非也提过要“砍”掉基层员工脑袋,不偏不倚地执行中高层的指挥;美容美发界PUA大师文峰陈浩,也提出过“流程到位,傻瓜都会,听话照做,成功在握。”

流程到位的海底捞与听话照做的服务员,却有些尴尬。客人不想喝水,服务员强行倒;客人不想用手机套,服务员偷过来也要套上,一切遵循员工手册,客人却不开心了。

见状,张勇及时更换KPI。

第二个是翻台率KPI化。

任你咋服务,公司只考核翻台率,位置好点的一天翻5台,位置差一点至少翻3台。翻台率直接关联到营收,KPI卡得准,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一次,张勇听到客人吐槽,预定海底捞的座位迟到几分钟就会失效。门店过于关注翻台率,不容许位置有几分钟空闲,但顾客满意度同样大打折扣。

02

一个杠杆支点的提出

通过两个KPI探索,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

品牌高层从问题根本出发,清晰顾客满意度是“因”,作为滞后指标的业绩增长是“果”。只要凝聚力量种“因”,“果”自然会接。

然而员工并不这样想。在他那里,完成刻板的KPI是“因”,拿到足额的工资是“果”。而顾客满意与否、公司赚钱与否,实际上与自己没有关系。

如何把顾客满意度与员工切身利益直接绑定,这是问题关键。

为此,张勇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杠杆支点——神秘顾客。海底捞安排了1800多名神秘顾客,每个季度到门店试吃体验,然后根据综合体验给门店评分。

①评分为A的,表示优秀,门店全员会有奖励,店长还可以申请新开门店。

②评级为B的,表示合格。

③评级为C的,总部会安排教练团队到门店进行培训,要求在半年之内改善;如果1年之内又出现C,该门店将会被淘汰。

这个评分机制,让所有门店都神经紧绷。他们不知道神秘顾客哪一天会来,也不知道他们坐在哪一桌。

每一次抬头一望,感觉每个人都是神秘顾客。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不敢放松,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人。

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在这一刻觉醒。

你看,到最后,海底捞直接强调的其实不再是服务,而是用一种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

03

一套理论体系的支撑

分析海底捞如何通过神秘顾客制度重塑组织,我们要引入一套理论——人力资源AMO理论。其核心观点是,绩效与三项因素密切相关,分别是:

①能力(ability):员工能不能搞定它

②动力(motivation):员工愿不愿意去做

③机会(opportunity):公司有没有给员工施展的平台

A能力

海底捞的员工能力提升,基本靠培训。

他们有一个专门的教练组织,会通过巡店的方式,系统化地对门店培训,包括员工晋升、绩效评估、产品开发、工程、财务、人力。

而一线工作上,海底捞采取的是师徒制。

新员工进入门店,他的师傅就是店长。师傅培训一段时间上岗,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进行落地培养。

之后,师傅会提名徒弟参与内部培训,培训考试通过即可轮岗实践。

还门店10个岗位都轮完,徒弟就有资格参加海底捞大学的培训。该培训考试通过即可成为大堂经理。

大堂经理工作出色,会被师傅推荐参加下一项培训,该培训考试合格即可成为储备店长。而储备店长所在门店季度评分达到A,就能能够和师傅一起申请开新店。

培训的过程也是员工晋升的路线。一般而言,一个新员工成为店长,至少要花4年。

M动力

弗鲁姆期望理论有一个公式,动力(motivation)=效价(valence)×期望值(expectancy)

期望值因人而定,有人心比天高,有人就想躺平。所以企业要提升员工动力,更多是要去优化效价(valence)因子。

海底捞的效价:

①工资高于同行,有公寓有保姆。

海底捞住宿条件应该是全行业最高的。2004年,公司还曾在北京东四环黄金地段,为70多个员工重金租下某高档小区房间。

而在员工公寓里,有专职保姆服务,煮饭洗衣叠被子,都不需要员工打理。

②海底捞给员工的晋升通道透明。

新员工进入门店的那一刻就知道,怎样成为大堂经理,如何成为储备店长,甚至公司董事。

1999年,袁华强就是从海底捞传菜员做起,然后是门童、会计,3年时间成了简阳总店的店长。

2004年,袁华强为海底捞打开了郑州市场,并在当年到北京任职大区经理。到2007年,他就在望京买了一套200平米的房子,2009年成为海底捞董事。

③海底捞有计件工资。

餐饮行业有明显峰谷效应,中午晚上用餐高峰传菜员可能忙不过来,但出纳、会计等并不忙。

于是海底捞提出计件工资,高峰时段其他员工也可以帮忙传菜,按次计算工资。这样一来,员工工资增加了30%,但数量减少了25%。

④把钱寄给父母。

樊登讲到过这个故事,海底捞把工资分成两份,一份发给员工,一份通过邮政汇款寄给父母。

每个月,海底捞员工的父母都会被村口广播里叫到,让去邮政拿钱。樊登描绘了那种场景,父母的骄傲、同村父母的羡慕、员工的幸福感……

⑤海底捞最具效价的,应该是师徒制的薪酬体系打造。

师傅的工资可以由两种方式构成:

第一种,直接提自己门店的利润,2.8%。

第二种,师傅的工资是自己门店利润的0.4%+徒弟门店利润3.1%+徒孙门店利润1.5%。

大多师傅会选择第二种。徒弟越多,徒孙就越多,师傅工资也就越多;同时也会激励他大力帮助海底捞将新员工培养成店长。

一般而言,海底捞一个店长的年薪在600万左右。

O机会

机会主要看赋能。曾鸣博士就曾谈到,未来的组织最主要的功能不是管理,而是赋能。

海底捞是怎么赋能的?其总部只管理4个关键环节:

第一是食品安全。

第二是采购,通过全球1000家门店的规模去和上游采购,议价权得以掌控。

第三是IT,门店ERP以及一些管理系统

第四是财务。

而一线门店可以进行所有独立门店的处置权。一直以来,海底捞的放权赋能都是如此。

90年代,海底捞在西安开门店时,店长就在张勇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用门店赚的钱买了一辆面包车,那也是海底捞整个公司第一辆车。

总结来看,整个海底捞连锁只有4个层级,总部-教练-抱团小组-门店。

抱团小组,就是将就近的8-15家门店组成一个抱团小组,他们一般是一个师傅带出去了几个徒弟,组长则由师傅担任。

抱团小组的好处是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的联动矩阵。应对市场变化、个性化服务、当地具体的经营问题和政策问题等,都能够获得提高效率。

而这一整套的组织系统的搭建,才支撑起了全球1000多家海底捞门店的经营增长。

04

写在最后

前可口可乐CMO鲁秀琼女士有一个观点:消费品行业生意的边界,过去是由供应链、渠道来决定的,未来可能是由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决定的。

如何去理解这一句话?就好比可口可乐今天把中国市场交给你,你也不一定接得下这个盘子。

配方给你、品牌给你、上游工厂给你对接,为什么还是无法接盘?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网点数量在1000万左右,那么它可能需要数十万业务员去维护。品牌直达一线业务员之间的组织流程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这样的组织能力,才是消费品牌的核心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