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仰望冲击高端,比亚迪短板变长?

三十万元遇阻,那从百万元出发?

新能源引发行业洗牌,中低端突围或高端出生的车企们,都在朝向友商腹地挺进。相比下沉,冲高无疑难度陡增。

高端化的故事,前有BBA,后有蔚来、理想,而传统国产品牌们相对尴尬。

比亚迪不仅成为了新能源全球销冠,单车均价也顺势提升至22万元,但赢得销量输掉净利润仍是大概率事件。去年上半年与特斯拉的净利润差距达到十倍,短时间内追平显然不现实。

比亚迪这块短板,只能用高端化解决。

汉、唐系列究竟有多少人选择了顶配,比秦、宋系列增量多少台更有意义。中低端基础销量趋于稳定,仰望高端或许才是接下来的重点突破方向。

腾势在前,仰望在后。栽过跟头的比亚迪,似乎没有纠结于脚下,而是抬头向上,把目光放在天花板以外,打算多给一点“升维”的提前量。

中端经验恐难支撑豪车

仰望品牌的高度,考验比亚迪的说服力。

去年比亚迪纯电车型销量为91.1万辆,DM车型为94.6万辆,两类车型接近平分秋色的表现。E3.0之后,比亚迪如愿以偿地保持了两条腿同步发育,提前应对混动“下坡”。

今年开始,上海地区对插混及增程式限制绿牌发放。从国家政策期望来看,摆脱燃油依赖是发展新能源初衷,极有可能是上海先试点之后再扩散,混动退场将难以避免。

比亚迪从燃油车的跟随者,质变为新能源的领军者,DM-i居功至伟。

手中的王牌技术,前景已经注定,比亚迪此时推出仰望可能有趁热打铁的考虑。据称仰望U8包含插混与纯电两个版本,与现有比亚迪车型路线如出一辙。

DM-i版本让仰望具备了一定差异化的技术基础,借DM-i势头,仰望的销量有所依靠。问题在于插混限制绿牌由一线城市的上海开始,其它一、二线城市跟进只是时间问题,插混车型销量在国内市场最有购买力的区域将受到极大影响。

百万级的混动车型该朝向何方?

谈及比亚迪,DM-i人尽皆知,而其纯电技术,知晓者可谓寥寥。插混开路、纯电后手,仰望需要完成这一过渡。

而百万元售价,需要的说服力也不比以往。

四轮独驱带来的原地调头实用价值很高,而浮水等新奇功能虽然硬核,但实际使用频率有多高则见仁见智。以奔驰大G为例,重度越野、涉水等场景与市区日常的使用比例,对于其大部分用户而言是不用赘述问题。

“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问题是如果除去这些功能,仰望百万元支撑力还剩多少?

功率型刀片电池和IGBT电控芯片都为了性价比而生,而DM-i车型高速行驶发动机介入、低速时依靠电机的特性,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成本考虑。省去变速箱,重要原因在于绕开外资车企的专利垄断。

成本是比亚迪成功的要素之一,仰望这张牌则让这个优势无所发挥。

中低端产品销量仍是其致胜法宝。去年汉、唐系列销量总共为42万辆,尽管比亚迪获得了20万+级明显突破,但该价位段销量仅占比总量的22%,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销冠车型是宋PLUS DM-i,平均月销达3.2万台,全年总销量达38.8万台。

销量主力不是低端的秦,也并非高端的汉、唐,比亚迪现阶段“根据地”在中端。中端的丰富经验,对应百万级的市场,显然借鉴意义有限,似乎很难称得上“水到渠成”。

比亚迪子品牌冲高,往往选择“跨级式跳跃”。在秦、宋唱主角时,比亚迪就已推出30万元级的腾势。如今汉、唐销量走高,比亚迪选择了“跨多级式跳跃”。

从30万元高端到百万豪华领域,比亚迪的产品矩阵存在着大量空白。此时志在百万元级别的仰望,似乎与第一次冲高的情形别无二致。

卷得动20万元+市场,并不意味着能做好百万元豪车。

国内传统品牌冲高最成功的案例,是吉利推出的领克。从定价上看,领克其只是比吉利本品牌同级别车型高出几万元,并未脱离当前产品矩阵框架,也就不用超脱现有技术基础。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市场接受度较高。

吉利也提供了反例:极星。

除了刀片电池,比亚迪并未在纯电领域拿出类似DM-i量级的亮眼技术。在混动版本完成过渡使命之后,仰望仍需纯电版本强势。但价位已至百万,与汉、唐所处情况大相径庭,仰望更需要高出同期比亚迪其他车型的技术指标。

从收购秦川到成为新能源全球销冠,如果时间足够,比亚迪的技术研发实力并不令人担心。

而跨多级式冲高已有失败案例,销量自信的比亚迪需要完成品牌自信,仰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野心不只百万级‍

比亚迪子品牌数量相对克制,而冲高高度冠绝国内,谨慎伴随野心。

在国内传统品牌接连扩张品牌矩阵时,比亚迪按兵不动,腾势登场时间晚于大多友商。有意思的是,腾势是一次试水之作,奔驰降维,比亚迪升维。

当时比亚迪对于未曾涉及的30万元级市场保持谨慎。拉上奔驰无疑缓解了比亚迪的品牌焦虑,但就产品而言,设计出自奔驰,三电核心为比亚迪。

比亚迪选择了借壳卖技术的冲高方式,腾势车前并不醒目的DENZA字母和车尾亮眼的三叉星车标形成鲜明对比,也让路人充满疑惑。极其罕见的解决方案看似两全,但销量却不尽人意。

“腾势,只提供新能源豪华汽车。”王传福对子品牌的定位清晰,只是比亚迪对豪华不太精通。30万元购入的究竟是奔驰还是腾势,潜在用户心态纠结可能是阻碍腾势豪华攻势的重要因素。

跨级冲入豪华,比亚迪自身品牌力未经受住考验,对于用户心理需求也缺乏经验。

时至今日,比亚迪虽销量暴增,而主力区间仍在其中端产品。此时推出百万元级别的仰望,跨过了理想、蔚来、红旗、高合,与宝马X5以上级别和奔驰GLS直接竞争。

腾势透露出冲高的谨慎,仰望则展示着比亚迪压不住的野心。

不论比亚迪是否读懂了百万级用户的心理,只是现有产品矩阵的断层,无法为仰望品牌的潜在用户提供丰富的参照物。

如果细看BBA的产品线,几乎是逐级向上的。例如宝马3系覆盖30万-40万元,接替的是起售价约40万元5系轿车、X3系,50万至百万级有7系轿车以及X5、X6系,以此类推。

起售价一百多万元的X7究竟贵在哪里,有低一级的X6和X5作为参照物,逐级支撑,这是比亚迪不具备的。

从30万元起跳到百万元以上,巨大价位跨度之中比亚迪缺少过渡产品。奥迪A4的用户可以用迈腾作为参照,A6用户可类比辉昂,豪华子品牌与母品牌之间,往往仅为几万至十万元的起售价差,用户很容易清晰感知产品差异。

百万元级别的仰望,其用户暂时只能与30万元+的比亚迪产品对比差异,然而这并没有多少“价格指导”的意义。

比亚迪的困境如此,4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的产品真空一时无法填补。换个角度,比亚迪把锚点定在百万元,可能是希望借此以高打低。

如果仰望U8与特斯拉Rosdster、理想L9的意义相同,向下走的路显然比向上冲更为平坦,这也是近年友商的惯用打法。腾势30万元区间已被汉、唐部分配置覆盖,树立一个更高的上限无疑可以极大拓展相对低维产品的售价空间。

比亚迪推仰望U8、甚至U9,可能志在向下。

50万元-80万元级别几乎是目前国产品牌的天花板,国内玩家还未扎堆,近期只有红旗E-HS9的月销量能够破千。

相较于越来越拥挤的30万元价位段,50万-80万元区间的开发空间巨大,不仅单车毛利率实质上升,而且技术基础与产品售价匹配度相对较高。

绕一个百万级的弯而把重点目标放在50万元-80万元区间,比直接上攻百万级市场要现实不少。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借腾势跨级冲高不利后,比亚迪仍选择“重蹈覆辙”。

比亚迪的赌注很大,仰望的担子很重。

如前文所述,仰望需要独特性,就得尽量避开比亚迪元素。为此,比亚迪为其量身定制了易四方平台,并在本就局促的产能上“另开小灶”,把仰望U8的规划年产能定为3万台。

时间、资金,以及产线规划导致的连锁反应,都有可能让比亚迪短期阵痛。这或许难以避免,高端化需要实质性突破,腾势发力极其有限,比亚迪只能寄望于仰望

理想L9的爆款效应带火了整个系列,反之则功亏一篑影响所有后续车型。作为仰望的首款车型,U8的重担与理想L9一样,在所处价位段上没有其它兄弟品牌可以分担,皆为背水一战。

相比百万元级别的曲高和寡,也是国产品牌未曾涉及的领域,仰望拔高的上限与比亚迪扎稳的下限之间,有巨大的产品真空,足以让比亚迪很长一段时间具备充足的施展空间。

写在最后

从非头部车企到全球新能源销冠,比亚迪的冲高态度由谨慎变得激进。

而豪车领域决定成败的核心因素太多,性价比经验丰富的比亚迪面临品牌调性与营销方式的巨大转变,技术、产线、渠道、供应链与现有产品的区分等新问题。

高端化跨度超过国内友商其实是把双刃剑,虽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但也成为了“探路者”,相应的代价将难以避免。

而上升期的比亚迪,销量有空间,但售价空间已遭遇瓶颈,开辟新的战场已是箭在弦上的事。

如今的比亚迪,只缺仰望和被仰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比亚  比亚词条  仰望  仰望词条  高端  高端词条  冲击  冲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