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朝三暮四(文言文《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

先秦:佚名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猴子。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损:减。

口:口粮。

充:满足。

欲:欲望,要求。

俄而:一会儿,不久。

匮: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

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与:给。

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朝:早上。

足:够,足够。

众:所有的。

皆:都。

起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寓意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道理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译文: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搜索建议: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词条  
热评

 王心凌又火了!

为什么王心凌突然又火了?关于王心凌怎么突然就火了,有人表示他的粉丝只是老了,并不是S了,瞬间戳中了心。初听还是斜刘海在听雨是地中海,初听还是高三,再听已是三高。...(展开)

热评

 【歌词】新约约翰福音(约)第21...

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有西门彼得和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