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邑宋城镇,今为怀柔桃山村

图文/王海

链接:庙城始设军屯早,十年之后置怀柔

北京怀柔区庙城镇桃山村,因聚落桃山之阳而得名。

村域北距怀柔城区6.5公里;南距顺义区界0.9公里。左、右分别与本镇王史山、高各庄两村接界。村域面积为4.25平方公里,属于山前洪积高台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为52米。发源于桥梓镇北山的小中河,自桃山西麓绕村而过,村属土地水丰壤厚。民居聚落地41万平方米,有东西、南北向主街各两条,大、小胡同32条

地处冀北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的桃山村。在古代是草原民族南下和农耕民族北上的经临之地。

现有文献史料及文物遗迹证明,桃山聚落于唐代中期。亦有学者认为,早在北魏时期,桃山附近就建有城邑。因而桃山村有京北古村之说。作为北方一个由古城邑演化而成的村庄,这里,曾是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融合之地,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

村庄地标之桃山

桃山,是怀柔区南部边缘的一座低山,海拔仅137米,属军都山前平原侵蚀山丘。古籍中记有:桃山,在史山东五里,为风山(今称峰山)之南端。一峰高耸,远望如桃形,前方险峻盘折,狭径难登,昌平、顺义界山也。山巅古寺残毁,仅碑碣孤立,阶砌荒草、荆棘耳。

《顺义县志》云:顺义平原,山岭绝少,惟北部孤阜特起,燕山之分支由昌平蜿蜒东来,横亘两县界上,或伸入境内突出。虽半山童秃,无长林嘉卉,而岚光四映,寺洞清幽,登临远眺,为境内绝顶大观也。

《方舆纪要》云:桃谷山,山有五峰,如桃花瓣,巨石错落,横亘数亩。《唐书》:开元二十五年(737),移治于幽州北桃谷山,即此。《纪要》此记,是指今昌平桃峪口之山,非今怀柔之桃山,因个别宣介文案误引,特此赘说。

桃山,相对于北部燕山群峰,虽是一座孤立的小山。在人文地理中,确是极具文化意义之地标。从历史上看,凡是浸染了人类文明之地、凡是孤独的小山,大都有着非同于崇山大岭的文明。围绕孤山的故事、传说、诗文远远比那些雄奇的大山要多。作为承载诸多历史事件的地标而存在的桃山,曾被反复载入各类史册。

古镇今村小中河

小中河,属北运河水系,发源于怀柔区桥梓后山南坡,至史山汇集散水,南行经桃山村前,流向顺义区二张营村东南,过巽峰桥下,直沿官庄、毛家营、姚店、马圈东等村,在顺义县治西门外三里处,南行至衙门村东北,汇为水地,沙多淤塞,沿岸良田,旧时常有水溢之患。再东流迳泥河村南,有北关外水注入之。

河水自此而南至海洪石桥北,又有散水汇入,曲折南下,至寨辛庄,略显浩瀚,一带水波。平时水静沙明,涨则溢入温榆河。温榆河,东流至通县东关外,入北运河。古代小中河进入桃山地后,在村西北、村南,形成坑塘湿地,为农牧生产、民居提供了不竭的水源,积存了丰厚的宜耕、宜牧的腐植壤,孕育了早期古镇文明,是古代桃山之地建城设镇的必要条件。

村域人文历史略

△古渔阳县治所

春秋及战国时期,桃山一带为燕国腹地。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筑千里长城,沿长城腹里设置郡县。多数专家考证,今怀柔、密云交界处的北房镇梨园庄村南即为最初的渔阳郡和渔阳县治所。渔阳郡、县治所在今怀柔之地存续近900年,期间虽有迁置,但未远离故地。

公元398年,拓跋珪称帝定国号为魏,改元天兴。根据《魏书》:天兴元年三月,渔阳库傉韬聚众反,七月,渔阳乌丸库傉韬复聚党为寇。由此史料推想,北魏初期的渔阳县仍在今怀柔北房镇域。

而北魏后期,渔阳郡治自今北房镇地,东移至雍奴县,即今天的武清县。郡领雍奴、潞、无终、渔阳、土垠、徐无等六县。史学家尹均科先生认为:北魏后期渔阳郡治东迁时,所属之渔阳县县治也迁置今庙城桃山村。

尹教授根据《魏书·地形志》记载:渔阳郡之渔阳县,有渔阳城、安乐城,有桃花山推论,北魏时期渔阳县内的桃花山,即桃山,位于今怀柔、顺义二县边界。

山下有桃山村,属怀柔县,附近有较大规模古代聚落遗址(中科院地理所李宝田曾前往考察,有报告)。遗址就是北魏之渔阳县治。按照尹先生的判断,渔阳县治其东北有渔阳故城(今梨园庄南);南有安乐城(今顺义衙门村),近有桃花山(今桃山)。基本符合古籍中记述的方位。据此,暂且可说桃山村附近的古城遗址是北魏时期的渔阳县治,但仍待文物再出以确证。

北魏孝武帝雍熙三年(534),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今桃山之地在东魏境内,东魏存续十六年后,地归北齐。

尹均科考证认为,东魏时期的渔阳郡治迁雍奴;渔阳县治在怀柔庙城镇属的桃山村。而梨园庄村南的渔阳县城仅仅是渔阳故城。两魏以及北齐、北周政权更替过程中,幽州渔阳之地发生了大规模战争,战争摧毁了原来的渔阳城。北齐代东魏后,将渔阳郡治所自雍奴西迁于潞(通州),渔阳县城仍在桃山。

1963年三月,北房镇梨园庄渔阳县故城旧址,南约一公里围里村,出土了渔阳县令傅隆显墓志铭。其铭文为: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十一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渔阳郡公曹,二代郡正,解褐平北将军,幽州治中土垠、雍奴、路、渔阳四县令傅隆显铭。渔阳县令傅隆显墓志进一步证明,当时正是朝代更替的乱世之际,战争残酷,城毁民亡。据此,专家认为当时的渔阳郡、渔阳县治,是因战乱城毁而他迁。

西魏恭帝三年(556)十二月,北周建立,但北齐各道行台仍在抵抗,应属战争固有之惯性,直至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北齐诸行台州县才投降,北周遂得幽州地。因而至公元578年,渔阳县仍然存在。

北周灭齐以后,设幽州总管,治所在蓟城,领燕、范阳、渔阳三郡。渔阳郡治在潞。领潞、雍奴、无终三县。而地处桃山的渔阳县,则属入北周幽州总管府,不再属渔阳郡。曾有渔阳郡公曹,二代郡正阶衔的傅隆显,当时已是幽州治下的土垠、雍奴、路、渔阳四县令。至隋朝建立后,废潞之渔阳,移渔阳郡治于无终(隋末改渔阳县,即今蓟州区),新置渔阳郡、县。地处桃山的渔阳县不存,其地入昌平县。

△古镇成村之背景

桃山及附近区域,唐代中期曾属燕州、归德郡以及所辖的辽西县。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燕州自幽州城(今北京),迁至幽州之北桃谷山(今昌平桃峪口南)。唐天宝元年(742)改燕州为归德郡,领辽西县。

《通典·州郡》载:归德郡东至密云郡八十里,南至范阳郡九十里,西至范阳郡昌平县五十里,北至山五里。东南到后魏废易京城四十里,西南到芹城五里,西北到乾河山五里,东北到宋城镇二十五里。根据以上史料定位,唐代的燕州归德郡及所领辽西县治,应在今昌平县境东桃峪口附近,且遗址尚存。而引文中的东北到宋城镇二十五里中的宋城镇,正是今桃山之地。

因此,今怀柔县西南部桃山一带属于燕州归德郡辽西县地没太大疑问。从而可以证明,桃山一带早在唐代,就是一处以宋城镇为名称的军事戍守重镇。781年,燕州被朱滔所灭,辽西县改置为幽都县,并将治所南迁至幽州城。此后,包括宋城镇的桃山之地归属幽州昌平县。后唐天福元年(936)地归于契丹,仍属昌平县与并顺州怀柔县接壤(非明清以后之怀柔县)。

【民国·昌平县图】

金代桃山属顺州温阳县;元代属顺州丰乐乡桃山社;明中期属昌平州顺义县;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村分两属,前桃山村属顺义县,后桃山村辖于昌平。《康熙昌平州志》载:州东北路,桃山村,距州城六十五里;民国《顺义县志》载:前桃山,县西北,距县三十五里,51户,308口人,有普济寺。民国初期,属于顺义第七区,第八乡。至1948年,前、后桃山合为一村,属入怀柔县。

【民国·顺义县志】

△元代桃山开战场

元代,桃山地属顺州丰乐乡桃山社,设有急递铺。《日下旧闻考》:元致和初,上都兵入古北口,留重兵屯燕乐城(今密云不老屯镇燕落村),以轻骑进抵桃山,雅克特穆尔掩击于白浪河,追至桃山降其众。

大体情况是:元致和元年(1328)8月,元泰定帝暴崩于上都(今多伦),倒剌沙代理国政。驻大都(今北京),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先发制人,拥立怀王图贴睦尔在大都称帝,改元天历,是为元文宗。元文宗深知内战难免,便下诏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以求保佑。燕帖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率兵守住大内,调兵遣将,守御关隘,征诸卫兵屯京师,下郡县造兵器,出府库犒军士。

怀王在大都即位后,上都诸王一致拥护泰定帝之子天顺帝,分道出兵南下进攻大都。大都兵在燕帖木儿率领下,在密云一带大败上都梁王军;在通州败上都营王也先军;在枣林败阳翟王太平。期间,上都兵曾发奇兵,欲诱敌深入,出奇制胜。上都兵入古北口后,留重兵于今密云城北燕乐,发轻骑数百南下大都,兵至桃山南之石槽,与大都兵马相遇,两军激战于白浪河,上都军北溃至桃山,陷入包围,兵败投降。

古镇遗迹和文物

宋城镇

宋城镇,古聚落名。根据《太平寰宇记》燕州辽西县的四至八到,辽西县城东北二十五里的宋城镇,即在今怀柔南境之桃山。

《清一统志》亦载:宋城镇在顺义县西北二十五里,唐时置戍守处。文献中此戍守处是燕州刺史为防范突厥、鲜卑南犯而设置的戍守镇。现村北有地名北甸古聚落遗址,古砖瓦残片颇多,疑似古宋城镇地。

西晋墓

西晋墓:桃山北300米处原有一土丘,1989年11月,在此发现一座砖室墓。墓室呈正方形,南向,内边长2.88米,高2.6米。墓室南边有宽0.97米,高1.55米、长2米的拱形墓道。墓顶和四壁用蓝色绳纹条砖垒砌,墓底为两层砖铺漫,下层是长条砖铺漫,上层用花纹方砖铺漫,属被盗墓。

室内棺木被移至墓道处,墓主尸骨凌乱抛至棺外,东壁下釉陶器基本未动,西壁下青铜器和棺内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只有一小件青铜笔架遗落东壁陶器的夹缝中。出土器物有:青铜笔架、青釉陶灶、陶磨、陶马、陶碓臼、陶盘、陶碟、陶十珍盒、陶提梁罐、陶三足食器、汤匙、陶灯、陶鸡、陶狗各一件;另有陶耳环2个;铁镜一面;五铢钱8枚。

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桃山村内。始建于明洪武初,原有正殿三间,两廊、两厢俱全。山门三座,并有围墙,山门前有戏台一座。据《普济寺彰善碑》:该寺历经风雨摧残,至清道光十年(1831),庙已倾颓,由本村宋天祥,刘朝宦、王祯三人,转借铺号六千八百吊垫资重修,及工程告竣,理应公偿此债,孰知岁遇天灾,难以为情,幸三人情甘施舍,各还借债,为彰此事立碑彰善。

该寺至清宣统元年,尚有三名住寺僧。民国初改作桃山小学校。现寺前有古槐一株,为洪武初年所植,树龄600余年,干径1.74米,高10米,冠幅11×11米,六大主根裸露,主干已中空百余年,但茂盛,属区一级古树名木。人称普济古槐,亦称桃山槐。

青铜鼎

1981年,桃山村北、高各庄村西,发现汉墓一处,出土西汉青铜鼎一件。该鼎,长方附耳,圆底鼓腹,蹄形三足,子母口,素面。腹饰一周凸弦纹。盖面微鼓,高卷的凤首与翘起的尾成钮,呈三角对等排列。凤羽丰满,凤首刻饰生动活泼、通高51厘米,足高15厘米,口径20厘米。

博山炉

1981年,桃山村北,高各庄村西,汉墓出土西汉青铜博山炉一件。平底盘形炉座,喇叭形柄座,中空,柄中一实心柱连接盘柄。柄座饰波涛纹,柄座与炉身分铸,矮束柄处有接痕。炉身鼓腹,子母口,盖呈重叠山峰镂空状。上方山形部分,沟壑纵横,依山势走向以线条刻画出阴阳面,画图正是传说中的海上之博山。博山炉为熏香用具。通高14厘米,炉径9厘米,底座呈盘状。用以熏衣被或除秽。作用时,炉腹内香料燃烧,镂空山体青烟袅袅,烟雾缥缈,酷如仙境。南齐诗人刘绘有《咏博山香炉诗》:上镂秦王子,驾鹤凌紫烟。

另有与博山炉同时出土之陶俑、陶马、陶器若干。

桃山作为北方一个由古镇城演化而成的村庄,曾是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融合之地,蕴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这里长居或短住的人们,曾用辛勤的汗水浇筑了城镇文明。

2021年3月13日于田仙峪

搜索建议:
热议

 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手足口病是一种会导致口、手、足、臀部(有时还包括生殖器)发生溃疡的感染。另一种与之相关的感染,即“疱疹性咽峡炎”,也会引起口腔出现溃疡。这两种感染都最常累及儿童...(展开)

热议

 AiFA体育曼联VS纽卡:滕哈格...

曼联在欧战赛事通过绝杀再次拿下三分,在不考虑欧战赛场后,滕哈格重新把目光聚焦会英超联赛上,AiFA体育曼联主帅对于队内头号球星C罗仿佛有所改观,英超第十一轮:C...(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