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长歌行小说作者是谁?

时间:2022-05-04 20:21:51 热传 我要投稿

王连生长篇小说《长歌行》首发式暨研讨会近日在杭州举行。

《长歌行》作为浙江现实主义精品工程的签约小说,是继王旭烽《茶人三部曲》后浙江作家为“南方家族系列”奉献的又一力作。

2004年8月28日,省作协、浙江文学院、市作协及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杭州玉泉饭店联合举办王连生(廉声)长篇小说《长歌行》首发式暨研讨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于跃敏到会向作者表示祝贺,并就杭州的文学创作发展作重要讲话。省作协领导及部分评论家黄亚洲、王旭烽、盛子潮、洪治纲,市文联主席孙银标,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嵇亦工等参加。《长歌行》系作者多年潜心创作的成果,春风文艺出版社将该书作为重点图书出版。小说以江南某家族一段浮华虚荣、兴衰荣辱为历史背景,演绎出一个时代的风云幻象。作者立足于浙西这块丰饶多姿的土地,以独特视角观照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广阔,蕴含丰富。以个性化的叙述手段,讲述故事,自成一说,写得厚重而不乏灵性,风格鲜明,堪称佳作。[1]

作者自述

十几年前,我有机会到北京求学。那时候北京的文学氛围真是十分的浓烈。我们这个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华、洪峰、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等,几十个人整天泡在鲁迅文学院小小的墙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听教授讲课,听专家讲座。最乐意有编辑来组稿,就有机会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馆吃涮羊肉,喝红星二锅头。也有体育运动,主持人是洪峰,下课后十几个笨手笨脚的大男人就在几十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上踢足球,时不时咣咣地踢碎一侧住房的玻璃窗,然后照价赔偿;再就是下围棋,还举行围棋比赛。我和余华、陈虹等几个是新学的,有一阵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听到余华和陈虹两位男女同学为一盘棋的输赢发出嘹亮的吵声……此外还有什么?那就是同学间的闲聊,天南地北,无所顾忌地聊,聊文学,聊各地风情,聊饮食男女。西北汉子雷建政聊到激动时便要唱甘南地区的"花儿",那悠长的拖腔带着苍凉与悲情,久拂不去。

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中读书三年,让我感悟到文学的真谛。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在浓重而久远的思乡情绪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学中的立足之地,感觉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莫言找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块沃土,余华的小说中少不了河沟交错的江南水网地带的特定环境,迟子建至今写的还是她的家乡漠河的风土人情,刘震云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铺",也就是后来的"故乡黄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乡浙西天目山。

年少时,时常听说一些旧时的人物故事。抗战时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驻军及各种机构,包括剧社、报社、少年营、妇女营等。那时发生了许多战事,有的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我的父辈、祖父辈,他们对那场战争留下了许多痛苦的记忆。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没有哪次战争有抗日战争记录得这么多,留下这么复杂曲折故事的。这是一段丰富浩瀚如同海洋的历史,有如一个极大的露天富矿。这些年我走访了许多老人,查阅了许多资料,临安县志,于潜县志,昌化县志,几个不同年代版本的,还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还在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小说《长歌行》中写风啸岗狙击日军那场战役,是实事,那场战役打得极惨烈,死伤上千人,参战的广西军身上仅穿着短裤短衫,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作战,战后收殓死去将士尸首,其中好些是冻死的。

就在毕业前那个夏天,我写出了《月色狰狞》、《观云山旧事》等小说,很快便在《收获》和《天津文学》上发表了。而后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在全国十几家刊物上发表,结集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战争故事》和短篇小说集《观云山旧事》,还有一部人物故事组接的长篇小说《疲于奔命》。

但我总有未尽兴之感,想写一部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的长篇巨作。1998年初,刚上任主持省作协工作的黄亚洲带盛子潮、洪治纲等来我家走访,听我说起这个题材,便竭力鼓动我把这部小说写出来。在朋友们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写成此书,又经出版社主编、责编的指点,多次修改,历时五六年之久,才最终出版,终于了却一个心愿,可以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了。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泳者在江湖中游了很久,终于到达对岸,拖着倦乏的脚步,身上带着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着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静而快慰的。我完成了一项有意义的事,我相信,至少对我来说,对我的家乡来说,它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