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任脉、督脉与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

时间:2022-04-23 01:30:17 热传 我要投稿

作者: 任脉、督脉与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文:李守力)

2014年11月6日07:45:50字数:1428

2014年11月7日07:35:43字数:1492

有朋友写了一篇《觉悟一言》,请我提出意见。

原文如下:

督任两脉位于人体前后正中线,督脉有二十八穴,应二十八星宿,是月亮每晚出现的地方,一周共二十八天。月者,太阳藏精之映,月有阴阳圆缺,督脉统一身之藏精,二十八穴应在内藏精之盛衰。任脉有二十四穴,应二十四节气,是因太阳一年中所出现的位置而形成,二十四穴应在外气运之寒热温凉。

李守力评注:

二十八宿是上古历法,按照最新的科研成果,确定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年代为公元前5670年左右。(赵永恒、李勇:二十八宿的形成与演变,《,)

古人发明二十八宿是干什么用的?二十八宿原来是天空的恒星坐标。古人经过长期观察星空发现,除了日月五星之外,其它的群星之间的位置是保持不变的(后人谓之恒星),所以就认为这个星空背景是“天体”,即天的本体,如如不动。日月五星(七政)都在这个如如不动的天体上运行(故曰五行)。故东汉王充《论衡·谈天》说:“二十八宿为日月舍,犹地有邮亭,为长吏廨矣。邮亭著地,亦如星舍著天也。”

但是天空的星星太多了,总要找一些做代表。古人是用赤道坐标系,公元前5670年左右,古人在赤道坐标线上拟定二十七个星座(这是因为赤道星宿的出没是在正东方和正西方的地平线上,不受地理纬度的影响),它们之间是等距的。但是到了商周时期,已经发现是不等距的了。如牛、女二宿完全离开赤道了,变成了牛郎和织女。上古用北斗九星,分天体星座为二十七宿;中古北斗七星,故用二十八宿。先是营宿分为东营、西营(见于公元前433年湖北曾侯乙漆箱盖),最后变为营宿(营室)、壁宿(东壁)。

回归年,为什么说是回归?这说明古人确实知道了恒星背景。所谓“回归年”是指太阳一年缓慢地行走在天体的驿站上(二十八宿),而月亮则快速地行走在天体的驿站上。太阳365.25636天回归一次(恒星年),月亮27.32166日回归一次(恒星月)。(现在天文学的恒星年与回归年是有区别的,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就很晚了,约在春秋战国。尧帝时期将一年分为二十个节气(一年分成十个月),后来又用三十个节气。秦汉迄今,固定在二十四节气。节气是圭表测量日影得出的,是每天中午的工作。(二十八宿都是晚上观测)。二十四节气是基于一年十二个月。

某一期(1989年?)《气功与科学》杂志有一篇练功体会,说的是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节脊椎对应。某日,作者按照历法的某节气练功,在交节的时刻并没有出现对应脊椎点的气感(内视有光球、发热),继续练功到某一时刻才有气感。后来发现历法书上的这一节气确实错了,作者练功感应的时刻才是真正的交节时间!(这篇文章的题目忘记了,看谁能否检索到?)

所以二十四节气与督脉的关系密切。

《内经》将任脉、督脉的穴位都分为二十八穴。或许是受了二十八宿的影响。因为任督二脉形成小周天,正合周天二十八宿。只是加了一倍,为五十六穴而已。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任脉

凡此任脉之行,从胞中上注目,长四尺五寸,总二十四穴(按内经任脉所发者二十八穴,经阙一穴,实有二十七穴,内龈交一穴,属督脉,承泣二穴,属足阴明跷脉,故载二十四穴),自会阴至脐中,为少腹之分,共八穴。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督脉

督脉所发二十七穴(按内经督脉所发者,二十八穴,据法第十椎下一穴名中枢,阴尾尻骨两旁二穴,名会阳,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龈交一穴,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别络,与少阴会,故只载二十七穴)。

按:

《内经》中任脉与督脉都存在效法27宿有27穴的雏形,这是上古27宿的遗存,同时证明《黄帝内经》的原始材料起源很早,真是离黄帝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