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三个版本玉屏风散的剂量和煎服法

时间:2022-04-22 18:19:19 热传 我要投稿

中医书友会第303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玉屏风散是临床中常用的经典名方,在当今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的药物用量和煎服法各有异同,作者从三个版本的玉屏风散,来主要讨论黄芪和煎服法。(编辑/闫奇峰、千诚)

从玉屏风散谈起

作者/姜玉龙

玉屏风散是临床中常用的经典名方,在当今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的药物用量和煎服法各有异同,笔者将从三个版本的玉屏风散,来主要讨论黄芪和煎服法。

一、《究原方》中的玉屏风散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卷一百五十·诸虚门》引宋·黎民寿《简易方》中记载:“《究原方》玉屏风散:治腠理不密,易于感冒。防风一两,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咀,每服三钱,水盏半,枣一枚,煎七分,食后热服。”

此方中的玉屏风散是现在通用的玉屏风散。《究原方》中谈到煎服法指出“以枣一枚”。为什么要加大枣,笔者认为和黄芪有关系。

在此方中,黄芪、白术为君药,以扶正补虚为主,祛邪为辅。

我们首先来看白术的作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味苦、甘,温,无毒。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黄元御《长沙药解》: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叶天士《本经》:不分苍、白,功用正同。宋元以来始分用,谓白术苦甘气和,补中焦,除脾胃湿,用以止汗;苍术苦辛气烈,能上行,除上湿,发汗功大。

通过上面三位医家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白术的“燥湿”“消食”“消痰水”等作用,是通过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来实现的。

同时脾胃运化功能得到加强,不仅能够加速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对于水谷精微的吸收也起到促进作用,即实现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功能,即后世所说的“补中焦,益津液,久服轻身,不饥”

我们再来看大枣的作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心下悬,肠澼。久服轻身,长年,不饥神仙。黄元御《长沙药解》: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补太阴己土之精,化阳明戊土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息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

通过这两位医家的叙述可知大枣能够补益精血。继而实现“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调经脉虚芤”。

大枣色红肉黄,具有火土之象,其补中益气的功能是在补益精血的前提下,在中焦精化为气后的作用效果,和自身能够精化气的效果之和。大枣主要的作用在补益精血,濡养的方面(如“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者,甘麦大枣汤主之”)。

我们要意识到对于一个脾胃特别虚衰的病人,只给予大枣是不行的,因为其自身的精化气的效果要弱一些,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过多大枣的“精”进入,就是一种废物了。所以我们要加一些增强脾胃功能的药物,就是白术。

在白术与大枣的配合下,脾胃的“粮食”和“动力”都很足,化生出的气血精液随着人体正常的循环系统布散到全身。

那么黄芪在此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本草经集注》:味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治渴及筋挛,痈肿,疽疮。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内托已溃疮疡,生肌收口,外固表虚盗汗,腠理充盈。

黄芪之用,专能补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均入之。已溃疮疡及盗汗,皆表虚也,故咸用之。

《长沙药解》: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我们可以看出黄芪的作用是益气,益肺气,固表气,能够使在肌表的气(气之阳)固密,即“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从而能实现托毒外出,生肌收口,止汗,补虚的诸多功能。为什么能够利阴气,笔者认为利阴气的作用就是治疗“黄汗,历节,皮水风湿”的关键。

我们从《金匮要略》的黄汗病来分析。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病人出现两胫自冷,腰上出汗,腰下无汗,腰髋松弛疼痛,感觉皮肤(主要是腰部皮肤内)有东西,不能够饮食,身体疼重,烦躁,小便不利的症状。其主要病因为腰部有水液郁滞,导致在腰上之阳气不能下降而向上冲逆,故出现腰上汗出,腰下无汗,胫冷,烦躁,不能饮食,小便不利的症状。

水液郁滞,不能正常的濡养皮肤,阳气不能通畅,故出现腰髋松弛(也和阳气的固密有关系)疼痛,身体疼重等症状。

所以用桂枝汤来作为主方,降冲逆(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再加入黄芪来补益肺气,肺气能够正常的下降,实现“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液得以排泄出去,在表之气能够密固。

笔者认为黄芪利阴气的作用就是通过益肺气,使肺气的敛降功能加强,使身体内的不应该留存的水液(阴气)从小便排出(利)。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黄芪的作用就是益气,益肺气。

我们从源头上来考究“益”这个文字。

益的现代写法“益”是这个样子。上部为两个点,加一横,再加两个点,就是八卦中的坎卦“”,代表水,下部为皿,代表容器,水从容器里出来了就是益(溢)。那么水如何从容器里出来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不断的给容器加水,水满则溢;另一种是通过在容器下烧火,水变成水汽。

我们看甲骨文(见图一)一个鼎里面有水出来。鼎在古代一开始是用来煮东西用的,这或许可以说明“益”是通过烧火来实现的。(上面的两种方法其实都可以解释益,笔者更倾向于烧火这种做法。)

我们再看《周易》,巽上震下为益,(见图二)这很像下面有火在煮鼎里面的水,水再化为水汽溢出来的画面。

对于黄芪的益气作用来说,“火”就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动力),“水”就是精血(粮食)。

那么上述中的 白术和大枣就可以充当水火,化生出来的气,在具有益气作用的黄芪带领下,去集中输送到肺(肺主皮毛),增强肺气的功能,那么对于治疗表虚造成的自汗,预防虚人(内在精血不足)感冒就有良好的效果。

所以 《究原方》中的玉屏风散就是以扶正为主,驱邪为辅。

二、 白术防风汤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破伤风论第十二》载:“白术防风汤:若服前药之过,有自汗者,宜服此药。白术一两,防风二两,黄芪一两。上咀,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候。脏腑和而有自汗,可用此药。”

本书中的白术防风汤也可以认为是玉屏风散的一种,以祛邪为主,扶正固表为辅。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防风为君药,所以本方的关注点主要为在表之风邪 。因为“脏腑和而有自汗”,所以病人或许身体并不虚弱,内在的精血是充足的,流通的,所以叫“脏腑和”。

其自汗的原因是病人在表的气的功能,由某种原因发生了紊乱,即成为了“风邪”,所以用防风来祛除它,通过黄芪的益气来填补去除邪气之后的表之空虚(因为“脏腑和”所以没有加大枣,直接用了黄芪)。

三、《古今医鉴》玉屏风散

明·龚信《古今医鉴·卷之七·自汗盗汗》:“玉屏风散:治自汗腠理不密,易感风寒。防风(一两),黄芪(一两),白术(二两)。一方加浮小麦、茯苓、牡蛎、麻黄根、甘草。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温服。”

本方中白术为君药,并在煎煮法中加入生姜。可以看出这里的腠理不密,易感风寒,当为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无法化生出足够的气来布散到体表。所以用白术、生姜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并且生姜亦有“逐风”的作用,也可以配合防风来祛除风邪。

本方中“空心温服”亦可以证明脾胃的功能较差,如果饭后服用更容易增加脾胃的负担。

《究原方》中讲“食后热服”亦可以证明在 《究原方》中玉屏风散对应的病人是正虚、精血不足为主的,借助食后的水谷精微,白术、大枣,来帮助黄芪扶正固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讲“不拘时候”亦可以证明其对应的病人是“脏腑和”的。无需太在意脾胃运化能力和水谷精微的问题。

四、总结

通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 不同版本的玉屏风散的对应症有所不同,其差异的根本在于君药和煎服法的不同。可见在煎煮药物时煎服法要引起重视。通过玩味煎服法也能反观出一个药方所适应的病人真实的身体情况。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黄芪是以益气(肺藏体系)为根本作用的, 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病人自身脏腑的情况,有没有足够的“水”与“火”来满足黄芪益气这一过程,避免过度耗伤人体的气血津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