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杨书华|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云个展

时间:2022-07-19 13:07:27 热议 我要投稿

杨书华,1938年生于山东武训故里。六十年代在部队从事美术工作,其间以画马、牛、羊动物见长,兼画花鸟、人物。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国礼书画家、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名誉主席、教育部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博导·终身教授),美术评论家,世界名人奖获得者。

【作品鉴赏】

萧萧马鸣纸上来

文/介子平

笔笔见骨,其性主刚,线线矫健,其趣简古,其马如其人,男子汉风范,没有媚态,只有遒劲。

杨书华先生笔下的马,皆健硕壮实,铜筋铁骨,其线条归纳刊落,删繁就减,其晕染灵空写意,概括简约,一阳刚一阴韧,笔墨兼济,一跳跃一凝滞,坚柔中揽,于提捺徐疾、枯润抑扬间,又颇得意趣。“书画之理,元元妙妙,纯是化机。从一笔贯到千笔万笔,无非相生相让,活现出一个特地境界来”,清人张式《画谭》中的这句话,似对杨先生而言。

鞍马画古已有之,画马成专科,则始于南北朝时期,画马名家首推南齐毛惠远、北齐杨子华。之后,名家辈出,曹霸、韩干、李公麟、赵孟頫等皆有作品流传。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画品》对此记录:“张穆尤善画马,尝言:韩干画马,骨节皆不真,惟赵孟頫得马之情,且设色精妙。

又谓:骏马肥须见骨,瘦须见肉,于骨节长短尺寸不失,乃为精工。又谓:马相在骨,其腹前有两兰筋,尝微动者则良。前蹄后又灶,谓之寸今。马奔驰时,后蹄能击到寸金,谓之跨灶。跨高一寸者为骏,低者次之。寸金处常破损如豆大,有血流出,不生毛,是为跨灶之验。凡马皆行一边,左前足与左后足先起,而右前足右后足乃随之,相交而驰,善骑者于鞍上已知其起落之处,若骏马则起落不测,瞬息百里,虽欲细察之,恒不能矣。故凡骏马之驰,仅以蹄尖寸许至地,若不沾尘,然画者往往不能酷肖。”

徐悲鸿无疑是近代画马集大成者。何以如此生动?受西方写实主义影响的徐悲鸿,强调对物写生。为把马画好,曾作过千余幅速写,并亲手解剖马体,对其结构、形态均了然于胸。对细节的描绘尤为重视,以马蹄为例,其尝言:“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那是因为马蹄是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是动静灵活的关键。”

杨先生笔下的马,同样不带鞍辔,未见缰绳,一派自由豪放气质,昂首嘶鸣,鬃毛飞立,四蹄腾踏,剽悍雄健,属诗意写实风格。矫捷疏放,经冬犹茂,因了那些似定不似、飘浮游移的线条,使之看上去风驰电掣,如飞针走线,急若鹰隼,如跌瀑直下,轻舟投梭。画马,大多以马喻人,托物抒怀,借以抒发某种心情。

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昂首挺胸,目视远方。头部以浓墨作平面剪影式概括处理,小心留白,表现出头部的结构。马颈挺立,胸肚臀腿以骨线勾勒,马尾与颈鬃,则以重墨干笔用力挥出,飘动飞逸,虚实相生。画面墨色既发挥了国画传统写意的简洁与凝练,又结合了西画的块面与光影,将马的形体表现得栩栩如生,此即以马喻人、托物抒怀特点。

不徒写其貌而肖其品,即为写意。虽曰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画作有天趣、人趣、物趣之别境,天趣者神也,人趣者生也,物趣者形也。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往往求神似于形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肖形写意之间,适度惬当,恰如其分,乃杨先生的又一特质。较之先前的泼墨写意,狂草线条兼及速写笔意,五墨六彩,韵色十足,愈发得老辣。

连营画角,疆场风云,画者定是壮人臆气、疏放无羁性格,作品方会有长川绕梁、气脉连贯面貌,方会有云中神龙、不见端倪气象。雄健之风,刚毅之势,总能予人一番健康蓬勃、积极向上感觉,杨先生皆此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