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肛门湿黏,原来是脾湿外泄!讲一张方子,化寒湿,净魄门,请体会

时间:2022-04-22 03:26:32 热评 我要投稿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华药海》、《仲景方药古今应用》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给你说一个有意思的病症,就是肛门湿黏。肛门者,就是古代人所说的“魄门”。其中的“魄”,通的是糟粕的“粕”。

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医案记载姓郭,当时年纪是35岁。

这个人,从五个月之前开始,肛门处就经常有黏液样的东西流出来,淋漓不断。

这个事儿,太尴尬了,弄得他哪儿都不敢去,一天要换好几条内裤。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首先到医院的肛肠科去看。

大夫经过检查,就说了,你这里头有一个痔疮,属于内痔。在这个内痔的影响下,肛门括约肌闭锁不全,就导致黏液不断外流。咱们把痔疮治一治就好了。

那好吧,治痔疮。结果,治了好一阵,效果不太好。

怎么办?继续求医。这一回,到消化内科去看。

消化内科的大夫一瞅,说,你这个毛病不算稀奇,就是常见的“肠功能紊乱”,用上药就该好了。

结果,西药吃了好多,清热燥湿的中药也吃了不少,无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眼看症状越来越严重,患者痛苦万分。到最后,黏液流出量增多不说,只要他一放屁,就有粪便溢出。在此影响下,患者白天不安,夜里难眠。

那是不是平时吃得太多所致啊?于是,患者就尝试节食。可是节食几天之后,一点都没好转。

再后来,患者就用纱布来局部填塞,解燃眉之急。同时,他背地里还合计,自己是不是得了大肠癌呢?于是就更加担惊受怕,日夜胡思乱想。

最后,此人通过引荐,找到一位医家。事情这才有了转机。刻诊,见患者脉象沉细,舌苔薄白,舌质淡,精神不振,面色无华。

细问得知,患者近来除了肛门湿黏的问题外,还有腹胀、腰部冷痛沉重的感觉。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就提笔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炒白术20克,茯苓15克,干姜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木香6克,焦山楂20克,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2剂之后,腰腹部位发胀、发重的感觉果然消失。肛门处的黏液大大减少。这时候,原方保持不变,继续投用3剂,患者诸症悉平,而且随访数年,病症未曾发作。

这是1993年,于《山东中医》杂志上刊发的验案。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现在,我给你说说这里的道理。

首先,我们来看患者的舌脉。

脉沉细、苔薄白、舌质淡、精神不振、面色不好。通过这些,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字,就是“虚”,对吧?给人的感觉,就是此患的阳气,似乎是被什么东西给伤了,整个人振奋不起来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伤了患者的阳气?

答案,就藏在患者的另一种躯体感受上——腰腹部胀、痛、发凉、发沉。

我跟你讲,这才是关键啊!

这一组症候,我们中医就考虑是所谓“肾着”了。

啥是肾着啊?这个词儿最早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它指的是一个人腰部发凉,发沉,“如坐水中”,腰腹部“如带五千钱”。这个事儿是怎么形成的呢?在于寒湿之邪困阻所致。因为有寒湿,湿性重浊下沉,而且伤阳气,所以患者就腰部冷、重、胀、痛。

我们看上头医案里的患者,其腰部冷痛坠胀发沉,再结合其舌脉,我们可以想到,他确实是属于寒湿困阻。

寒湿困阻,会伤哪个脏器啊?当然要伤脾。脾阳受到伤害,结果是什么?自然是运化失常,寒湿之邪下注肠间,然后从肛门就流出来了。肛门的收摄,离不开气的固摄之能。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肛门收不住,寒湿就一个劲儿往外流呗。甚至说,连矢气都有粪便排出。

我这么解释,你能看懂不?

这个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当然是要温中散寒、健脾除湿。选择什么配伍来实现这个目的?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的用方吧——

炒白术20克,茯苓15克,干姜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木香6克,焦山楂20克,水煎服。

这配伍,其实是经方甘姜苓术汤的化裁。

甘姜苓术汤,记载于《金匮要略》,基本组成就是白术、甘草各二两,干姜和茯苓各四两,水煎服。其中,白术和干姜温中散寒燥湿,茯苓和甘草健脾利水除湿。这配伍,是张仲景记载下来的,治疗寒湿所致肾着的专方。

医案里,在甘姜苓术汤的基础上,加入白芍、木香和焦山楂。

其中,木香能行脾胃气滞而止痛,苦温行气以除湿,焦山楂可以健脾消食,并能收摄止泻。

白芍一味,可以柔肝,以免脾虚木乘,从而促进脾胃机能的恢复。

如此,患者寒湿得化,脾气得运,寒湿之邪不再下注肠间,从魄门而外泄,他的毛病自然也就好了。包括腰部冷痛坠胀之感,也会消失。

文老师给你讲这张医案故事,用意几何呢?

我想说的是,寒湿之邪,是我们人体健康的大敌。寒湿之邪天然地喜欢为难脾脏,同时它也喜欢困阻腰部,带来不适。特别是寒湿困脾,它直接影响到脾的正常运化,会导致各种各样的不良后果。所以说,呵护脾阳,避免寒湿,是养生要务。

就肝门湿黏这个事儿来说,其实也比较多见。临床上,有相当多的人,病在于湿热。也有相当多的人,如医案所述,病在寒湿。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仔细甄别。非专业的读者朋友,你在初步了解这里的道理之后,应该积极看中医,找到适合自己的调治之道。文中配伍,仅供参考。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