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一、汤液经法

时间:2022-04-21 12:20:00 热闻 我要投稿

一、五味五行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素问·至真要大论》:“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但这并不是五味的五行属性,判断五味的五行属性应该根据其功用来确定。

《素问·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发散属木,收敛属金,缓和属土,坚凝(冰)属水,软化属火。

五味入脏

之所以辛木入肺,辛属巽卦-风木,风即气,气入肺也。肺金之体为风木。即体用相反。《道德经》反复说明了这个道理:

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至于其它脏:

肝木之体为燥金,即胆之清汁,其性燥(详见《》)。

心火之体为血液,其性流动,属水大(详见《》)。

肾水之体为命门真火。

脾土则体用相合。

二、五行药精

药物有两层五行属性。

第一层是药味五行:

味辛皆属木,

味咸皆属火,

味甘皆属土,

味酸皆属金,

味苦皆属水。

第二层是入脏五行。部分药物的归经依据如下:

1.肝

桂枝

叶天士《本草经解》:“桂枝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 “辛温则畅达肝气”

黄元御《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

地龙

《神农本草经》地龙:“味咸,寒。主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疰、蛊毒,杀长虫,仍自化作水。”

地龙即地中赤龙,“逢龙则化”也。详见《》。

甘草能缓肝急。

2.心

椒色红,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礼记·月令》:“五月(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 故半夏为补心汤君药。

花主美丽,属离卦,故旋覆花为补心包汤君药。

大枣入心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养血安神。

3.脾

紫河车来源于母体(坤土),入脾经(《本草经解》、《雷公炮制药性解》)。

人参

宋·刘敬叔《异苑》卷二:“人参一名土精,生(于)上党(山西省东南部古地名)者佳。”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人参》:“其(人参)在五参(之中),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

4.肺

芒硝入大肠经,属肺。

三、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图

《辅行诀》:“陶隐居(陶弘景)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1. 体用化合

《梅花易数》:“体用即动静之说。”

体:本体(属地)。代表五行的阴面(阴成形),反面特性(静止)。

用:功用(属天)。代表五行的阳面(阳化气),一般特性(运动)。

化:生化(属人)。代表阴阳相混而产生的一种新特性(对立统一)。

合:联合(母子之味)。

汤液经法图以五行体用在内,化合在外。体克用,用克化。

如肝,体酸(阴)而用辛(阳),化甘。

化味属于“急食”之味:

注:

1.红色字为不同于《素问·脏气法时论》之处。

2.五脏所苦是本气太过。如肝木太过,则脾土受害,先当实脾,故急食甘味,脾土强则肝木缓。

3.五脏所欲即五脏的本性,故用本味补之。如肝木的特性是升散,故用辛散。

4.辛散风寒之药多主咳逆。故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风止咳。

《神农本草经》:

姜“主胸满,咳逆上气”;

桂枝“主上气咳逆”;

附子“主风寒咳逆”;

细辛“主咳逆”。

“合”是指母子之味联合,以去除相应病症。主要靠子味发挥作用,母味是辅助。

甘酸(土金)除逆(木)。

肝实则怒,怒则气上,气上为逆。以甘缓之,酸收之,如芍药(酸)平肝潜阳。

酸苦(金水)除烦(火)。

烦气在心。以酸收之,苦泄之,如竹叶(苦)泄火除烦。

苦辛(水木)除痞(土)。

痞病在中。以苦泄之,辛散之,如半夏泻心汤。

辛咸(木火)除燥(金)。

燥气属金。以辛润之,咸软之,如芒硝(咸)“润燥粪”,软坚泻下。

咸甘(火土)除滞(水)。

滞即水流不畅。以咸下之,甘淡渗利之,如茯苓、泽泻(甘)利水。

2.进退补泻

阳进即顺着五脏的特性(五脏所欲),故为补;(河图五行顺生)

阴退即逆着五脏的特性,故为泻。(洛书五行逆克)

阳数七,故大补方均由七味药组成;

阴数六,故大泻方均为六味。

六七为水火之成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