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蔡雨晴:木鱼馄饨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2-04-19 12:25:25 热闻 我要投稿

方晓松的回答:

16.从全文看,文章第3段画线部分有何作用?(4分) 17.文章第11段说“木鱼总是木鱼,不管用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木鱼的可爱?请分条概括。(6分) 18.文章围绕“木鱼馄饨”展开思路,请简要梳理文章脉络?(6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卖木鱼馄饨的老人这一人物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6.作用:(1)这些内容具体表现木鱼声很神秘,让作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2)结构上为后面寻觅木鱼声的来源及发现卖木鱼馄饨的老人等情节作好了铺垫。 17.(1)清越的木鱼声带给我神秘的玄想;(2)木鱼声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心境变得空明澄澈(觉得昊天无极);(3)木鱼声沉重有力,可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搅扰他人;(4)木鱼声成了老人和顾客生活的需要;(5)木鱼声里寓含着老人美好的品质;(6)木鱼声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 18.文章脉络:文章开篇倒叙偶遇卖木鱼馄饨的老人的经历; 接着引出 回忆,写凌晨听到木鱼声及产生的神秘玄想; 之后写夜读《金刚经》偶闻木鱼声后,寻觅声源与老人相识; 然后写熟识后了解到老人以木鱼声作讯号的真正原因,心生感动; 再后写迁居后对卖木鱼馄饨老人的怀念; 最后呼应开篇,卒章显志,作者 铭记住生活中的美好。 19.(1)平凡勤劳(一袭布衣、30多年凌晨卖馄饨)(2)真诚朴实(馄饨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3)心灵高贵(用木鱼做讯号,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搅扰他人) 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作者说迁居后“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第四自然段写“我”认真阅读《金刚经》,文末又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你怎样认识这前后的变化? .因为作者不知道木鱼是谁敲的,不知附近是否有人每天在念经,更不知木鱼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答案就在下文——“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2.这一笔描写既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表达了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也是结构安排上的需要——它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答“作用”,应从思想内容和结构安排两方面思考) 3.答题要点:前面读经是为了净化心灵,后面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是因为作者从老人那里感受到了人情美、生活美,同样净化了心灵。(阅读提示:对生活美的礼赞,使文章富于自然而醇厚的真挚感情,这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其次,由描写作者苦思夜半木鱼的奥秘而到叙述木鱼只是老人求生存的一种工具,只是老人生活的一部分,直到水到渠成地归结出生活美,悟出读经与不读经的无关紧要,使文章充满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有三个版本呢!

Please,的回答:

对临沂街那位卖馄饨的老人来说,卖馄饨是为了生活,敲木鱼是招揽生意的手段;对临沂街一带老人的顾客而言,吃馄饨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木鱼声则是一份空谷足音样的提醒。馄饨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木鱼呢?这东西是佛教用具,说它有着丰厚的文化蕴涵,我想肯定没人有异议。问题是出现在《木鱼馄饨》里的木鱼,不放置于寺院庙宇,声响也不出于或高僧或小沙弥之手,而是置于深夜的馄饨车上,由一袭布衣的都市小贩敲出声响。这是与实实在在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它是因此遭了亵渎,还是由此有了生命?作者的看法显然是后者。

卖馄饨的老人之所以选择用敲木鱼来招揽生意,“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这样的选择自然属于有一定层次的精神活动,文化的含金量很足。

吃馄饨的客人爱听这木鱼声的原因,除了那是“吃饭钟”外,静夜里响起的清脆而不刺耳的木鱼声,既是一份佛禅的警醒,也是一位寂寞中的良伴。用作者的话来说,“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最新推荐